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6年,我去BBC面试,从地铁站上来的时候,我问一位路过人,BBC怎么走,老头问我去干嘛,我说面试。他一脸高兴地为我整了整领带,说记住要说Beeb,这是BBC的昵称。其实,那次面试的职位,仅仅是BBC中文网的一个临时工,每小时不过十几镑的薪水,居然有一百多人报名,在笔试那天,一名应聘者居然从苏格兰坐飞机过来。
所谓店大欺客,BBC也不例外。在我经历的电话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导言]卡梅伦的苏联奇遇,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卡梅伦在香港的实习结束之后,他选择了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回到欧洲。卡梅伦先是坐轮船到了当时苏联在远东的港口哈巴洛夫斯基,也就是中国所说的伯力,从那踏上回家的路。在这一路上,卡梅伦亲历了传说中的苏联帝国,给他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卡梅伦曾经告诉他的传记作者,“1985年1月,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大国崛起》是笔好买卖,政治风险比《河殇》小,市场效应比《走向共和》好。这部纪录片,是一部相对客观一些的宣传片,其中的对中国走向的暗示非常明显:重商主义、军事实力和威权。
与中宣部做买卖
从媒体行业来说,这部片子出来与80年代的《河殇》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建设性吹捧,理性的拍马屁。与八十年代启蒙意味浓重相对浓重之下,《大国崛起》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英国生活了七年,亲身经历了两场选举。我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却只看过一场,那是2001年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转播。当时,我和同学在校外一家川菜馆喝酒吃肉,一晚上只留下了盐煎肉的滋味,因为对来一场中国选举不抱期望,那就吃吃喝喝吧。
我是一个民主偏执派,坚信中国的未来必须民主化。在英国生活多年,生活最大乐趣之一就是理解民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0-09-04 08:47:39)
十几年前,很多秋天的周末,我是这么过的,躺在床上,把周六上午买的,或者借的书,陪着窗外秋日清冽的空气和饱满的阳光,静静地度过一天。我的卧室兼书房很小,大概七八平米,家里特定给我在墙内嵌了一个书柜。记得有一本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可能是人民出版社,装帧朴素。马克思著作,应该是中共中央编辑局的翻译手笔,质量上乘,文字雄奇,绝无今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现在很宅,这与英国气质很吻合。一个孤岛,有家的人,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大沙发前面是大屏幕的高清,DIY成瘾。每天醒来,还没有刷牙,就先把iPhone查一查,然后打开笔记本。偶尔周末到朋友家,按错了门铃,赶紧说对不起,生怕侵犯了陌生人的隐私。如果再有个花园,就是天堂了,种了几株番茄,大白菜,就跑到网上晒一晒,说我家的白菜又丰收啦。
我的宅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0-08-22 17:01:10)

最近出游特别想起了,自己在上海住过的浦江饭店。它对我的意义特殊,因为是来英国的起点,而这个饭店也是一家英国人开的老牌饭店,当年礼查饭店。最近家乡有人写信给我,在徐訏的名字后面打了一个问号,似乎不认识。徐訏先生是一个很不错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几乎都读过。而读到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在一个上海的旅馆开始的。上海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有过中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10-07-22 16:29:51)
两年以前,我写了一个专栏,关于自己每天四点半起床,赶火车从布里斯托到伯明翰上班,然后下午3点钟开始从伯明翰赶火车回到布里斯托。结果编辑没有发表,原因是太不学生生活了,很难有读者会产生共鸣。
现在,编辑让我写一个年轻职业人是如何炼成的,可惜时过境迁,我的火车生涯早已结束,那段四点半起来赶火车的魔鬼训练,也像错过的火车一样,再也追不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窗外是非典型的英格兰之夏,雨一直下,过去对英国夏天的期盼,最近两年慢慢变成了对初秋的向往。九月底十月初的天气,好像北京的初秋,空气清冽,一切的记忆都可以保鲜的特别好,比如初次问候的名字。
没有英文名字
五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布里斯托,同事和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我想了想,说,我姓曾名飚,我更愿意你叫我Zeng。对老外来说,理由有点滑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0-07-22 16:28:15)
两年以前,我写了一个专栏,关于自己每天四点半起床,赶火车从布里斯托到伯明翰上班,然后下午3点钟开始从伯明翰赶火车回到布里斯托。结果编辑没有发表,原因是太不学生生活了,很难有读者会产生共鸣。
现在,编辑让我写一个年轻职业人是如何炼成的,可惜时过境迁,我的火车生涯早已结束,那段四点半起来赶火车的魔鬼训练,也像错过的火车一样,再也追不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