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偷换命题

(2010-08-11 22:51:11) 下一个

温家宝曾经发表了一首诗,题目叫做《仰望星空》。关于写这首诗的初衷,他讲了这么一句话: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追求真理,寻求正义,祈望博大胸怀和向往永恒的炽热的情怀。

    我在2007年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幻想罢了。当时想写一些感想但难以动笔,因为这半个多世纪里我们曾经经历了空前的思想禁锢,也经历后来的解放思想,深知要仰望星空何其难也。

    我们的民族虽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这个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能够仰望天空的人实在是太难寻觅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里只被一种思想束缚着,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这种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统治阶级的思想罢黜了百家,它不允许你有不合于主旋律的音符。它用极了暴力强权,在血与火的专制中维持了这个号称唯一从没有中断过的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就为此发出过这样的呐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温家宝上任伊始,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也是引用了这段诗文来言其志。

    仰望天空的人是会给我们民族,也会给全世界提供思想的哲人。尽管我们当代的大学课程里也讲了很多自古以来中国先驱们的范例,但总是给人一种苍白的感觉,原因就是没有什么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能够提供给自己的人民和这个世界,于是只好强调中国特色罢了。现在为了传播统治阶级的的思想,我们已经在全世界办了三百多所孔子学院了。我们不能给世界提供思想,也拒绝接受别的思想,但也不能老是拿《论语》去说事吧。

    所以现在人们都在问这个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培养不出能够仰望星空的人才?

    温家宝曾经把全国十来所一流大学的校长们叫到中南海来问过这个问题,从公开的报道看,校长们的回答东拉西扯,说什么经费不足,说什么要引进人才,还有要求公派出去进修等等,多半是文不对题。现在大学也不差钱了,人才也大规模的引进了,公费出国也成了公仆们常态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却还是一大堆。温家宝才在他的诗里表达了这种渴望,寻求,叹息和呐喊。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足够我们冷静严肃认真坦诚的思考,并且应该是进行改革的时候了。但现实的社会中偷换这个命题的事情却是太多了,也太容易了,其结果就是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让你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做不成。在此仅举两例:

    其一是今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立刻把学生引导到了老掉牙的题目上了,据《京华时报》载,这个作文题曾一字不差的在北京市玉渊潭中学高三(一)班的后墙上挂了三年!与此相似的题目还有湖北卷的作文题《幻想与现实》、全国卷的作文题《路径》。有中学语文老师评论说,这些是七零后都知道套路的题目,只不过北京卷是用新瓶装了旧酒而已。从这个作文题目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接受的,依然是听话教育,顺民教育。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仍然是要求学生脚踏实地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可以看到一点仰望星空的影子。

    其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温家宝的这首诗找沈阳音乐学院谱曲,成了他们的校歌,据校方的解释是这首诗虽然不是作者给北航写的,但它所表达的意境和北航发展的目标──“成为空天信融合的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非常契合(引号中的文字摘自新浪网,我也不大念得通)。我不知道北航的发展目标主要指是人还是物,如果是指人的话还勉强说的过去,但需要解释。如果这个目标是如上面他们表达的那样,这命题的偷换又不知是跑到了爪哇岛还是跑到什么更遥远的地方了。

                                 2010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