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飞神

网球罗教练, 开设网球班。www.6636.ca Yukai.luo@gmail.com 905-890-1026
个人资料
正文

清华园古建筑

(2011-04-20 21:38:18) 下一个

   清华园地处原皇家园林,“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塘」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的风格。


      清华园工字厅是个老建筑,是清华校长办公室。1909年清政府在京设游美学务处,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与肄业馆(后改称清华学堂)迁入清华园,办公场所由史家胡同迁到了清华园中的工字厅。工字厅成为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最早的行政办公场所和教职员宿舍,因此被当时的外籍教员称为“Yamen”(衙门)。学务处负责肄业馆生源的考选等事务,考生入学通知就张示在工字厅前的布告栏。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又改名清华学校,游美学务处被撤销,所掌事务归属清华学校。从此,工字厅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心、文化和对外交往中心。1949年后至今,这里成为学校党政机关的办公场所,校长办公室等校机关各部办公室的所在地,对内外接待室、会议室也设于此,是学校主要的对外窗口。


  工字厅原称“工字殿”,始建于1762年,以它为主体的一组清代皇室园林即是最早的“清华园”,距今已有近250年的历史。工字厅所在地属当时清康熙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东半部,熙春园的建园时间约与圆明园同。在道光初年,道光将熙春园一分为二赐予两个弟弟。西半部名为“近春园”,即后来的“荒岛”(因同圆明园一样遭破坏荒芜而得此名)、现今的“近春园遗址公园”;此园赐给皇四弟绵忻,俗称“四爷园”。东半部仍袭用“熙春园”名,赐给皇三弟绵恺;绵恺无子,将道光五子奕 过继过来,于是由奕 承袭熙春园,俗称“小五爷园”。


      1851年咸丰即位,咸丰(道光四子)与其弟关系甚好,特将熙春园易名为“清华园”,现今工字厅入口门庭上方所悬的匾额即是咸丰御墨。在清华初建时,“清华园”的叫法在当时尚不如“小五爷园”的名气响亮。所以1910年老学长章元善得到清华学堂的入学通知,拿着行李到西直门,对招揽生意的赶驴者说:“我要去清华园”,听者面面相觑而言道:“没听说过”。结果章元善以一吊钱的代价却被误带到万牲园(今动物园),后来路人听他提到“洋学堂”的字眼,很有把握地建议他奔“小五爷园”,这才找到了清华园。


  清华园初建时有两道宫门,其大宫门在现今的停车场偏东一带,二宫门即今天的“工字厅”大门。工字厅是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园内有前后两个大殿,因此两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个“工”字而得名。现在人们提起工字厅,多指以工字殿为主体的整座古式园子。除了工字殿,院中有院的园中尚有许多其它的房屋建筑。院内曲廊迂回,奇花异石,树木扶疏,青竹成荫。古色古香的园内“有房屋135间,游廊69条,垂花门一座。推测这些房屋似应最早建成于嘉庆年间。


  工字厅是学校重要交往中心,原先其后厅常有重要外宾驻足。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之邀访华时,就曾在此下榻半月有余。同时这儿又不乏浓郁的文化气息,因为早期各小院的房屋多是教师住宅;他们给自己的小屋都起过一些雅号,如“三省庐”、“四丁香院”等等。其中,从后厅到以“三步廊”、“花灯窗”相接的“西花厅”,初建时“是一所书房,自领一小院,院内紫藤罥架,棂外红莲映窗,是工字厅大院内最幽美的所在。”1914年秋,梁启超曾在这里“赁馆著书”,起名“还读轩”。后来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出自他当年所作题为《君子》的演讲。1925年起吴宓在此居住,取名“藤影荷声之馆”,又名“空轩”。后来叶公超住藤荷西馆,与吴比邻,“一浪漫,一古典,而颇为相得。”这里,遂成为校内外文人沙龙之场所。


  打开工字厅后厅北面的厅门,可见一脉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两座古亭。这正是校友们常与颐和园的“谐趣园”媲美的、称为园中园的“水木清华”,“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梁实秋回忆这里的景致道:“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在木阴’之致。.……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现在,工字厅一带的园林建筑是熙春园仅有残存的遗物了。工字厅的建筑经历了多年风雨,曾几次维修过。2000年为迎接90周年校庆,对工字厅进行了改造重建。建筑学院和美术学院设计,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从保护古文物出发,尽量恢复工字厅的原貌,突出其原来的古建筑特色”。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

 

    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校友和教授,他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均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校,重建钟亭。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

   
    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亭内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蓝天白云之下,闻亭高耸颇有君子之风;水木清华之侧,钟鸣瓦釜宛若天籁之音;


  
    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因自清亭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于此地,其实不然。《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荷塘月色》
      


    从工字厅西门往西不远就是近春园。近春园的核心景观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游客们还可以在近春园东山上看到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 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清华园古建筑很有历史韵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Bounty 回复 悄悄话 虽然不是清华的学生。但是清华园从小就是我的家。我在那个美丽的地方生活了30多年直到出国。从小就常见这些建筑物。但是作者的文章比这些建筑本身更美。
颜素 回复 悄悄话 下次回国要去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