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从2010年10月开博以来,在留言中总是遇到一些难堪的局面.有些问题是很尖锐地提出来,虽然在对答中并无胜者.但它使我十分不安,我曾错在哪?现在或将来怎么改善这种潜在,或公开的质问和敌意?我算什么?当然我也突然意识到不管我做什么.也许根本仅仅真是自语而已。
为了保持一份完整对话记录.我存放在这里---仅担心国内的那网别某天又被和谐。反正他们也看不到,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Re:[跳跃的小喇嘛]
一段给我在某个西藏网站上无名者的留言;
(恬不知耻不怕玷污佛之袈裟。)
是的是的,我也许是走错了地方,走入了你的地盘,?我已考虑退一步?
其实.我开博之前有朋友就建仪我不要来---讲这些网境外IP地址多.是以单一观点和气氛。它超越了我注册的文化艺术。
果然是的,你给我的这顶帽子是置人于死地的。
你评的主题;是一张84年的画,离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因为画西藏,所以可以尽情地进行形式主义的实验。如果画一个内地的工人,进行木刻语言、肌理对比之类特别形式主义的探索,可能会被批评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可是画翻身农奴,那你的政治正确性早就得到保证,因此艺术家找到一个避风港,可以尽情施展自己在形式上的才华。但是可以表现民主改革,大家可以投票选乡长,很快乐,挺起胸膛做主人。这一阶段20年的跨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旅行者来到他们心目中“最后的地平线”西藏旅行。对西藏的香格里拉想象影响到西藏绘画,符号化西藏、纯粹消费西藏的模式出现了。玛尼石、风马旗、转经筒、藏寺佛塔、藏戏、磕长头的人等最典型的符号化细节,便于读画者确认“这是西藏”。对于西藏服饰、建筑装饰过分的津津乐道,加剧了平面装饰性的泛滥。西藏的变化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藏漂”文化人那里,西藏经验一再被表述为一种终极体验。“纯粹”、“震撼”、“寄托”、“超越”、“生命”、“觉悟”之类近乎宗教语言的表述反复出现。在上一个阶段也就是陈xx青、xx轩等人的画面中,大量看到牧民形象,却看不到喇嘛。到1980年代中后期,意识形态控制相对宽松,西藏人宗教生活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在画面中。来源:作者重新编文标:口述:邱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1-02-10 17:37:47)
虽然美国是我生命中在某一个地方渡过最长时光的国家,但几年中除了个别采访时不可迴避时曾零星有点记录之外、从去年10月初在雅昌开博至今、博文发了50余篇.我很少提到美国,也从未有任何一篇文字完整谈到在美国的生活或工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第五章·把心带回家》我们的生命都消耗在紧张焦虑的奋斗上,消耗在讲求速度和打拼的漩涡中,消耗在竞争、执取、拥有和成就上,永远以身外的活动和先入为主的偏见让自己喘不过气来。国内有一本同名书,不知是否同一作者?国外这本中文译本我看了三次.虽然仍然记不注,但知很好.谢噶玛啦在这里介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