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背着一个他的夫人为他结扎的蓝布碎花行囊,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京畿长安,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长漂”生涯。他行囊中的细软捉襟见肘,但是这并没有破坏他良好的自我感觉。他就像一个刚刚拿到美国签证的寒窗十年的留学生一样,对新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与好奇,想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了,最主要的是,他想在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为繁盛的花团锦簇的都城里,出人头地。这一年他3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然而他除了几首五言诗之外,却一无所有。这时他的光芒万丈,雄踞文学史的七言诗还没有横空出世。不过我们的诗人并不内怯,因为他坚信,大唐是不会拒绝像他这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子的。
在这之前五年,杜甫结束了在吴越、齐赵一带的浪荡生涯,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修筑了一座陆浑庄土室,在这里住了三年。这种土室,你可以称之为别墅,也可以说是陋室,估计跟后来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铺盖了三层茅草的房屋差不多。据郭沫若考据,能住上“三层茅”的人家在唐代算是上中农了。不过我估计在“安史之乱”前后,还是很有差别的。就像如今吃肉是家常便饭,而在文革时能吃上肉,那嘴巴上的油花都不能轻易抹掉的。这时候,杜甫和司农卿杨怡的女儿结婚了。司农卿也叫大司农,是高干。看来这杨怡也算是有眼光的。婚后杜甫和太太两人伉俪情深。后来杜甫在逃难中有诗为证: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从“云鬟”和“玉臂”来看,这杨氏应该不会是个恐龙。但是跟所有的诗人一样,杜甫也是不甘寂寞的,他不愿意自己这辈子就这么躲在温柔乡的石榴裙下,他要继续浪迹天涯。只有天涯才是诗人的真正故乡。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遇到了被解除了翰林供奉闲职的李白。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这时李白的名声,是杜甫所不能企及的。杜甫向刚刚从长安潇洒走一回之后来到洛阳的李白大诉苦衷: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这首《赠李白》诗,不如说是感怀诗更好。李白是这样描写杜甫的:
饭颗山头逢杜甫,
头戴竹笠日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只为从前吟诗苦。
此时的李白刚刚从李隆基那里得到了一笔丰厚的赐金,腰缠万贯,飘飘欲仙。他邀请杜甫跟他一起浪迹天涯,挥金如土。杜甫很难拒绝这样令人垂涎的诱惑的,于是他将妻子抛在了脑后,遂同李白一起游历梁、宋,当然,一路上可能都是李白埋单。以前李白落魄时也是别人家替他埋单的:“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也吃过软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所以他很懂得杜甫那时阮囊羞涩的痛苦的。两人吟诗作乐,颇有凌云之志。
跟李白这样出手阔绰的名人做文友,杜甫自然是喜出望外了。而更让他觉得情趣盎然的是,他们和后来成为唐代最牛的诗人高适相遇了。《旧唐书》说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做过节度使与刺史,不过那时他也是在浪迹天涯,尚未发迹。三人一见如故,去游了单父的琴台,大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又同去梁园酒楼开怀畅饮,即兴赋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当然又都是李白埋单了。天下没有花不尽的钱,“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在即将囊空如洗的时候,不得不与杜甫和高适分别了。李白南下江东,高适回到梁宋,杜甫则西去长安做“长漂”。杜甫与李白依依惜别,从此以后,这两个汉诗史上的泰山北斗,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人生之遗憾,莫过于斯!李白比杜甫早八年结束了流浪生涯。杜甫曾写了《天末怀李白》,怀念这位与他一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的浪漫诗友: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来到了魂牵梦萦的长安时,喜极而泣。他不像李白在天宝元年被召入京时那样,得意忘形地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而是以低姿态出现在长安城里。他对满大街上那些丰腴的女人不感兴趣,他的抱负不在下体,而在胸中。他希望规规矩矩地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官职,而不是像李白那样幻想凭着才气,一步登天。这也是他在跟李白相处的这一段时间后得出的经验。在他眼里,李白对现实太理想化了,李白的身上充满了庄子的味道。李白本来是想吃杨贵妃的软饭的,没想到却染了一身的狐臭。想想看,哪个皇帝会对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人委以重任呢?他终于被体面地扫地出门了。李白的三首《清平调》,严格地说起来,真是惨不忍睹,不是写的不好,而是有点肉麻。虽然我本人深爱李白的诗歌,但是对这三首诗实在不敢恭维。当然了,大多数的人还是对这三首诗趋之若鹜,谀颂之词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而杜甫自己,则是想继承儒学大统,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但是科考的结局出于他的意料之外,他跟李白一样,也碰了一鼻子的灰,甚至情状比李白更惨。那时当权的宰相,是李林甫,也就是杨贵妃哥哥杨国忠的死对头。天宝六年,李隆基遵循祖制,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谐京师”应试, 对策听选,就是皇帝要亲自主持面试,然后授以官职。这李林甫跟后来的杨国忠一样,都不是好鸟。他害怕士子们在面试时会揭发自己贪权不法之事,想阻塞天下言路,于是就向玄宗建议先由各郡县长官进行初选淘汰,然后再由尚书省长官试问。杜甫也参加了这次注定没有结局的考试。经过李林甫的精心安排,结果,全部应试者没有一个人通过。杜甫想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仕途的梦想破灭了。这时候,我想他一定想到了他的正在浪迹天涯的诗友兼兄长李白:李白毕竟比他痴长了十一岁啊。
杜甫
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好文,这样的政治抱负太大,注定一辈子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