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寺庙多,僧人多,由僧人研制出来的蔬菜、素食也是京都饮食的一个特点。在日本的超市常常能看到贴有“京蔬菜”标签的蔬菜。“京蔬菜”是京都传统料理必不可少的蔬菜,源于僧人之手,由于产量低,种植的人很少,所以比较贵。一分钱一分货,京蔬菜的确味道浓厚,口感也好。
现在最一般的京都传统料理该说是豆腐了。日本各地超市的豆腐柜里至少有5种以上的豆腐,但是去京都还是有很多人要吃那里的豆腐料理。2015-6-6去京都,在旅馆的餐厅吃了一顿从头到尾都是豆腐的套餐。
1 京都车站对面。京都很少高楼,整个城市显得很低,这个电视塔是京都的标志。
2 距京都车站5分钟路途的旅馆。
3 第一道下酒小菜:白豆腐。淡淡又浓厚的豆腐味。啤酒是店里赠送的。
4 第二道下酒菜,详见下图。
5 豆腐渣、鸡肉卷、大虾。
6 豆腐皮:腐竹的前身。
7 火锅煮豆浆,边煮边做豆腐皮。
8 快开的时候结一层皮,我叫它“豆腐皮”,日本人叫它“汤叶”,晒干了就是腐竹。
9 火锅煮豆浆就是让客人边煮边挑起皮来吃。
10 上图豆皮配的调料,酱油瓶旁小碗里是卤水。每次听到看到“卤水”这个词都会想起《白毛女》里的杨白老,觉得它是剧毒品。
11 锅底下的火灭了的时候将上图的卤水放进豆浆里轻轻搅拌……
12 ……然后,就做成了鲜嫩的豆腐。
13 豆腐上撒上调料吃。
14 烤鲜面筋。
15 豆腐猪肉烧卖。
16 炸豆腐、炸虾、小青椒。鲜豆腐裹上粉芡油炸后放进日式调料里,易做又好吃,我自己也常做。
17 豆腐皮(鲜腐竹)、鹌鹑蛋拌米饭、清汤、咸菜。
18 米饭拌好了,口感柔和,味道浓厚。汤里也是豆制品。
19 甜点:豆腐cheese。店里是这样命名的,口感真的很像cheese。
20 丈夫不吃甜的、不爱吃凉的,我每次都得吃双份。其实这个豆腐cheese一点也不甜。不过,饭后吃双份甜点的人注定会胖的。
是吃情调多些还是味道多些?
我想我知道了:单层晾干是腐皮;叠起来一起晾干是腐竹。还是你的说法更接近 : )
干豆腐也许是南方人说的豆腐干吧?我感觉腐皮和腐竹内容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倒是豆腐干是另一种内容了。哈哈,你我都不是专家,怕是也讨论不清楚,不追究了吧 : )
我奶奶对上海有太多的不满意,第一是上海话!与大豆有关的是一大类,其中最难容忍的好像是酱。她是用东北亲戚寄来的大豆自己做大酱的。当然是东北的什么都比上海的香,包括大白菜和鱼。
记忆中我奶奶提关内关外的话都是讲故事或历史事件,好像她并不把个人的经历与关内关外联系起来。
你很尖锐,豆腐皮和腐竹应该不是一码事,东北人管豆腐皮叫干豆腐很有道理,就是把豆腐压得薄而干。我这个应该叫鲜腐竹吧。
东北文革时也用榨过油的大豆作豆腐,口感和大豆做的根本不一样,没想到上海也会是那样。不知你奶奶是否说“关外的猪肉香”,我奶奶常那样说。
有个事搞不懂,腐皮和腐竹是一回事吗?店里卖的腐皮是腐皮,腐竹是腐竹啊,感觉腐皮也是不能做成腐竹的。我还在一个博客留言说腐竹和腐皮不是一回事。若说错了,也太丢人啦 :(
去了腐皮的豆腐应该缺了点油香吧?我奶奶老是抱怨上海的豆腐不香,不知她哪里得知上海是先用豆子榨了油才做豆腐的(改革开放之前)。奶奶一直说东北的豆腐香,一是豆子好;二是未榨过油。
问好小声音。
谢谢你传上来那么多好曲子,每次回国都按你的介绍去找CD。他们要知道也会谢你的。
问好满儿。怀石料理一道道慢慢地来,边吃边消化。俺同学吃完后再去拉面店来一碗。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我把它贴到博文里,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问好石姐:)
我们这里日本餐可贵了。一次花了80美元愣是没吃饱。以后就很少去日本馆子了。
非常理解你说的,我也喜欢便利店的盒饭,上班时常常吃。超市的西点面包好吃,旅游的人会利用超市的话会方便很多。
谢谢喜欢,有机会路过这里时来一趟吧。
当年在日本有能力的中国人都转到欧美了,很羡慕你们了。
我也是对肉什么的不是特别干兴趣,吃火锅也是跟着吃点辅料。结果还这么胖:)
咸菜党的,一定喜欢吃着传统素菜。
在喜欢做梦的青春岁月,我在日本做白领。
非常喜欢日本,在日本的经历是我人生里美好的记忆。
问好教练,这套要比国内同等水平的便宜多了。不知美国怎样?
好好计划,祝顺利愉快!
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很简单,特别是会喝酒的人,边喝边做慢慢聊天再合适不过了。
蜡烛火很弱、铁锅很厚,一直处于要开没开的状态才能慢慢结皮。
第2天早餐的自助餐也有这到菜,面积很大的锅,锅底下文火,结一张是一张很痛快。
其实就是个豆腐,弄好看了也显得这么高大:)
周末看你的“笑话”:)
京都里古建筑寺庙、禅社多,旅游必到之地,估计小孩子会觉得没有意思。
跟你学习...呢:)
石美眉,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