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雕塑术历史上,曾经有多位艺术家创作过有关古代以色列王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作品。比如Verrocchio,多纳太罗(Donatello),贝尔尼尼(Bernini)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其中,尤以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最为著名。
Verrocchio的大卫成熟稳重(见图1 左),但一眼看上去,大卫似乎已进入壮年。多纳太罗的大卫则被雕刻成阴柔的男孩(见图1中和右)。三尊雕像都表现了大卫战胜歌利亚后踌躇满志的姿态。
贝尔尼尼将大卫定格在掷石击敌的战斗瞬间(见图2)。从创作时间上推测,贝尔尼尼可能受到了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雕刻了有别与Verrocchio和多纳太罗的战斗结束后的大卫形象。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卫在战斗前籍着对上帝信,沉着迎战的静态美 (见图3)
图 1 Verrocchio 的大卫(青铜)和多纳太罗(Donatello)的大卫(大理石和青铜)(从左至右)
图2 贝尔尼尼(Bernini) 的大卫(大理石)
图 3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大理石)
研究现存的米开朗基罗手稿,可以看出他曾经考虑过各种可能的形状和姿态,包括传统的方式:大卫的脚踩在哥利亚的头上,或者大卫举手扔出石头击杀对手的一刹那。但他最终采用了现在的姿势:大卫的左手上举,抓住了抛石头用的带子。右手下垂,头部微侧,警惕地注视着远方,随时准备要和巨人歌利亚决战。
米氏的《大卫》是一位高大的(5.17米高),充满力量的强健的青年。雕像的整体形态优美而超凡脱俗: 脸部表情沉着,严肃,具有希腊式的古典美;形体轮廓线完美优雅,肢体和躯干的连接无懈可击。
大卫有力的双手,突出的肌肉和血管,宽阔的肩膀无不代表着力量、能力和青春。
图 4 大卫的头部和手
鉴于大理石的厚度较薄,欣赏《大卫》的最好的角度是从正面或背面。
图 5 《大卫》的侧面和背面
1501年26岁的米开朗基罗回到故乡佛罗伦萨,接受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委托, 用一块废弃了多年的巨石创作具有英雄和爱国主题的艺术作品:《大卫》。根据合同,米氏要在二年内完成这座雕塑。
在米开朗基罗接受委托前, 这块高18英尺的大理石在大教堂的庭院中已闲置了三十五年, 有二个雕塑家曾经接受过委托,最终都因大理石的巨大尺寸,放弃了委托。这块大理石的条件非常苛刻,高而大,可是纵向却有些单薄,大约不到二英尺厚。这样的尺寸对于雕塑家在进行创作时很费周折。佛罗伦萨大教堂事工委员会(成员有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和波切提利 Sandro Botticelli)之所以选择米开朗基罗,是因为他提交的设计是唯一一个除现有的大理石块外不再添加其他任何材料的作品。对米开朗基罗来讲,雕塑不是“添加”(adding on)的艺术,而是“挪去”(taking away)的艺术。不像画家在画布上添加颜料, 雕塑家是从大理石块上凿去石块,将雕像从石块中解放出来。从同在阿卡德米亚美术馆(Galleria dell’Accademia)的米氏未完成作品《奴隶》上,可以看到米氏是如何通过他的技法实践这一理念的。
米开朗基罗尽其所能使《大卫》如同真人,他曾经研究过尸体,熟悉人体结构,这对最终的设计至关重要。 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的每块肌肉及构造进行过仔细的分析和临摹。我曾经因大卫下垂的右手青筋暴露,而上举的左手却未现静脉,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一位医生朋友解释道,右手位置低于心脏,所以可以看到怒张的静脉。而左手虽也用力,但其位置高于心脏,静脉血充分回流,所以无法看到静脉。我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不由得更加佩服米开朗基罗对细节的刻画。
米开朗基罗曾经自谦,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完美的程度。完美只能来自上帝。但谁也不能否认米氏对细节的真实性的完美追求。在阿卡德米亚美术馆的书店里,放满了关于这座雕像从全身到局部的明信片。明信片上的局部细节已被放大到心型的瞳孔,遭损的脚趾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尊雕像的每一个细小局部都是一件艺术品。而整个书店成了米开朗基罗的纪念馆。
除了细节,被尊为巴洛克艺术的开山鼻祖的米开朗基罗自然也十分关注技术。由于大理石厚度不到二英尺,创作必须很精确。任何失误都会使石块报废,或着比例失调,或着大卫因为失去平衡而摔倒在地成为数吨重的碎片。米开朗基罗的办法是雕刻一段树干在腿后面来支撑整个雕像。像贝尔维多的古典作品《阿波罗》(Apollo Belvedere,350-325 BC,它被视为古代艺术美的最高典范)那样,大卫以古典姿态站立:一条腿保持竖直, 另一条腿弯曲,重心落在弯曲的右腿上以解决雕像重心平衡的问题(见图6)。
图 6比较贝尔维 多的《阿波罗》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即使在现在, 凭借着现代化技术的帮助, 例如,电动工具,外加5个助手,也需要将近一年的才能完成同样大小的《大卫》。可是米开朗基罗一人只用了二年半的时间,他的主要工具是三把凿子。这实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米氏大约五英尺高,在创作时,他可能感到自己就像大卫一样,面对他的歌利亚:这块硕大无比的大理石。
雕塑完成后,如何安置《大卫》的地点破费周折。最初的打算是将雕像放在弗洛伦萨大教堂的扶壁上端。这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想法。如此,若站在地面向上观看离地100英尺高的雕像,则超大的右手,硕大的头部和深皱的眉头便构成更自然的比例。然而,当时共和制的佛罗伦萨正受到几股势力的威胁和挑战。被推翻的梅迭西家族(Medici family)正集中军队从南方的罗马准备卷土重来。市政当局决定将《大卫》放在佛罗伦萨市政厅前,大卫面向南方,象征着佛罗伦萨共和政府决心像大卫那样,靠着上帝的力量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如今,在阿卡德米亚美术馆的南面的圣克罗切教堂(Santa Croce)内,埋葬着米开朗基罗。赶到墓地凭吊他时,己近黄昏。教堂内只有我一人。没见到他的墓地上什么令人称奇的雕像装饰,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从罗马赶来的我,已经看到了他太多的作品,应该满足了。而且,对他而言,已经不需要任何其它雕像和墓志铭来证明其伟大。而他本人也从不怀疑仅凭他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企及旁人所仰慕的艺术巅峰。他与大卫一样,用诗篇表达对上帝的坚定信仰。他曾写道:
无论绘画或雕塑皆不再能让我灵魂安宁
祈盼着十字架的神圣之爱
以祂张开的双臂拥我入怀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无疑充分表达了他对上帝坚定的信仰。然而,《大卫》的命运几经波折。 在1527年的暴动中,《大卫》的手臂被折断了,后来米氏的 好朋友 Giorgio Vasari将其修复。 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淋,慢慢侵蚀这个巨作。到了19世纪,《大卫》又面临更大的灾难。 在修复清洁过程中,有些表面的细节部分被刮去,大理石表面变得更加脆弱。那时,大卫向前倾了0.5米,境况非常危险。由于德国和瑞士的艺术历史家大力宣扬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和那些艺术巨匠,佛罗伦萨政府这才又关注《大卫》的困境,将他移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并且用石膏模型做了大理石和青铜复制品,不过这又进一步损害了原作。之后,大理石复制品放在市政广场上,青铜的复制品放在河对岸俯瞰整个城市。米开朗基罗的原作被移到阿卡德米亚美术馆内。从此《大卫》安全了。现在每年有一百万的人参观阿卡德米亚美术馆,只是为了看原版《大卫》—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雕塑。
如同这尊雕像,大卫本人的命运也跌宕起伏。但他对上帝的信始终未变。在迎战歌利亚之前,大卫拒绝扫罗所赠的铜盔铠甲时说,“耶和华救我脱离狮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脱离这非利士人的手”。
当他迎战高大强壮的歌利亚时,又毫无畏惧地说:“你来攻击我,是靠着刀枪和铜戟;我来攻击你,是靠着万军之耶和华的名。。。耶和华使人得胜,不是用刀用枪,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他必将你们交在我们手里。”
到了他晚年,因贪恋美色而借刀杀友。自知罪孽深重的他恳求神,说道:“不要丢弃我,使我离开你的面;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
我想,那些为大卫塑像的艺术家们正因为感动于此,才会创造出感动无数人的作品。我尤其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及米开朗基罗本人。
大卫因信战胜了强敌,米开朗基罗因信创作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像,佛罗伦萨的市民因信捍卫了自由。而上帝的子民亦必将因信而得永生。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5 I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