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秦无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随笔】我的《奋斗》

(2008-11-01 18:33:12) 下一个
我的《奋斗》

 

 

我到了美国后,总共换过五台DVD机子。前两台是在伯明翰的时候用过的。那时国内的电视剧正如火如荼,挡不住的诱惑,因此就买了一台SONYDVD。没想到这种正版的SONY机子,只能解读正版的片子,而对于那些盗版的片子,却不认账,一律打不开。有一天我出去的时候忘了关上落地玻璃窗门(我们的公寓是一楼),来了个小蟊贼,把纱窗割掉了,活很细,不露痕迹,就把DVD机子拿走了。美国的小偷比较有人情味,偷机子就偷机子,其它诸如信用卡什么的都没动。美中不足的是他忘了拿走遥控器了。没有遥控器对于美国佬来说就等于断了神经,于是第二天小偷又来了,终于拿走了遥控器,后来相安无事。

 

就又去买了一台SONYDVD机子。后来举家搬迁到了LALA中国的物事多的海了去了,因此,正版的SONYDVD机子就跟不上趟了,只好把它撂在车库里,另外又去中国书店买了一台专门放盗版的国产机子,效果不错。后来这台SONYDVD和一台微波炉都被梁上君子窃走了。

 

DVD机子这事上我发现,假的东西往往比真实的物件更逼真。看了一些日子,机子又坏了,只好又换了一台,没出一个月,又坏了。现在手头上使用的是个美国货,居然也能放国内的盗版,于是大喜过望,觉得美国佬其实也挺开放的。

 

于是就把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电视连续剧《奋斗》盘子,硬生生地塞了进去,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遍。

 

看完整部片子后,觉得《奋斗》这个名字有点名不符实。早些年在南大时看过OliverStone导演的片子《Wall Street》,记忆犹深。那CharlieSheen饰演的Bud Fox,还有Michael Douglas饰演的 Gordon Gekko,血肉丰满,那种真刀真枪的推拿手法,我觉得更像是奋斗精神,而不是口号。

 

我忍不住就拿陆涛和徐世森跟他们相比了。比完之后才觉得没什么可比的。因为我发现,这其中两个戏根本就是在表达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观念。《Wall Street》 说的是生存的技术性与人生经验,你看,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换来的是结实的勇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而《奋斗》强调的则是慢条斯理的伦理,一种由金钱包裹起来 的、却又藐视金钱的金钱本位生存心理。这种心理基本上迎合了上个世纪在政治的风浪中翻滚的中年人的归属感:它以一种比较忸怩的姿态,告诉正在挺拔而起的后 一代,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我们因为缺乏金钱,从而可以理直气壮地藐视金钱。

 

《奋斗》写的是所谓80后 的年轻一代在初出大学校门时打拼的故事,玩了一把自以为是的人生。为什么我在这里用了“所谓”这个字眼呢?因为现在大家在判别人和物时,对人的年龄的注重 已经到了某种疯狂的地步。年纪越轻,那么你的机会就越多,越可以不把这个世界当回事,越可以不负责任,越可以自以为是。《奋斗》中也反映了这种心理。这种 对时间理解的萎缩心态,其实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的不自信。年轻是好事,至少可以撒撒娇什么的,因为“经验”这个词会像松软温绵的被子一样遮盖着它的。比 如剧中米莱,就是在撒娇中成长的。但是问题在于,谁都要长大的。长大后的出路又在哪里?精神归宿又在哪里?

 

作 者包装了三对半年轻男女,让他们去奋斗。主人公陆涛在爱情上如鱼得水,他以高智商与比较现代化的简单容貌,让诸多的女性倾心。做为偶像,他还拥有一个强大 的经济背景,那就是他的生父徐世森做为他的后台。但是他却不买他生父的账。这就是牛逼,也给他的奋斗加了码。而在华尔街拼搏了几十年的老牌投资浪子,最后 却栽在了他的亲生儿子手下。绊倒他的,不是商场上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尔虞我诈,而是中国经典的生存伦理:你有钱算不了什么,我呢,我有自己的活法。

 

陆 涛的话是很潇洒的宣言。但是他的这种“乌托邦”的精神,显然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从编剧的角度来看,作者显然采取了比较弱智的手法。作者之所以敢跟华尔街的 成功人士叫板,无非是因为他在最后涂抹了看似潇洒的一笔:他让陆涛不愿意接受徐世森的遗产。尽管陆涛接受了遗产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并无损于他此后的奋斗 脚步。作者敏感地把遗产等同于吃软饭一类了。写手们大都有喜欢遛狗,而好吃狗肉火锅的心理。

 

然 而,残酷的生存观念,依然像瘟疫一样在剧中的男女们身上蔓延着。同学、朋友间的勾心斗角,既是剧情,也是需要。金钱像巫婆嘴里的魔鬼一样地被不断地提及, 然后再被淡化,以此维持着全剧一以贯之的信念: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爱情才是绝对的。这种对主题的欲望的掩饰,跟三寸金莲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后者虽然布 局复杂,又长又臭,但是它在人前却可以是堂而皇之的。而《奋斗》所宣扬的主题,却是含着金钥匙,却又要拿捏出一番不把它当回事的伦理建构。

 

其 实谁都清楚,我们明目张胆地重建伦理的殿堂,并不排斥金钱的参与。而作者却把两者分裂开了,最后让陆涛的奋斗,归结成虚妄的伦理的胜利:这种奄奄一息的伦 理,其价值仅在于维持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的本义,就是退缩意识。中华文明的精要之一,就是鼓励以退为进。所以作者就让陆涛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他的忍辱负重 的继父陆亚迅,而不是他的血缘相连的亲身父亲徐世森。这看起来似乎是给了牛逼哄哄的华尔街一个清脆的巴掌:看我怎么收拾你!

 

当然了,这种荒谬的结局,只能让人笑笑而已。大家笑过之后,出去买菜,忽然发现大白菜又比昨日涨了两分钱,于是便卖力地与小贩讨价还价了。夏琳是如此,石康也是如此。

 

在 这里我还想到了一个让人苦恼的问题。那就是独生子女掌舵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如何去面对他们。剧中的那些年轻男女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可以迅速地与任何意义 上的现代化接轨。他们没有责任感,也不需要责任感,尽管剧中始终都在强调这一点。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亲情,因此友情对于他们来说,始终占据着与爱情一样的 地位。这种人为的生存组合,正在我们的可爱的后代身上体现出来。但是他们的父母因为种种历史的沉淀原因,又只能半推半就地迁就他们,在生存观念上为他们网 开一面。剧中诸多的画面,是由酒吧,饭馆,KTV,桌球等玩耍场所组成的。因为不方便,后来干脆就弄了个“乌托邦”,把这些激动人心的东西,一古脑搬到了一个似是而非Loft里。在这里,我得对作者的构思钦佩一下:你切割共产主义的蛋糕,已经很有点剧中那个露露的味道了。不服都不行啊。

 

剧 中比较出彩的,可能要算是向南和杨晓芸那一对了。因为他们俩有个婚姻在那里跌打滚爬,便使生活有了一种负重感。那是真切的人生,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实爱情 也可以穿透金钱的铜墙铁壁,落地生花的。能够庸庸碌碌地携手前进,未尝就不是一种奋斗。这是一股暗流,也许作者自己也看不到。但是我欣赏它。

 

最后我想忠告《奋斗》粉丝们的是,华尔街的精神并不会如患了俗之又俗的心脏病的徐世森一样,寿终正寝。颠覆华尔街精神的人,最后必将被华尔街的生存道理所颠覆!

 

也许那才是真正的奋斗吧。

 

 

秦无衣 

Santa Monica

11/0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盈袖2006 回复 悄悄话 有趣的是,我也有五台DVD机,第一台是PANASONIC,当时最好的一种,却放不出国内的片子。后来买的唯一目标就是可以放所有的片子。
我也看了《奋斗》,很疑惑,懂得它要表达的主题,却是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吗?还真是:含着金钥匙,却又要拿捏出一番不把它当回事的伦理建构。如此挥霍人生中拥有的东西,有点恐怖。就算有能力,也需要运气,人的运气恐怕不会一直这么好。更何况当时的机会也是靠了老爸才有的嘛。
我觉得徐志森比较真实,也更具有力量和说服力。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得到应得的,也失去当失去的。
我想这部剧不是奋斗的主题,倒是; 人各有志,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命运,陆涛得到所有,是不是太不公平了一些,况且他还糟蹋来着。任意妄为,是一个很贴切的词。
hairycat 回复 悄悄话 篇篇精品. 就说那菰菜,莼羹,鲈鱼脍也能是作品里的美味或佐品. 十分佩服, 以后得常来学习.
zt

hiahiahia...
秦无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虔谦的评论:
谢谢啊。有空多下厨。
虔谦 回复 悄悄话 篇篇精品. 就说那菰菜,莼羹,鲈鱼脍也能是作品里的美味或佐品. 十分佩服, 以后得常来学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