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帝王所崇尚的生存价值观,无出其右。长城与被封闭的兵马俑,昭示了嬴政不愿再看到兵戈杂陈,血肉纷飞的场景。这是嬴政对战争的反思。而阿房宫和骊山陵园,则是繁华盛景的集大成者。这四大遗迹,都是嬴政劳民伤财的杰作。后世再也没有第二位皇帝有这样的大手笔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嬴政无愧于始皇帝的称号。
肃立在这些遗迹面前,你除了感慨之外,还能说什么?!
历史就是这样的悖谬。所以如果说历史是用血肉堆砌而成的,一点都不过分。
从这些方面来看,嬴政比历代所有的统治者,都更加洞悉所谓不朽的意义。我估计,他对徐福的长生不老的谎言,其实早已心知肚明,不然,他也不会驱动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去构建葬身之地骊山墓了。我甚至假想到,嬴政其实是带领着徐福以及上千的童男童男女,到了扶桑,在那里开花结果,过着丰功伟绩建树之后的悠闲的神仙日子。而留在咸阳的,只是个替身而已。
暴君总有自己的逻辑,当他们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时候,他们对权力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了,同时兴趣也锐减了。
死亡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也是严肃的。人生的辉煌,说白也只是一种假定状态,而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不朽!这应该是嬴政建造骊山墓的理论基础。
我想,嬴政的思维,应该并不像后世满腹牢骚的文人们想象的那么生硬。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大多数的暴君,都是理想主义者。我们之所以痛骂暴君,只是因为我们试图通过公平的手段,将自己隐藏着的、而不能实现的最深刻的欲望,一把掐死。如此而已。暴君为人类带来的欲望的伸张,鼓励着我们向占有欲的最大纵深挺进。
尽管如此,伟大的暴君们也还是凡夫俗子。他们需要最大程度地去维护、保有既得的利益。
在考虑到如何将利益稳固地保存下去这个问题时,嬴政可能陷入了保守的状态。他让蒙恬和不被他看好的公子扶苏,在帝国的北面,修建了一道防御狼群突入的砖块砌成的篱笆墙。这道篱笆,明白无误地告示他的继承者,秦帝国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外人请勿骚扰!这道篱笆在嬴政时候,其展现自豪的姿态,更甚于防御。排外即意味着对外族文明(如果他们有的话)的不屑。
然而,在这道气势宏伟的篱笆里屏气吞声了两千多年的嬴政的后人们,如果至今还不能站在它的基础上,傲视帝国之外的天空,那是很渺小的!嬴政告诉我们,他之所以建造长城,不是因为心血来潮,而是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得到他的威权的庇荫。同时他在北方的大地上,翻下了一道巨大的帘子:
“啊,我累了!”
至于巍峨宽阔的阿房宫,如果以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描述来定位,则几乎可以凌驾于两千年后的圆明园的规模之上了。
以骊山后面出土的兵马俑的规模来判断,阿房宫的壮观之处,一点也不比圆明园逊色。阿房宫,三百里。这是古代的算法,倘以周长计,也就是方圆七十多里的宫城。长城是万里,这阿房宫墙就是等而下之了。因此对于这以点,我相信并没有虚假成份。这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其中居住着数万从列国掠夺来的年轻女人,以及难以计数的珍奇金银财物等。这是可行的,合理的。因为以秦律之严厉,提供任何兑水成分的数字的人,他所受到的惩罚,相比于后世的同行,都要苛刻的多。
问题是,像阿房宫这么一个辉煌的奇观,为什么居然连一点遗迹都没有残存下来呢?!难道它真的只是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
以我看来,假设中的阿房宫倒更像是一座城池。它应该是战国时代列国诸多文明的结晶。就像诸种文字,度,量,衡归于一体一样,阿房宫实际上成了战国时代的一个博物馆。它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开明的时代的结束。
但是,没有人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应该怎样开始。在富足的根基上构建理想,比在一张白纸上涂画要困难的多。嬴政当初面临的就是这个一个问题。而在他的很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正反两方面反馈的时候,他就已经去世了。
我始终怀疑,一个费劲心机去统一大面积的战乱纷呈的国土的伟大人物,会去糟践自己的努力的成果!嬴政是多种矛盾的集合体,你无论从哪个方面去抨击他都是合理的,但是当你从全方位的角度去评价他的时候,你会觉得一筹莫展,不可思议!
在踌躇满志地进入关中后的项羽,也面临着嬴政曾经过的同样的困惑。
让我们回到新丰灞上项羽的军帐。“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毁灭秦国首都,是楚军报仇行动的延伸。这一切似乎来得合情合理。对咸阳的财富和美女垂涎欲滴的刘邦,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项羽恣肆暴虐。
请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阿房宫这个宏伟的建筑体。但是他提到了那一把将三百年来,无数人用血肉铸成的文明付与一炬的大火:
“火三月不灭!”
有什么东西能让一场大火烧上三个月的呢?那只有无穷无尽的建筑物,以及人工搬取不走的物质材料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战国时代所有的精粹,减去项羽带走的,都在这一把大火中,成了灰烬。
不过,司马迁的这一句话,已经足以让人相信,后人难以想见的阿房宫,的确是曾经有过的。嬴政毕竟是嬴政。他是那时天底下最大的征服者和文明的收藏家。他的收藏的爱好,使他与一千四百年后的草原暴徒成吉思汗的浩劫,有了天壤之别。
从阿房宫做为博物馆的意义来看,统一并不是意味着毁灭,而是文明与文化的聚合。嬴政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武力来收藏最广泛文明的皇帝。
然而,随着阿房宫的毁灭,嬴政的功绩便大打折扣了。
6 啸 傲
闲凭晚阁,指天外之霞飞;梦断晓鐘,听云间之鹤唳。
——唐沈佺期 《峡山赋》
自古英雄配美人。尤其是悲剧英雄,身边更离不开美人的着色了。
说到项羽,便不能不提到虞姬。虞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美人?可惜的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虞姬的描述,只有寥寥数笔。但是“霸王别姬”生动的悲剧场面,却栩栩如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前面说过,项梁为逃避追杀,就携带项羽由老家下相隐居到吴中。项梁叔侄在这里图谋楚国东山再起,广泛结交江东子弟。吴中就是今日太湖东南一带。虞氏为会稽郡吴中一带的望族,因此,虞姬有可能是吴中美女。她深慕项羽英名,项羽起兵后,就陪伴在他左右。但是正如传记中说的,虞姬名虞,也就是也有可能不是姓虞,或者是在项羽后来的军旅生涯中遇到的。另外,项羽军中有一员勇猛的战将虞子期,说者将虞姬附会成他的妹子。
虞姬的身世基本无法详致考略。不过这无关紧要。就像英雄不问出处一样,没人的背景也大可以淡化,只要不是搞炒作,随便将没人划到自己的家乡,然后挂羊头卖狗即可。我们只要确信,在项羽的军旅生涯中,虞姬曾经与他形影不离,两人感情甚笃就可以了。
项羽“歌数阕,美人和之”。《本纪》中没有记载虞姬和的是什么歌,不过有记载说她唱的《和垓下歌》是: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权且摒弃它的真实性,这首歌的确是少见的英雄美人的绝命悲歌,也是一曲动人的爱情悲歌。虞姬唱罢,然后就拔剑自刎了。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名作《霸王别姬》,将虞姬的神态演绎得凄绝悲艳,将项羽身陷绝境的激愤、幽恨的情感,挥洒的淋漓尽致。关于他们的悲情,《金瓶梅》的开篇里就说了:“只因撞着虞姬……豪杰都休。”
项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后一搏的生死关头,竟然对虞姬“泣数行下”,让这对英雄美人的形象,顿时显得凄绝冷艳。
据说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残留的楚兵埋葬在附近。后来这里还出现了一个村庄“虞姬村”,云云。
这是英雄美人陷于绝境时的悲情故事。而在烧毁阿房宫时候,项羽该是多么的踌躇满志啊!那把大火,使项羽和他的江东子弟们的快意,像云烟一样袅袅升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实践了。这是酣畅淋漓的快意恩仇!
然而,项羽复仇的快感,很快便如晚秋黄昏落日般地失落了。他跟曾经伴随着他出生入死的心上人虞姬,满脸茫然地坐在骊山下。虞姬身材颀长,苗条而不失健美。她的腰间,佩着双股剑。那时的她,在无边无际的火光的映照下,就象茁壮的山茶花一样美丽动人。
“大王,你为什么要将如此美丽壮观的阿房宫给焚烧了呢?”虞姬问说。
“啊,就是因为它太美丽了……”项羽含糊其辞。
“大王,往后我们怎么办?秦国亡了,阿房宫烧了,可是,我们的楚国呢?”
“我也不知道。”项羽眯着眼看着夕阳,“我只知道复仇,为楚国复仇。我生来就是为了复仇的,所以我的身上充满了神奇的力量。现在秦国灭了,我大仇已报,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虞啊,你应该知道,有的人生来就是为了折腾的!”
“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回到楚国去,回到美丽的江东去。”虞姬说:
“我在身经百战之后,才觉得原先沉淀在印象中的伟大的楚国,是多么的渺小。它远不如我的视界所看到的宏丽。”项羽叹息着,“天下跟人生一样,走的越远,越不着边际!我想回家,回到四处长满橘树和芦苇的楚国。我想翻读三闾大夫的辞赋,在湖上荡舟。虞啊,你就在我身边采莲。我把我的大戟,拿到市上换些玉帛回来,由你裁剪好了,然后在上面写下天底下最美丽的文字。”
“大王,这话要是在三年前说起来,那是洒脱。”虞姬听了项羽的话,笑着说:“但是三年后说起来,就是退缩了。大王,你命中注定只能是一个向前攻击的英雄!你跟我一样,都需要一个精神偶像。我的偶像是你。而你的偶像呢?”
“虞啊,我的偶像,已经被我自己打倒了!”项羽忍不住长叹一声,无奈地说。
从这一刻开始,项羽就从他的辉煌的人生的巅峰,一步一步地滑向了悲境。在最后的决战中,刘邦派遣灌婴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追击大势已去的项羽。项羽突杀到了阴陵,迷失道路,陷入了茫茫的大泽之中。到了东城时,他的手下,只剩了二十八骑了。
面对蜂拥而来的汉军,项羽知道,自己难逃厄运了。不过,这时,他身上蕴藏着的可贵的“士”的精神,也激发到了极致。司马迁一点都不避讳对他的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的赞赏。
项羽对手下的二十八骑说:
“我最亲爱的弟兄啊,我起兵至今,已经八年。我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因此称霸天下。今天我不幸被困于此,这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啊!”
高贵的军人,不但视死如归,还将荣誉看得甚于生命。他们从不患得患失,在紧要关头,他们选择了自我牺牲。这一点,也是“士”的自觉精神。
是的,真正的士的悲剧,只是因为他们的理想,往往与现实格格不入。上天将光芒聚焦在他们身上,为的并不是让他们成功,而是让世人看到他们的毁灭。人世的定律,就是这么的残酷!
项羽奋力杀出重围,斩杀汉军将士百余人,最后突围逃到了乌江。
这时,可能之前一直在关注楚汉相争的乌江亭长,已经准备好了渡船,催促项羽上船渡江:
“项王,江东虽小,可是地方千 里,能够动员起来的战斗力,还有数十万人,想要建立霸王之业,应该不算问题!”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悲怆地回答,“而且,我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征战天下,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回去。纵然江东父兄怜惜我,推举我为王,可我有何面目见他们?!即便他们口头不说,可是我项籍难道也能问心无愧吗?!”
项羽说着,就将战骑乌骓马送与亭长,令部下下马和汉军肉搏。项羽又杀敌数百,身上负了十数处的重伤。最后,项羽也觉得累了,他微笑着对汉将吕马童说:
“马童,你曾经是我的旧部。有点出息了呀!我听说刘邦悬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头,我就送 你个人情吧。”
于是,项羽拔出剑来,往脖子上一抹。马童惊奇地看到,一道血光破空而上,然后散成密集的血雨,缓缓地洒落。马童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汗味。
这时候,项羽年仅三十一岁。
可笑的是,后来数以万计的汉军,在抢夺项羽尸体时,自相残杀者数十人。最后王翳等五人分割了项羽的尸体,他们都被封侯了。一般来说,对于像项羽这样超重量级的敌手,至少应该给他一副全尸的。但是汉军中,竟然没有一个真正的武士!
这些利欲熏天的屠夫们,反衬出了项羽做为惊天动地的武士的风范。
一千三百多年后,李清照在讴歌这位英雄末路的绝唱中,充满了悲壮的色彩: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东,那是士的精神圣殿和归宿。
05/2011改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好男人,有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