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2---------------
在《魔鬼辞典》一书中,关于"宗教"这一条目,安·比尔斯这样定义道:"这是希望和恐惧的女儿,它向无知者解说不可知事物的性质。"这是个令人倍感悲哀和沮丧的定义。如果,所有人对超出自己理解范围之外的事物都抱有一种蔑视和否定态度的话,这个世界无疑会变得肤浅而市侩。
---------------摘录3---------------
纵观人类历史,情况也确实如此:特权阶级和最贫困的下层总是热衷于谈论道德这个话题,然而,他们自身的操守,却是整个社会中最差的。更糟的是,这两种人还把道德的品质给弄坏了:前者,让道德充满了伪善;后者,又让道德多了一分损人不利己的残忍。
---------------摘录4---------------
道德观念虽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却不意味着它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才是道德最大的非理性所在。
---------------摘录5---------------
卡尔·詹戈说过一句不无道理的话:"夫妻双方的不忠,是美满婚姻的先决条件。"注意:他说的是"双方",而不是"单方"。夫妻双方一样不快活,是一种平等;可是,夫妻双方一样快活,不也是一种平等吗?
---------------摘录6---------------
假设你被关在一间牢房里长达6000年之久。如今牢门突然打开了,你是欢呼雀跃呢,还是惴惴不安?你有跨出这牢房的勇气吗,你做好走出去的思想准备了吗?今天,像格拉芙和费尔南德兹那样有钱的女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女人在经济上仍然需要依靠男人。既然格拉芙和费尔南德兹都仍然用男人灌输给她们的思维模式来思考,我们离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呢?
6000年的时间里,男人给了女人两样东西:一副枷锁和对丧失这副枷锁的恐惧。当枷锁被打开之后,恐惧却阴魂不散。女人在恐惧中嗫嚅着:"我要一个丈夫,我要结婚。"就这样,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已婚妇女,通过从属于某个男人,得到了这个男权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摘录7---------------
李银河在其《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一书中,引用了前苏联学者拉里科夫的一个研究报告,那报告的名字叫《仅仅靠爱情?》--听上去更像一本小说的名字。
拉里科夫发现:在接受调查的15000人当中,因为爱情而结婚的100%不幸福;因为利益而结婚的,70%不幸福;而那些很低调的人--因为别人都结婚,自己才结婚的,反倒是结果最好--觉得幸福的比例是45%--快到一半了。
这结果让人想起了那句老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摘录8---------------
...林塞提出了以下三条意见:
A)婚姻在没有孩子之前,应该称为"伙伴婚姻",只要有一方提出分手,关系即告结束。分手时,女方无权要求赡养费。事实上,这种婚姻甚至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和结婚仪式,免得律师、牧师和亲戚朋友跟着忙活了小半年,两个事主却在结婚三个星期之后反悔了;
B)经过这种试婚性质的同居之后,如果双方有了孩子,或肯定打算要孩子,再办理各种手续不迟。有了孩子之后,这种婚姻称为"家庭婚姻",应受到法律严格的保护;
C)教给年轻人最先进和最有效的避孕措施,以确保他们只是在想要孩子的时候才得到孩子,从而避免发生"奉子成婚"的尴尬和勉强。
这种将有孩子的婚姻和没孩子的婚姻区别对待的态度,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一个没有孩子的婚姻中,确实找不到多少社会意义和法律介入的必要。这种做法还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芭芭拉的父母再也不用为她在约翰的汽车后座上做些什么而操心了;二是让年轻人在缔结一个真正的婚姻之前,对他们的决定有了一次深思熟虑的机会。
林塞的主张,让西方人充分认识到了一个中国人早就明白的道理: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就是孩子。
---------------摘录9---------------
这种后现代观念还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今中国社会里,一个老姑娘会比一个离婚女人承受的压力更大: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一个老姑娘更像是个无人问津的商品--这是消费社会中最大的失败;而相比之下,一个离婚女人不过是一个被用旧的商品罢了--至少,她被消费过。
(读书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