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arg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斯京日记(4)森林墓园和图书馆

(2024-03-28 12:24:45) 下一个

终于又回到斯德哥尔摩的记忆了,今天写的话题之一是墓地,明显不讨喜的话题,大概也是很多游客无暇顾及的地方。几年前发生过中国老人在瑞典被“扔”坟场的闹剧,大概就是指这个地方。

逛墓地,在西方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中国文化里多少还是有些说不出的滋味,我们有点忌讳的,可人家说那是“最诗意的长眠”。

199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森林墓园(Skogskyrkogården,也有翻译成林地公墓的,都挺好)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 Enskede,建于1917-1940年间,主要由建筑师 Eric Gunnar Asplund(艾瑞克·冈纳·阿斯普朗德,1885-1940)和 Sigurd Lewerentz(西格德·莱韦伦茨,1885-1975)完成。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大自然元素,风格简约,加入了北欧哲学的思维,开创了别样的墓园设计模式。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林地墓地之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教科书式的经典之作。

其实,看这个地方就是欣赏建筑师的作品。介绍一下这两位大家 - 森林墓园的设计者。

Gunnar Asplund 是上世纪20年代北欧古典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在30年代后成为了现代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并影响了以 Alvar Aalto (阿尔瓦·阿尔托) 为代表的北欧现代主义建筑师。我们如今崇尚的北欧风格,也可以说是拜阿斯普朗德所赐。他的主要作品有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和与 Sigurd Lewerentz 合作设计的森林墓园。

Sigurd Lewerentz 也是瑞典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尽管他低调又神秘,如同他的作品总带有一股安静的氛围以及形而上学的精神,他对于现代主义的独特理解,也让瑞典现代建筑走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路。

森林墓园在斯德哥尔摩的南岛,乘地铁绿线 T18 在 Skogskyrkogården 这站(是个露天地铁站)下车,出站后步行 2 分钟就能看到森林墓园的入口,非常方便。

森林墓园起源于斯德哥尔摩一个面向全球的墓地设计竞赛。1915年,瑞典决定在斯德哥尔摩南部建造一个新的墓地,并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最后由年仅21岁的阿斯普朗德和莱韦伦茨提交的的方案胜出。虽然两位年轻人早期有着良好的合作,由于个性和其他诸种原因导致他们在森林墓园的施工建设合作中决裂。据说莱韦伦茨是个内向而不妥协的人,与莱韦伦茨相比,阿斯普朗德似乎更懂得顺势而为,善于提供满足各方要求的解决方案。而莱韦伦茨做设计则显得异常艰难,与细节较劲,与业主较劲,与施工者较劲,不善于变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北欧建筑史上的地位。

森林墓地的面积约96公顷。墓园设计坚持强烈的浪漫自然主义风格,充分利用原有林地的自然地貌和茂盛的松树林,将火葬场、骨灰厅、礼拜堂、十字架、墓穴墓碑等间构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森林墓园从1917年开始建设,直至1940年才完全落成,对全球的公墓设计产生巨大影响。两位建筑师从规划、建筑物、景观到细节设计全面把握,付出巨大心力。

这里长眠着许多名人比如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Gunnar Asplund 本人也将自己最后的归宿选在此。1940年,主火葬场完工后仅仅四个月,阿斯普朗德就去世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这块墓地的围墙末端,守护着通向主火葬场的道路。他的墓碑上面谦卑地写着一句话,“他的作品继续生活”(his work lives on)。

阿斯普朗德曾经的合作者莱韦伦茨被解聘后,心灰意冷,远离建筑设计,开始经营一家工厂,生产自己设计的门窗和其他建筑配件。莱韦伦茨一直活到1970年代,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设计了斯德哥尔摩毕约克哈根的圣马可教堂 (St. Mark's Church,Bjorkhagen)和克利潘的圣彼得教堂 (St.Petri Church,Klippan),将自己的建筑生涯推向顶峰。

森林墓园的概念就是“已逝者的花园”,设计师致力将里面的设施,墓碑、小教堂等与北欧树林结合,令大自然与人类合二为一,在当年来说是一个脱俗 而新颖的设计,影响深远。 

1. 怀想之林是整个墓园最富有诗意的地方,它的意向来源于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油画

2. 地铁绿线 T18 的露天站台,林地公墓站 

那天有点阴天,因为光线的缘故,照片不好拍,惦记着再光顾一次, 终究还是没有挤出时间来。

3, 这是参观结束出来时拍的主入口, 终于有点要开晴了,一束光线洒在微红的树叶上

4. 整个基地被3米高的以墙体支撑的护坡围合

5. 开阔的景观

6. 沿着小道舒缓前行,隐藏在左边一群大树和墙垣下零星可见一个个小墓碑和植被花簇,这里是墓地

7. 沿着小道的右侧是微缓的山坡-怀想之地,另一侧前方通往墓地和教堂,火葬场低调地伫立在森林附近,并不对外开放

8. 供冥想的森林 - 怀想之地

9. 一个巨大的花岗岩十字架是唯一打破地平线的物体

10. 天井中有一座名为“复活”(Resurrection)青铜雕塑,象征复生

11. 这个建筑群给主火葬场配备了三座教堂,分别被命名为信仰、希望和圣十字

12. 圣十字教堂大门,朴素的土黄色花岗岩石墙

森林墓园火葬场用独立的柱子,撑起前厅形成完全挑空而开放的空间,使四周的草地、包含远方的墓园、甚至前方水池所倒映的天空都带进了大厅之中 

13. 主火葬场

14. 这片神圣的景观,没有哀伤,只有宁静和永恒

15. 怀想之林的顶端有一圈榆树

16. 站在怀想之林,思考人生的归属,从容慢慢品味人生

17. 生与死的建筑

18. Trons kapell ,chapel of faith - 信仰教堂

19. 墓园中心高起的怀想之地也是冥想地,顶部松林茂密。坡度不大,随便怎么走都能到顶部, 我从不同方向上上下下好几次,当作健身了

20. 远眺四方

光顾着光线和取景, miss 了不起眼的林中教堂和七井之路尽头的复活教堂,看到了没进去。

21.  松林中的墓地

22. 在松林里感悟死亡与新生, 永远和谐并存, 又或是一种因果, 一种循环

23. 大自然与人类合二为一

24. 生者与逝者,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25. 嵌在墙上的墓碑,阿斯普朗德的墓就守在通往主火葬场的路边某一处

从墓园出来,直奔斯德哥尔摩市公共图书馆,因为这也是著名建筑师 Gunnar Asplund 一百年前的作品。

图书馆具有浓烈的古典主义色彩,入口处有大圆柱,主体建筑中央是大穹顶。上圆下方的大建筑,通体呈砖红色,当中一座高大雄伟的拱形大门,两扇厚重的雕花铁门大开着, 可惜图书馆内内外外正在修缮中,正门拍不全,里面的结构也是若隐若现滴,全景收不进镜头。

这里的空间大,看起来那么高,却不分层,圆筒似的直上直下。采光非常好,周边圆弧形的旋转楼梯,优雅漂亮。周围上下布满了书籍,仿佛整个大厅是由五彩斑斓的书籍砌的墙,蔚为壮观。可惜圆形大厅内部也在装修,无法展现出全貌,我的武器也不够好,公共场所又不好瞎拍人家。书香处,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搞得我跟做贼似的,偷偷卡几张就跑 ~~~~

26. 下了地铁好像还要走一阵子,路过一个大教堂

27. 图书馆的侧面有个农贸市场

28. 一侧

29. 另一侧

30. 正脸,上台梯那儿搭着棚子在修缮,不过我的相机也没法收进全景

31. 再瞧个远景

32. 路过这家同仁堂,北京来的 ~~~~

上面两个景点都是免费去处,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不要错过。

接着上几张地铁红线的照片 ,继续红线打卡, 斯京市中心以南, Slussen 南边有红线T13 和 T14,我不常去,也许为了游览地铁站特意光顾。

33. T13 - Masmo metro station,南边终点站倒数第五站,蛮有特色的一站

34. 1972年10月1日开始运行,它是斯德哥尔摩最早的“洞穴车站”之一,位于同名山下,地下 20 多米深。

每个地铁站都是有故事的:

“The artwork here was made by Staffan Hallström and Lasse Andréasson under the name “Bring the Sun into the Underground”. Their work represents a innovative idea by making a living environment into the subway stations through installing changeable metal sheets on the cave’s walls. This setup allowed the installment of such pictures as “The Entry of Gustav Vasa into Stockholm” by Carl Larsson, which was edited by the artists.”

这里的艺术品由 Staffan Hallström 和 Lasse Andréasson 创作,名为“将太阳带入地下”。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一种创新理念,通过在洞穴墙壁上安装可更换的金属板,将居住环境融入地铁站。 这种设置允许安装由艺术家编辑的卡尔·拉尔森的 "古斯塔夫·瓦萨进入斯德哥尔摩" 等照片。

接下来是 T13 - Alby station,车站内的艺术作品由 Olle ängkvist 创作,以亮绿色为背景,上面覆盖着对比鲜明的红色、橙色、粉色、蓝色和黄色的大胆图案。感觉就像在热带森林中散步,色彩斑澜,我很喜欢。

35. 随处看到许多色彩缤纷的大花,墙上图案的灵感来自于该地区发现的岩画

36. 大迷宫般的设计,华丽丽的

往北方向靠近市中心的 Zinkensdamm station, 是 T13 和 T14 重合的站,蛮有名气的。Zinkensdamn 车站于 1964 年启用,直到 1991 年才出现第一批艺术作品。轨道末端有两幅作品,均带有抽象图案,一幅由 Göran Karlsson 创作,另一幅由 John Stenberg 创作。 2003 年,当车站进行翻修时,Stenberg 又负责了另外两件作品。 一个位于售票处的地面上,一个位于铁轨之间。

37. 铁轨墙上的抽象画

38. 轨道末端的抽象画

2022-2023年,铁轨沿线举办了一场 Fjärilsvingar ovan betong 作品展览,探索城市、人与自然之间联系。 艺术家瓦莱里娅·蒙蒂·科尔克 (Valeria Montti Colque) 创作了两幅大型拼贴画,描绘了关于日常生活、记忆和梦想的故事。这些作品就像我们中间的另一个世界的窗户和景色。

38. "混凝土上方的蝴蝶翅膀" 是一幅具有许多时间层次的拼贴画,艺术家在其中询问什么使一个地方成为家。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森林、公寓楼、儿童和瑞典候鸟。归属感是否与某个特定地点相关,或者像候鸟一样,是不同地点之间的一种移动模式?

39. 拼贴画“野餐的天令”(Heavenly order on picnic)是根据艺术家在 Hökarängen 广场上举办的一次神奇野餐表演的记录而创作的。 每个人都被邀请 - 你、你的邻居、天使、恶魔和神话人物。艺术家想象这次野餐是在彩虹的尽头。

 

 

2022 斯京日记:

1. 米塔-列夫勒(Mittag-Leffler)数学研究所

2. 斯京日记(1)不是所有漫无目的游走的人都是迷失者

3. 斯京日记(2)再回首, 老城区

4. 斯京日记(3)国立博物馆里的午餐

5. 斯京日记(4)森林墓园和图书馆

6. 斯京日记(5)宫殿里的异国风情

7. 斯京日记(6)有点失望的ABBA博物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