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丝帛的兴盛承载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商周时的丝织物里,就已经有了锦。锦与普通的丝绸不同,它是用厚的丝绸为地,用彩丝织出花纹。因此在古代,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丝织物。在战国时期,“锦”和“绣”两个字被连在一起,用来代表美丽的织物,直到今天“锦绣”这个词仍然是美丽或美好的象征。
在南北朝之时,东晋大将刘裕带兵消灭了建都在长安的后秦,并把包括织锦工匠在内的中原百工从遥远的北方迁到了东晋的都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并在秦淮河南岸设立锦署,专门负责织锦的生产。
这一时期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而北方由于长年战乱,大批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在北方分割成十六国期间,约有90万人迁往淮河以及长江以南地区。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云锦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南朝各代都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织锦的生产。
这一时期的云锦即融入了中原先进的丝织技术,又加入了少数民族喜爱的金银线作为装饰,织锦加金也成为云锦与其它织锦不同的主要特征之一,从而使云锦成为王公贵族奢华的装饰品。
经过了六朝的繁华后,到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降为普通的州县,居民被大量迁移到今天的扬州和镇江,扬州取代了南京成为当时的织锦业的中心。直到两宋时期,南京的丝织业才得到了恢复,和苏州、杭州一起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丝织中心。
南京云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织锦中加入金银线作为装饰,尽管以前的锦缎也用金,但在元代,对金的崇尚超过了在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元代的织金锦是中国锦缎装饰和锦缎生产的一个重大转变,明清两代作为御用贡品的南京云锦就是在元代的织金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南京云锦大致分为库锦、织金和妆花三种,而织金就是从元代织金锦延续发展下来的品种,现在只有云锦中保留着这种丝织品种。库锦和织金由于织造工艺比较简单,现在都可以用现代机器所代替,而唯独在明代形成的妆花这种技艺至今也必须由人工织造完成。
明朝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把都城定在了当时的应天府,并改应天为南京,南京这座古城也发展到了它历史上的高峰。
明代时,在丝织工艺上最有成就的就是由南京丝织艺人创造的“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手工新技艺,从此出现了妆花这一南京云锦中最为复杂、最具南京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提花丝织物。
在大花楼木机上织造云锦是由上下两个人配合操作生产出来的。上面的人叫拽花工,也叫提花工。他按照花本纬线编排的次序,提起一根纬线,使与之相连的经线分离出来,由于花本的经线和织机的经线是相连的,这时织机上的经线相应也提升,形成一个梭口,织工就可以在这个梭口上开始编织了。
云锦织造的独特之处就是“通经断纬、挖花盘织”。所谓“通经断纬”就是织物的经线是同一颜色的丝线,纬线由不定数的彩绒段拼接而成,不受颜色的限制。所谓“挖花盘织”是它可以根据需要在纬向同一梭内织上丰富多彩的丝线,一般可以织七八种颜色,最多可以织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颜色。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织物的色彩,而且不增加织物的厚度。
这个织物名叫“童子攀枝莲妆花缎”,在这上面,每一排童子的形态各不相同,甚至一排中每一个童子的衣服颜色也不一样,这种效果是其它织造工艺无法完成的。
妆花织物在明代也逐渐发展成熟,最初只是在缎地织物挖花,以后又把这种技法运用到纱、罗等不同质地、不同组织的织物中去。这件精美的云锦名叫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与其他妆花织物不同,它是在薄如蝉翼的纱上用金线、孔雀羽线和五彩丝线织出云龙的图案,有一种浮雕般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的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和明代一样,清代也是采用官营织造的制度,但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只在北京和江南的江宁、苏州和杭州等处设织局,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顺治二年,江宁织造和元明两朝一样,开始了相同的使命。为了避免明代末期出现的管理混乱等弊端,清代的江宁织造改变了在民间收购的领织经营方式。顺治八年,朝廷下旨:织造局照额设钱粮,买丝招匠,按式织造。从此买丝招匠成为清代江宁织造经营的定制。
清代的江宁织造分为两部分,织造署和织局。署是管理机构,织局是生产部门。织局下面有许多机房。据故宫收藏的乾隆时期的黄册档案记载:当时的一个机房有两千多名工匠,按工种分为机匠、挑花匠、妆颜色匠等十几个类别。
清代的康熙到乾隆年间,当时的南京有近一百万人口,而从事和织锦有关的人就有二十万多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秦淮河的两岸,此时的南京城倾城上下,“百室机房,机杼相和”以鸡鸣为号,昼夜繁忙,呈现出一派盛况空前的繁荣景象。
据历史记载,这一年,任江宁织造的是内务府郎中曹玺,曹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从康熙二年开始,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在南京任江宁织造,一共为皇宫服务了58年。康熙对曹家之所以如此另眼相看,是因为康熙年幼时有一个“保母”就是曹玺的夫人叫孙氏。
康熙二十三年,在担任江宁织造二十一年后,曹玺病逝于任上。八年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再次担任江宁织造,曹寅小康熙四岁,据说曾经做过康熙的伴读。正是由于这种亲密的关系,康熙对他十分恩宠。
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他曾先后六次南巡,路过南京时有四次都是由曹寅接驾,并且都住在江宁织造署。
康熙五十年,他在给曹寅奏折的朱批中又写道:亏空太多,甚有关系,十分留心,还未知后来如何,不要轻看了。
此时担任苏州织造的是曹寅的内兄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曾经是曹寅的旧部,三个紧密的家族形成了一个掌控着江南经济特权的集团。曹寅死后,康熙又让他的儿子曹颙,也就是曹雪芹的父亲继任。然而好景不长,仅三年后曹颙就去世了。
曹家的命运正如康熙所预言的那样,雍正即位后,曹家遭到了灭顶之灾。雍正六年,曹家因“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等”罪名被查抄。第二年,曹家迁到北京,这一年,曹雪芹五岁。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和江宁织造曹家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书中的人和事是否就是曹家的真实写照,这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这个织造世家所发生的一切,也就不可能产生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
南京云锦的命运在经历了康乾盛世后,随着国力的衰弱也逐步走向没落。光绪三十三年,光绪皇帝下诏:现物力艰难,自应力除冗滥,用资整顿,着将江宁织造裁撤,以节虚糜。
在经历了元明清三代,延续达620年的江宁管办织务从此宣告结束。华丽的云锦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关于云锦的故事还将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