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秦无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随笔】强势的文化政权模式

(2011-12-23 20:28:54) 下一个
                            
                                     南宋:强势的文化政权模式

       南宋王朝政权,总共持续了152年(1127-1279),比错综复杂、叱吒风云、名人迭出的北宋王朝(960-1127),仅仅少了十五年时间。虽 然在华夏历史上,南宋的存在,不如一些持续性较长的王朝那样,一般都达到200年以上,比如商,周,汉,唐,明,甚至由非汉人主导的王朝满清,但是它绝对 不是人们印象里的暂时的、过渡性的一个短命王朝。它是汉人政权中的一个堪称比较完美的政制模式。
      一个王朝在历史上的存在意义,有时候并不是由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像中国历史上一些昙花一现的王朝,因为它们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因此, 它们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抹杀的。比如秦,六朝,隋,五代,元等,都有过自己的辉煌的篇章,它们以外科手术式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大规模的加工改造,从而给后一 个王朝,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方式。
        但是,不可否认,这些短命的王朝,都是败在了武力的嚣张上,以及管理方式的极权化。不过说起来,任何王朝都不免一亡,或分裂,或为外族统治,或改朝换代, 我们并不能以它的结局,来评估它在历史进展中的价值。历史说白了就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它的不可逆转性,注定了它的合理性。
       在教科书中,南宋留给我们的印象,除了秦桧和岳飞的忠奸之争之外,就是偏安一隅的概念了。一提到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文天祥 的《正气歌》,我们都会在悲愤中感觉到南宋热血男儿们血脉贲张的纠纠雄心和郁闷。而我们研究南宋所本的《宋史》,是由元朝后期蒙古人丞相脱脱和后来的阿鲁 图编撰的。其中对南宋的史实所进行的扭曲,取舍,可想而知。
其实,南宋远远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么孱弱、衰朽。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垂经数千年之演变,最后造极于天水(此处取赵宋郡望之义,非女真人侮辱徽宗、钦宗的“天水郡王”,“天水公”)一朝:
        “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南宋铸成了汉文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高雅的汉文化的尖峰鼎盛时期。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包括诗、词、绘画、理学、禅等,都达到了 相当的高度。南宋的印刷术(我们现在使用的宋体,就是由秦桧一手草创、缔造的,后来在明代中后期传入了日本),造纸术极其发达,宋版书的精致,甚至超越了 后世明、清的技术含量。此外,还有聚集了大多数精英为之倾情的茶文化。这一些,都使南宋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优雅的贵族王朝,而不是“直把杭州当汴州”的那个 纸醉金迷的窝囊腐朽的政权。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文化的内涵积淀中,看得出来。日本文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里(镰仓幕府时代,1185年—1333年)受到了南宋文化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基础,以至于现代日本文明中,仍然保留了很多汉宋文化中的精华。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南宋时候,水田增加,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稻米产量很大,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的种植 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绵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有了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南宋所造的船,上面已装有指南针,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当时,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和明州(宁波),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据估算,南宋的经济规模,约占当时世界的75%。据相关的材料记载分析,明朝中后期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时候 已经是南宋灭亡约300年之后了,而且,明朝的国土还要远远大于南宋,比北宋疆土也要辽阔得多。清朝的财政状况,可能比明朝要好一些,在满洲人入关后,国 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年),其财政收入为1485万两。到了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其GDP数量,更是远远小 于600年前的南宋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大致已经超过了3亿,估计为南宋疆域内人口(约1亿2千万左右)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的岁入, 才达到了南宋的水平。而此时,满清王朝早就已经腐败不堪了!
       南宋有了这样的国家经济实力,老百姓们安居乐业,社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谐。因此,南宋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农民“起义”不多,规模也小的朝代(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1130—1135年,湖南人钟相、杨么的“起义”,更像是趁火打劫)。
    至于南宋最令人悲叹的结局,可以说是它最后之亡于蒙古铁蹄了。南宋的灭亡,也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第一次完全失去了自己完整的自主生存空间。——在这之 前,像西晋后期“五胡”乱中原时,汉人还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等强劲的后续生存态势。但是到了元朝,汉人几乎就被赶入人间地狱了。顽强抗战到最后 一刻的南方汉人,被列为四个等级中最低等的“南人”。
        不过,纵观当时的欧亚大陆,诸种族,国体亡于强大、野蛮的食人嗜血帝国蒙古的,几乎成了一种无可逃避的悲难宿命。当时的蒙古大军,凭着强壮的、风驰电掣的 铁骑,以及从汉人那里获得的先进的火药技术,可以长驱直入亚欧大陆的任何一个地方,攻陷任何一处城堡。包括俄罗斯,波兰东部,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都不是其 对手,最后都遭受到了蒙古铁骑的蹂躏。而当时正横行于中欧的彪悍骁勇的条顿骑士团,在与蒙古人争夺德意志普鲁士地区的战争中,也没有占到多少的便宜。
       反观南宋的抗击蒙古人的战斗,却有着众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正当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在中亚、中东和东欧大开杀戒的时候,在中国部分,面对南宋,他们的进攻战 略却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蒙古军队几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做好要决一死战的四川军民迟滞化解了。而岌岌可危的中欧地区的德意志民族,也 暂时在凶悍的蒙古铁骑前,缓了一口气。此后,在1226年成吉思汗死掉以后,蒙古军队又经过数次对南宋的战略大迂回大包抄,才在战争绵延持续了45年之 后,在广东琼海一带,经过那场惨烈的“崖山海战”,最后灭掉了顽强抵抗、至死不屈的南宋王朝。
       而在此前,南宋还和蒙古人合作,灭掉了宿仇女真人的金国,尽管后世公认这是一次不太明智的战略举措。南宋在经历了如此长久、残酷、壮烈、顽强的战争搏杀之 后,才输掉了整个国家、王朝,但是却没有失去汉人的尊严。这比起后来汉奸迭出的明朝后期的抗满战争,就要体面、悲壮得多了。尤其是穷途末路下的广东新会的 崖山一战,更是打出了汉人的骨气,那场海战后,漂流于海上的汉家儿女尸体,多达十余万具,它堪称世界历史上的一次最惨烈的壮举。它也是野蛮民族对人类文明 的一次最残暴的颠覆!日本人甚至在崖山战后,举国熄火素食三日,以祭奠他们的文化宗主国的灭亡。后来成了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的外祖父,就曾经跟随名将张 世杰在崖山之战中死战到底,最后死里逃生。
因此,在审视南宋历史表层的时候,我们的偏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只看到了它强大文化中孱弱的一面,却忽视了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我们瞧不上曾经如此辉煌过的南宋王朝呢?倘若真要说出一句明白话的话,那可能就是南宋王朝在一百多年间,没有积极地实施统一北方 的壮举了。而统一,恰恰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大的心结。为了统一,哪怕是形式上的,面子上的,我们中国人都会不遗余力的。比如“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至死 还在挂念着统一大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情感的负重!也是正义的呼声。但是,正义未必都是行之有效的治世良方。在理解“统一”的意义上,我们最好先要搞好自我民族的认同意识。这 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统一的原本与最后意义,也就是种族和人文的确切定位,应该合乎种族更好的发展前途与命运,而不是简单地将种族概念,圈囿于单一的国家之 中。
   比如说,当一个大陆人一厢情愿地对一个台湾人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时,台湾人或许会说:
         “不,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
        而当一个大陆人对一个香港人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时,香港人或许会说:
        “是的,但我是中国香港人,你不是。”
        当一个大陆人对一个美籍华人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时,美籍华人(尤其是ABC)会说:
        “不,我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心中的芥蒂是可想而知的。你看,“中国人”的概念,竟然会让人觉得如此的难堪,如此的难以接受!难道是那些离开本土的华人,就像橘逾淮则成枳了吗?因此,我们就不得不质疑“中国人”的内涵的意义了。
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非要在任何场合,都要主动地给别人戴上“中国人”这个让我们自我陶醉的光环呢?!如果连我们生长在大陆的正宗的中国人,都不以“中国 人”这个团体为荣,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将这个概念强硬地塞给人家呢?难道“中国人”这个词语,就是如此的廉价?它几乎不需要任何的付出,就象拿到一张广告 促销单一样容易?善意的姑且收着这张广告促销单,较真的一把把它扔进垃圾箱!就凭一张脸,真的就可以无条件地成了“中国人”?为了“认亲戚”,为了搞统 一,我们中国大陆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我觉得,是我们自己把“中国人”这个原本含金量很高的高档的品牌,给搞砸了。
    其实,分歧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在于我们没有将“中国人”的广告做好。我们应该知道,做为生存实体的中国人,跟做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而南宋以强势的文化做为立国之本的体制,则无疑是这两者的最好结合!
      生存形态上的“中国人”,其目的在于求全、求大,想入非非地纠缠于一个夸张的、虚拟的、甚至是专制的“统一”的中国。而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则是务实于一个纯粹、地道的、以汉人思想做为主体概念的中国。它代表着精粹的中国也,比生存实体意义上的中国,更为优秀。
       因此,我们提倡“文化中国人”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赢回“中国人”的普世价值。下面一些理论,可以做为参照。
   首先,作为强势文化版的中国人,反对将大陆的一套政治理论强加其他非大陆的中国人。台湾人就是台湾人,海外华人,也只是华人,他们如同不能无条件获得 中国护照一样,不是中国人(中国大陆人也不可能无条件被称为台湾人,香港人或海外华人)。如果要成为中国人,必须经过移民,绿卡,居留五年以上,通过考试 入籍。参考日本和瑞士的入籍规范,我们必须不断补充条款,让中国人身份的获得过程,得到谨慎而充分的审核。毕竟,只有自重了,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第二,作为强势文化版中国人,我们要积极保护好汉文化的各类知识产权。中国的汉字和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必须注册和申报,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 坡或者台湾,使用汉字,或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必须注明出处(源自中国),并接受中国驻外文化委员会(筹)的文字规范化(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大陆,应该恢 复繁体字,让繁体书与简体书并存)指导。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些文物,大陆至少在名义上要跟台湾当局商讨归还。当然,他们可以不理睬你,但是我们必须要 去讨,这是一种文化强势的体现,也是公道。

第三,作为强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我们最好不要纠结于辽阔版图与集权专制的政治企图。现在比之于宋朝,我们中国的国土和军事能力已经够大了,但是我 们国家和文化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如南宋时候。日本人认为,南宋被元灭了的时候,“崖山之后无华夏”,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已经没有“真正的中国人”了。 这个结论,不是因为南宋的版图多么辽阔,而是因为它曾经的辉煌的文化,令人心驰神往。而日本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印证了强势文化立国的重要性。庞大的版图, 虚弱的政治格局,如果没有强势的文化和共同的信念相依托,那么一个只有空幻的意识形态的国家,其生存力度令人怀疑。前苏联,纳粹德国,还有日本在二战的经 历,就是这样)。而一个国家只有着较小的版图,却拥有强势的、令人景仰的文化体系,至少说明它还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第四,做为强势文化精装着的中国人,它必须充分尊重区域内的其他文化,不要企图以自己的名号“囊括”之,或“代表”之,才是“王者之道”,成为真正的 霸主。我们现在在南海面临的群狼环噬的局面,就说明了中国的周边没有一个是朋友,连“中国人”都不认同,不要说其他民族了。他们都被美国鼓动起来挑衅中 国。而南宋时强大的蒙古忽必烈,曾经六次发通牒给日本的镰仓幕府,图谋孤立南宋王朝,却都没有被日本的幕府政权所理睬。这其中的意味,令人深思!
  近代之后,种族的生存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家与种族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解释。就像并不是所有的盎格鲁•撒克森逊人,必须呆在英格兰土地上,或者曾经 是它属地的美国,日耳曼德意志人不必呆在德国,而是可以向美国土地上移民一样(至今,德意志民族已经成了美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民族生存的空间,已经不受 地域的限制了。
然而,为什么所有的拥有汉人基因的人,就必须呆在一个中国大陆这样一个国家空间里呢?!至少连数学最差的人,都知道要把“自己人”分插到不同的组织中去, 来壮大自己。设想一下,在联合国中,如果只有中国一席替自己说话好呢,还是有十几个由中国人占主体的国家的席位为自己说话好?
一定要把中国人都圈在一个国家里,然后冠之以中国的名义,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安格鲁•撒克逊人或者德意志人要把自己居住的国家“统一”在一 起,那就是种族主义了。实际上,要把所有的中国人都放在一个古老的大陆上,有点像是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大家都没有一致的利益和国家认同感的情况下, 在形式上去创造一个虚拟的以个别政体为中心的国家,那只能意味着,这个国家在文化上实在是太弱了,而在令人困惑的政治上,它又太强大了。
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个以种族文化为中心立国的国家,而只是一个虚拟的空洞的政治实体。——如果它还可以称做是一个实体的话!
  做为一个存在实体的模范,美国其实并不是一个以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它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国际性生存组织,是有着自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以种族为依托的一个民主政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崛起,也应该以此做为模式,而不是相反。
因此,没有强势的文化做为支柱的中国,要想在险象环生的国际境遇中和平崛起,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我们在此提出南宋的强势文化管理模式,只是想推进强势文化中国人,如何实质性地的凸现出自己的生存智慧,建立一个能主导世界普世价值的强盛国体。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期待!

12/2011
秦无衣 于
Santa Monica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