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11 (2)
2013 (42)
2015 (93)
2016 (126)
2017 (121)
2018 (90)
2019 (105)
2020 (233)
2021 (239)
2022 (249)
2023 (295)
2024 (367)
昨天杨振宁先生去世,简单写几句子。
杨先生不光是华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的人,而且综观其一生,对科学的贡献,远非一个诺贝尔奖可以形容。多次听到并非华人的科学家对其极其推崇,说是近代顶级的物理学家。
我有幸与杨先生有几段交往,比较经常的是我在中文大学工作期间。他那时已经在中文大学有讲座教授的位置几十年了,把他母亲接去住在后山的一栋寓所里直到去世,以后一直在那里维持一个住所,一年有几个月来香港。他的办公室在我上面一层。还有一次让我去他那里,取了他写的书并签名相赠,至今为我珍藏。
有很多人对杨先生娶年纪比他小很多的继任夫人不忿。这一点需要说明,杨先生是性格比较活泼表达能力很好的人,而且兴趣广泛善于谈吐风趣,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古板的搞理论的书生。更突出的一点是他相对于同年龄的人不显得老。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活了103岁,但是即使是在当年也是显得年轻脑子很好使。有一次在一个场合,黄昆先生也在,比他大三岁,那个老态龙钟的连稿子都拿倒了也没感觉最后还是被别人轻声提醒,相比之下杨先生好得太多了,所以他给年轻的人的印象并不是差得老远几代去的那样。他们两个人是成年人自己做决定的生活,中间的事情,外人不好评议。我倒希望,国内国外的人,对翁女士从此不要再多指摘,让她有自己的生活,不要非要人家立牌坊。
杨先生出生和长大的年代,是中国风雨飘摇最倒运的时代,他那一代的人,家国情怀普遍比较重,他在中美之间关系开通之后对中国的科学从他站得比较高的角度给了很多指点和帮助,并且在他工作的石溪收了很多国内去的学生。在他在石溪的研究中心结束退休之后,开始策划在清华建立高研中心,用他的影响力筹集资金和人才,功不可没。有很多人说他是回去靠声名养老,这不公平更不符合事实。他在很长的时间内对高研的事是管得很细的,比如每一个招进来的年轻学者的审核。他回清华的时候清华每年给他100万人民币,和现在众多趋之若鹜奔国内高薪而去的华人或非华人学者相比,这样档次的人,这岂不是太便宜了。
人无完人,杨先生比较被人指摘的是和李先生之间长期的不和。我记得有一次组织会议,要讨论请谁,就有有经验的人提醒,这两个人不能一起请,因为都是大牌惹不起,要来也得一个走了另一个才到。这种档次的杰出的学者,这种事情实在令人惋惜。不过,如今俩人皆已逝去,我们不妨让这些不愉快的记忆也一起淡去不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