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假装

民族:满汉半袭。信仰:三顿饭一张床。爱好:练贫。性格:大愚若智。目标:(1)减少满足了嘴对不起胃的次数(2)把贫穷表现为不露富。
个人资料
石假装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由粮票想起的二、三事

(2011-02-21 16:50:36) 下一个

   1、上海的半两粮票。

 

         82年去上海时,发现那里使用0.5两的粮票。

 

全国各地粮票的最低面额是1两。一根油条要1两粮票,一个馒头要2两粮票。各省发行省内使用的地方粮票,出差时用出差证明换全国通用粮票。

 

不怕你们骂我土包子、土老帽儿,我第一次到南京路,隔着食品店的橱窗看到刚出炉的肉馅月饼,那个……就别提了。食品店的小点心、小吃店的小吃,样样都很吸引胃。我每天吃的时候既得摸摸胃的消化情况,又得跟身上带的全国粮票商量商量。上海发行的半两粮票让我在有限的条件下,多吃了几种食品。那以后我开始喜欢吃月饼,开始挑着买月饼。

 

 那以前为什么不吃月饼,得从“三两油”说起。粮食定量供应时,每月的粮食定量根据年龄性别而定。但食用油的定量按人头算,每人每月半斤。文革时期,我生活在辽宁,那里因为有毛远新革命比全国先进,生活水平却属全国最低。每人每月的半斤食用油,降到每月3两,陈锡联也因此获得了“陈三两”的绰号。那时的月饼因为油少,特别硬,吃的时候得慢咬,好容易咬到嘴里了,又都沾到牙上。当时有个笑话说:把月饼放到马路上,汽车从上面轧过去,地面出了个坑,月饼安然无恙。既然是笑话就有夸张的地方,但笑话也不是空穴来风。

 

有人说上海人小气,我倒觉得那是经济意识进步的表现。因为上海的小气替人着想,也设法让你节省一些。最讨厌那种对自己大方对别人刻薄的人,现在的官、商都有“对己大方对人小气”的毛病。

 

 

 

2、暗送粮票

 

        大学时代是暗送秋波的最佳时期。我们那时暗送粮票。

 

        那时每人的定量30(32),现在四口之家一个月也未必吃这么多粮食。可那时胃亏肉,肠亏油,吃进去的粮食在肚子里呆不住。女生一般都有剩余,有的男生显得欠点儿。大家关系好,女生嘻嘻哈哈地就把多余的送给男同学。可是班里有个东北农村来的男生,大男子汉劲儿强,学习也特别好。就是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不足,从不向谁开口、更不向人伸手。班长跟他同屋,想帮他又怕伤他自尊,就偷偷往他枕头底下放,因为他常在枕头底下放东西。

 

        两年前同学聚会。那东北同学如今也是小富或中富了,那天聊着聊着他突然主动说起枕头底下粮票的事。他说:无亲无故的,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我那时感动极了。说话的时候,他又低头,又仰头。看得出来,低头是不愿意人们看到他眼湿润,仰头是想把泪憋回去。

 

       文革结束后还有过这么一段短缺时期。

 

 

 

3 、粮票换瓜子、脸盆

 

        80年代中期,副食供应好了,粮票普遍有了剩余。自由市场卖的东西都可以用粮票换。人们开始用粮票换葵花籽、瓜果、蔬菜,粮票当钱用了。自由市场不光卖蔬菜水果,还有卖塑料器皿的了,这也可以用粮票换。本人就用着粮票换过一个红色的塑料盆。
   
之所以粮票可以换东西,是因为农民进城的机会多了,用粮食换粮票仍很麻烦。他们卖东西收粮票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在城里吃饭的问题,还可以倒卖给其他需要的农民,或用粮票买了什么再倒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投机倒把”吧。

 

中央有明文规定“票证不可以买卖”,用粮票换东西属违法行为。可那时人们谁都不在乎了,已经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普遍地干“违法”活动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x潇潇的评论:

上海的半两粮票很便民。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L1的评论:
好些年没有吃过醉枣了。
5斤全国粮票看着可人,我小时丢过一次,那天简直家里就像有了灾难一样地难过。
L1 回复 悄悄话 我读书时粮票换过秒表、醉枣、锅。。。

这个5斤的全国粮票最熟悉了,到了80年代末还是这个样子。
x潇潇 回复 悄悄话 上海的粮票换鸡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