正文

同学相见不相识(1888)

(2014-08-18 14:41:09) 下一个
我们这一届,大多数人都是小学5年半(从春季班改为秋季班),初中3年,高中2年(市重点以下高中3年),大学4年,积累下来应该有很多同学了。


但是,小学同学变化很大,差异也很大,大家也没有建立联系的意识,所以,彻底断链。因为大家都曾住在同一地区,所以,关于小学同学的信息,我主要还是从坚守在这一地区的我妈妈的言谈中了解。最有意思的是,小区门口的有点弱智的修鞋匠总是用“我是你女儿的同学”和我妈妈套近乎,也给了我妈妈很多方便,淳朴得很。但偶尔见我,却从不抬头正视。据悉他的儿子在爷爷奶奶的调教下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够牛。


初中时,女同学们形成了不同的小团体,所以,交往的面不广。我和成绩优异的秦燕、芳兰、大宝最要好。但是,我们这些人最后都考取了较好的大学,也陆续成为岗位的佼佼者,都非常忙碌,所以,无暇多联系。随着搬家和出国,要再联系就显得很困难了,必须要有一个特别热心的人张罗才行。芳兰除了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学,还和我一起考取了同一所高中,再次成为同班同学,每天到我家等我上学。但分文理科时,她选择留在理科,我则选择了文科并住宿,所以,交集少了。但直至我大学毕业当教师,她还曾来我学校看望我,一起听英语广播教学。不知怎的,忽地听说她去了美国,我也没有去她家继续打听她的情况,而今,她的旧家的屋子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就这样失联了。


高中的时候,我的闺蜜只有一个,她和我一起从理科转到文科。忽然觉得,世界再大,与我无关,只要有一个知心好友就足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逛街一起欣赏商店里的买不起的工艺品一起阅读谈论喜欢王安忆,还常常躲在同一顶帐子里点蜡烛学习享受熄灯后犯规的得意。在众人面前,我们是内向的安静的,但是,私下里我们活泼幽默快乐无比。然而,理科极强的她,因为视力不好而转读文科,结果考砸了。像我们这种市重点,考不取大学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她把自己彻底封闭,去她家多次都不见我。再然后,她很早结婚生子,但丈夫却在一场车祸中丧命。在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进入婚姻时,她却成了寡妇。本来就内向,现在更是与谁都不联系了。


大学同学,应该是记忆最新的一群。但是,我们这一届,依然有历届生,同学中年龄差异很大,而我作为少读一年而混进这一届的学生,当然也比大家显得更幼稚。很多校园以外的活动,我是不被吸引的,我只是一个学生、学生干部,忙于自己学业和各种活动,是老师的一枚棋子。直到我要出国前,突然接到班文艺委员的电话,说:“能不能聚一聚?大家都知道那个媒体上活跃的笔名就是你。你是我们同学中混得最好的。”我说:“我要出国了,也难以和大家密切联系了。”对方说:“正因为你要出国,那岂不更应该聚一聚。”我说:“不必了吧。(我不想负荷太重。)”所以,我缺席了。


至今,我都抗拒于老同学聚会。我觉得那是出卖个人隐私的地方。大家看到最多的是谁谁谁样貌改变了,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谁谁谁结婚离婚了,大家比较最多的是谁谁谁升官发财了。更有人认为,单身赴同学会的男女更是现有婚姻破裂的诱因。大多数人婚姻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旦老同学见面,特别是曾有暧昧关系的老同学见面,那么一吐真情后,就会欲罢不能,感觉同学情比什么都真纯。


最有意思的是一次高中同学对我的探望。


我的大学是在植物园附近,每年菊花盛开的季节,都举办菊展。所以,很多大学的学生都会结队前来观赏。大二的那年,我正在操场上活动,突然有同学唤我的名字,说是有人找我。我回顾操场边沿,却不见任何熟人,但也依然朝同学手指的方向走去。“XXX,你好。”操场边一位黑魆魆的男生这样对我说。“你是?”我有些疑惑。“我是坐在你后面的H呀。”哦,高中时期,每天传递作业本时,我熟悉这个字很漂亮的名字,他在我后座。显然,高中时期的我,不仅不与男生讲话,甚至连男生的样子也不曾留意。虽然,事后我们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但当我知道他把与我通信这件事张扬给了其他男生时,便不再回信了。


多少年来,我觉得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家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友情最容易产生还是同事,天天相处、共事、有着说不完共同感受的同事。


有一天,一个总像妈妈般给我照顾给我关怀的老同事对我说“我要退休了”,我的眼泪唰地滚落,巨大的恐惧和不舍把我包围,我甚至怀疑少了这份母亲般的关爱我难以生存。


XXX,你可记得要到养老院来看我啊。我的儿女是不孝的。她们没有你这么懂事。”我哪里懂事?我对她充满了依恋和信任。自我第一天踏进这个单位,邻桌的她就一直罩着我。如今,她退休十年来,我们却还保持往来。


说到这里,似乎扯远了。但我要说的,与其费心费力地去经营同学旧情,还不如耕耘好眼下的亲情友情,它会使你更温暖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qiqispor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第二天' 的评论 : 哈,你真幽默,想得很远。
第二天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qiqispore' 的评论 :
"与其费心费力地去经营同学旧情,还不如耕耘好眼下的亲情友情,它会使你更温暖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我也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人们喜欢舍近求远,是不是他们觉得同学更近?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应该是都有它的社会功能和需求吧,只是利多还是弊多罢了。这些年风起云涌的同学聚会,至少为交通民航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吧?哈哈。
qiqispor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峰杏' 的评论 : 是呀。国外生活让我们习惯于平静。
qiqispor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哪称得上。谢谢。
峰杏 回复 悄悄话 和你有同感,几次回国好友邀请的同学聚会都没有去,总感到没什么意思,除了感怀,比较,也剩不下什么了。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得,你这就发明了新伤痕文学
qiqispor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注册很麻烦' 的评论 : 谢谢你。
注册很麻烦 回复 悄悄话 同感!
qiqispore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三位的回应。我说的只是自己的感受,也不一定正确。
livinghere 回复 悄悄话 很好,很真诚。现在很多同学聚会,很多人内心不想去,但很多不敢直说。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你说得很有道理。
周老虎 回复 悄悄话 因人而异吧。我不热衷于同学会,但还是觉得同学见面很亲切的,越早的同学越亲切,随意,谈话也能比较深入。同事还是不如同学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