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拿鬼作耍子 —— (三)金蟾

(2010-11-16 12:46:31) 下一个

拿鬼作耍子 —— 一组有关 ‘ 鬼 ’ 的故事

妄从念起,相自心生

茶余酒后,作耍精灵


(三)
馋鬼 —— 金蟾

吴庄有两座小庙都不大但各有独特之处。一座是村口的土地祠,另一座是村东北角高台上的龙王庙。每逢初一、十五或特定的日子,两庙都各有香火。咱们先说说那个龙王庙。那是一间不大的殿堂,所供的不过是龙王爷和他的虾兵蟹将。与通常的龙王庙无异。其特殊之处是在龙王的供桌下,趴着一只泥塑的癞蛤蟆。通身金黄,长满了绿泡。瞪着两眼,昂首欲鸣,极为生动。前面还放着一个小香炉,看来它还陪着龙王爷,享受人间香火。村民们都称它为金蟾。说起它的来历,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传说。

大多数人说,这只金蟾金对百姓有恩,应受香火。那是因为在多年前的汛期,河的上游连日大雨,河水猛涨,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于是各村各户都要出人在大堤上昼夜巡视,重点是查找管涌。查寻必须认真仔细,不能有任何疏漏。如有失职必遭重罚。在那年间,夜间照明可没有汽灯或手电筒。有个煤油提灯就算不错的了。一天夜里有一老一少当班,负责一段半里多长大堤的巡察。小的提灯,老的拿着根白蜡杆,在草棵里戳来戳去。在他们巡查间,不知从甚么地方突然蹿出一只癞蛤蟆,一下跳到那个提灯孩子的头顶上,尽湿冰凉,把这爷俩吓了一跳。他们以为它是被他们惊动出来的,也没在意。可当他们返回头,再次来到这个地方,那只癞蛤蟆,呱呱地叫着又跳了出来。围着他们又叫又跳,就是不走。一而再再而三,总是如此,好像成心跟这爷俩过不去。他们实在无法容忍被一只癞蛤蟆戏弄。那孩子接过棍子,一通地穷追猛打,可是当追到一个草从时,癞蛤蟆不见了。却发现一处管涌,已经开始冒水。用杆子一探,下面是一个极大的空洞。若不是发现及时,是必酿成大祸,结果将不堪设想。这时他们才明白过来,原来这只癞蛤蟆是来给他们报信的。事后人们为了表示对它的感谢,就在龙王庙的供桌底下塑了一只金蟾,叫它和龙王爷共享人间香火。这本来是个极有人情味儿的美好的传说,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可偏有好事者又编出了另外一个故事,与此事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却硬把那只蛤蟆和土地祠弄到了一块儿。

皆因村口的那个土地庙的塑像也很特别,不同于别的土地庙。庙中只有两尊塑像,砖台儿上面是一位土地爷,地上只有右边站着一个手捧书本的小鬼。左边空荡荡的,只戳着一支竹杖。因此人们就产生了很多臆测。有人说,这个庙里起初也是两个小鬼,一边儿一个。一个捧书,一个持杖。而且香火极盛,只是供品太素。村民来烧香还愿,带的供品不是自家蒸的馍,就是自家地里种的瓜,很少能见到荤腥。可那个龙王庙就不一样了,别看平日没有香火,可是一遇上汛期或是大旱。人们总是整猪整羊的往庙里抬。酒肉摆满供桌。其实人家龙王爷住在水晶宫,很少来享用。这可把土地庙的小鬼馋得一个劲儿的溜哈喇子。持杖的那个胆大,常去龙王庙偷嘴吃。有一次正赶上龙王爷生日,供品特别的丰胜。那个小鬼又去偷供吃。他躲在供桌底下,只顾啃猪爪尖儿。有滋有味儿地吃得正香。这时就听得外边,笙管笛箫,鼓乐齐鸣。原来龙王爷要来个 借花献佛 ,请四海龙王来赴寿晏。这个偷嘴小鬼一听给吓坏了,躲也没地方躲,藏又没地方藏,跑也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摇身一变,变成一只癞蛤蟆,趴在供桌底下一动不动。时间一长,法力失效,再想变回来已是不可能了。从此龙王庙供桌底下多了一只癞蛤蟆。土地祠里少了一个小鬼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