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也爱国
——看电影《忠勇之家》(Mrs. Miniver)
以前总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爱国,后来才知道这是井底之见,就像任何球队都有其忠实的球迷一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爱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民族情怀与自豪感,而且其程度、其表现都不比我们差。一事当前,也都是一样的群情激愤,热血沸腾。美国电影《忠勇之家》就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
这部1941年拍摄的影片,以细腻直观的手法再现了英国百姓在1939年,当德国法西斯入侵之时,是怎样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地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们的抗战意志与精神不仅令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也令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充满了景仰与钦佩。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的魅力在于来自于视觉上的感受与心灵上的感悟,而不是什么滔滔不绝地说词。所以,如果说《忠勇之家》这四个字的中文译名,一开始会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甚至会错误地以为这是一部说教电影的话,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一旦目睹了这部片子之后,这个担心也就无影无踪了。
诚然,这部影的片目的在于要讴歌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那些既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经历。不过编导诠释的方法,不是阵地上两军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更不是一种硬性的宣传说词,而是把一个直观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景况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战争背景的覆盖之下,有关英国人真实生活的电影。它能够在1942年第十五届奥斯卡上一举夺下六项重要大奖,本身就说明这是一部当相当之好的电影,实际上它也确实是一部很美,很人性化,很文艺的影片。
该片的英文名字是Mrs. Miniver,直译过来就是米尼佛夫人。米尼佛夫人是这个位于伦敦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她的丈夫名叫克里姆·米尼弗,是一位建筑师。影片展现这一家人在战前和战争中的故事,其客观上的效果就是告诉人们,当和平被破坏,人的生命与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战争就不是军人之间的战争,而是全民的战争,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躲不开,都会被殃及。但是他们也更会被一种精神和责任感所驱使,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反击侵略者的战斗行列中去。
米尼弗夫人的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因为家里有游艇,丈夫克莱姆参加了航运队的支前服务,随时听候召唤去完成运输任务。一次他在夜里接到紧急通知,就匆匆地驾驶游艇沿着河道向集结地驶去,当所有的游艇和小船来到一艘巨大的军舰所在的水域时,军舰的扩音器里传来了声音,告诉他们:
英国的40万远征军正被德寇包围在一处沙漠里,急需救援。他们这次任务是有极大的生命危险的,所以如果有人不愿意继续参与这项任务,现在就可以离去。可是那些成百上千条小艇小船没有一艘离开,它们跟在巨型军舰的后面,黑压压地布满了水面,浩浩荡荡地向目的地驶去,极其壮烈地去完成一个极为艰巨,又充满危险,但却是十分光荣与至关重要的任务。
克莱姆·米尼弗回到家时,已经是五天五夜之后了,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睡上五天五夜的觉。米尼弗夫人的儿子文生(Vincent)刚去了牛津大学念书,因为战争发生,他参加了皇家空军当了一名飞行员,也上了战场。在丈夫和儿子都在前线的这五天五夜里,米尼弗夫人无法入眠,她的心每时每刻都在他们身上。这天她还是早早就一个人到河边去等候丈夫的归来,可是没想到的是她赫然发现了一个因伤倒在草丛中的德军飞行员。
她看见一只手枪就在那个飞行员的手边之处的地上,正当她弯腰要把那支枪拣起来的时候,德军飞行员却一下子就把枪拿到手上,枪口指向了米尼弗夫人,要米尼弗夫人带他去她的家,他要食物,也需要一件大衣以便遮住自己的军服,借此能够方便他安全逃走。
米尼弗夫人一边满足他的要求,一边伺机把他的枪藏起来,并以最快的速度打电话报警,稍后警察来了,当警车到来之前,这个休克后又迅速恢复知觉的德国军人问她:你报警了?米尼弗夫人说:是。并接着说:这样对你有好处,你的伤情可以得到治疗,不会危及你的生命。
米尼弗夫人临危不惧,能够清醒冷静地与这个虽然受伤严重,但依旧凶狠狂暴的敌人周旋应对,并最终解除了他的武装,把他交给英国警察。这件事能够被如此地处理妥当,不仅说明米尼弗夫人巾帼不让须眉,也说明她对敌人既有满腔的仇恨,也有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她最后向那个曾经很凶恶的德国军人说的话,就很令人尊敬。
不仅如此,就连米尼弗夫人家里的佣人,也都积极地报名参加了空军战地服务团。因此把米尼弗这一家比作“忠勇之家”,完全符合事实,一点儿都夸张。他们佩得这个称呼与荣誉,因为他们是投身于抗击德军的正义之战、千百万个英国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民众,才使纳粹德国穷其所有的战争资源,也没有能够攻下英国本土,这是侵略者的噩梦,是英国人民的骄傲。
如果这部电影仅仅是如此这般地就事论事,满足于在这一家人忠诚英勇的精神与事迹上做文章,那也会枯燥乏味,缺少必要的吸引力与艺术感染力。当然好莱坞的编导不会这么弱智与低能,他们把该部电影的不同凡响之处,放在了片子开始之初的二十分钟里,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的全景与特写。
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米尼弗一家人在和平舒适的环境里安居乐业,他们拥有大房子,好邻里,过着富裕美满的日子。除了上大学的大儿子,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和一个更小的儿子。一家五口人再加上一个厨师和一个佣人,全家人无忧无虑,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米尼弗夫人同丈夫的关系,从他们彼此对望的眼神,就能看出这是一对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的恩爱夫妻。米尼弗夫人端庄高贵,聪明贤惠。她的美貌与人品使她有魅力,有人缘,深得镇上人的喜欢与好评,就连小镇的火车站长詹姆士·巴勒先生,一名热衷于培育玫瑰花新品种的爱好者,也把辛勤栽种出来的新花种,以“米尼弗夫人”的名字来命名。
因此,观众眼前的这位米尼弗夫人不仅风韵迷人,仪态万方,更是个标准的好妻子,好母亲,好主妇,好街坊。她每天的生活忙碌又有意义,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是因为有她而幸福。但她还是有一点小烦心,那就是她常常要因为太钟情于时髦的服饰,而心里甚为不安,为此免不了要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奢侈? 而暗暗地责怪自己。
她的丈夫克莱姆固然能够赚钱,但也同他的妻子一样,一方面舍得花钱,不吝啬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心里有时也会很不安稳。这次就是这样,他看中了一辆豪华汽车,尽管他也顾虑如果把这辆车买下来,是不是超出了自己的财务能力,但还是抗拒不了诱惑,经过一番内心斗争之后,他还是喜滋滋地把车买了下来。不过,他提醒卖方配合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告诉他太太汽车的价钱。
同一天,他的太太虽然是心里很挣扎,但还是下决心买下了一顶极为时髦但价格昂贵的帽子。晚上当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高兴地向对方汇报着一天的事情,包括都买了什么可心的东西等,但绝口不提到底花费了多少钱款。夫妻俩甜甜蜜蜜地隐瞒着各自的秘密,心里的不安与歉意还是能够隐约地感觉到,那个场面温馨又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就是这样的一种近似于完美的生活,却因为纳粹德国发动的战争戛然而止。电影以一种巨大反差的铺陈,对战争前后英国人的生活进行了极具张力的对比与描述,因而令有目共睹的事实更加不容置疑: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命运。德军的空袭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夺取他们的生命。被侵略者带入到战争灾难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常态,从此与战争、与死亡有了不可分割的关联。
可是这没有影响到英国人的心情,小镇上的人在空袭的间隙里,照样举行舞会,也依然举行每年一度的花卉展,并进行评奖。酒馆照常营业,商店也天天开门。战争也没有能阻止年轻人的爱的向往,他们有娶有嫁,享受人生。米尼弗夫人的长子,二十岁不到的文生就是在战火中,利用短暂的两周休假时间,娶了贝尔顿女士的孙女,娇小可人的卡洛尔·贝尔顿为妻。
文生这个人物很有趣,他是个大学新鲜人,刚去牛津半年,可是那种踌躇满志,充满理想,又看不惯现实,极欲否定一切的样子,俨然已成为他身上的显著标志。他貌似疾恶如仇,动辄爱憎分明,许多事情都被他持之以鼻,惨遭严厉批判。例如,英国的贵族阶层,就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被他斥责为封建余孽。
所以当贵族家的贝尔顿小姐,为祖母的事情,突然主动找上门,请求米尼弗夫人予以帮助的时候,他恰好在场,并不请自答地口无遮拦、寻衅找茬,指名道姓地对贝尔顿小姐的祖母大不敬,说什么“贝尔顿女士是今日封建社会的活见证”。为此,米尼弗夫妇非常尴尬,对于儿子的严重失礼行为,他们连连地向贝尔顿小姐表示歉意,请她原谅。
可是这位年轻学子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是,十八岁的贝尔顿小姐并不示弱,一点儿都不买他的账,只听她柔中有刺地问了一句,你都做了什么?听到这句话,这个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回答。贝尔顿小姐马上说,我每年暑假都在伦敦参加义务社会服务。言外之意是:收起你的自命不凡吧,与其振振有词地高谈阔论,不如脚踏实地做点儿事情才有成效。
这个桥段精彩之极,贝尔顿小姐的成熟,以及卓越的口才与伶俐之气,都跃然而出,令人印象深刻,对她顿生好感。想象不到的是,即使是是唇枪舌剑,睿智反击,贝尔顿小姐也是举止优雅,不失风度。而且她说出来的话,又在情在理,句句不可辩驳。令这位血气方刚,自以为真理在手的大学新鲜人,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不得已只好恼怒地拂袖而去。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米尼弗夫妇的这位大公子却是个能屈能伸的可造之材。第二天他没有去镇上的舞会,却托人给贝尔顿小姐带了张条子,把她从舞会上约出来。在贝尔顿小姐收到条子的那个节骨眼上,她正在同米尼弗夫妇聊天。贝尔顿小姐问:怎么不见文生来?米尼弗先生不无幽默地回答道:他正在为成熟的话题痛苦万分。
这位乳臭未干的男子汉还真是很有点手段,也很会精神战。他看见贝尔顿小姐乖乖地如约而来,竟然第一句话就说,我约你出来并不表示我昨天做错了。弦外之音是别太得意了。和蔼可亲的大家闺秀、贝尔顿小姐当然知道他的心理活动,怎么会不给他面子?马上笑咪咪的回说:那倒是。
贝尔顿小姐这样知趣,让文生很开心,他那个大男孩的虚荣之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打开话匣子,主动地跟贝尔顿小姐提到他童年时见到过她的记忆。说到高兴之时,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很是可爱。贝尔顿小姐虽然只有十八岁,可是同他在一起,还真像他的大姐姐,比他沉稳懂事得多了。
他们谈了几句,话题自然就说到了正在进行的舞会,贝尔顿小姐问他为什么不去参加呢?这个问话,似乎又触痛了他的某根神经,他马上显出一幅忧国忧民状,似乎很痛苦。他反问道:这是该享乐的时候吗?贝尔顿小姐随即以他的口吻回问道:这是该放弃幽默的时候吗?
这一句话赶话而说出来的话,又象是这个大男孩一直在等着的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这个自以为重任在肩的大学生,他先是愣了一愣,随后只见他那绷紧的神经立时便松弛了下来,欢欣的笑意马上取替了僵硬的笑容。贝尔顿小姐的这句话,解开了他的心结,他释怀了,开始由衷地信服贝尔顿小姐,把她视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了。
接下来的一幕轮到米尼弗夫妇大为惊讶了。这对青年男女一起返回舞场,看着他俩像老朋友一样地亲密地跳着舞,文生的爹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昨晚那个当着他们的面,向贝尔顿小姐发难的宝贝儿子吗?儿子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与贝尔顿小姐和好的事实,令这对夫妻惊喜不已。
哪有父母不向着自己的儿子的,这二老高兴啊,那叫一个开心,是偷着乐的那种抑制不住的开心。他们能不乐吗?昨晚贝尔顿小姐给他们的印象太好了。是的,儿子也不小了,该有女朋友了。在他们的心里,好象已经把贝尔顿小姐当做准儿媳的不二人选了。
与卡洛尔·贝尔小姐只见了三次面,这个初生之犊文生就敢胆大包天地跑去贝尔小姐家,向她的奶奶提起婚事。这件事让见多识广,身份显赫的贝尔顿女士坐不住了,卡洛尔毕竟是她的亲孙女,从小就与她相依为命,况且此刻卡洛尔才十八岁,她要亲自来会会这个未来的亲家,文生的母亲,米尼弗夫人。
当然她不会刚坐下就说同意,而且她也没想同意,所以上来就斩钉截铁地表示不同意,阴沉着脸,毫不客气地就给满脸笑容的米尼弗夫人来了一个下马威。理由是孙女还年轻,现在又是战时,不应该是考虑这件事的时候。这个理由也不牵强,虽说有几分冠冕堂皇,但也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米尼弗夫人对老太太充满了敬意,但是讲起话来却不怯场,她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对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席话说得情真意切,滴水不漏,最后让这个一向高傲的贝尔顿女士都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你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他们用你的名字来为玫瑰花命名是对的。
至于米尼弗夫人是用了什么招数说服了这位心高气傲的贝尔顿女士?电影里有详细的描写,两个准亲家之间的那场对话精彩感人,可以说是一个心灵交战的精美范本。从中也可以看出英国人对爱,对婚姻,以至于对生命与死亡的一些看法,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在具体事情上的本能反应,值得称道与回味。
这一段剧情,既让人见识了米尼弗夫人的真诚与智慧,也让人了解了贝尔顿女士的不幸身世,使人更加同情与尊重她。双方家长在情与理上,为一段纯洁的姻缘达成了一致意见的过程,也让观众感悟出,这个民族能在世界历史进程的某个阶段领先群伦,成为日不落帝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与国民素质,实在是具有一定的档次,因此德军能够以势如破竹般地气势横扫欧洲的其他国家,但是却无法撼动英国。对此邪恶的法西斯们束手无策,好像是碰到了真正的铜墙铁壁。纳粹军队的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神话,被英国人坚不可摧的信念与意志打破了。
可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婚后只有两个星期,人人喜欢的贝尔顿小姐就在一次空袭中,被德军飞机上射出来的枪弹击中,而香消玉殒,失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在这之前,当她与文生从苏格兰度完蜜月回来的那个晚上,她与她的婆婆米尼弗夫人还曾有过一个有关在战争期间,要正确对待生死的谈论。
她说她做好了准备,她不怕说出这个事实,她的丈夫做为一名飞行员,随时都有可能会为国捐躯,他也要她的婆婆有这个思想准备。不过世事难料,身在后方的贝尔顿小姐却不幸蒙难了,成为这场战争的又一个牺牲者。为此文生痛不欲生,米尼弗夫妇和贝尔顿女士也都是心如刀绞,悲痛万分。爱她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接下来的镜头是,教堂正面的墙壁已经被德军的空袭炸得支离破碎,痛心之极的教父站在瓦砾上,面对着为死难者哀悼的人们,大声谴责法西斯的暴行。这次空袭中,共有三位平民丧生,其中就有两个星期前刚在这座教堂举行过婚礼的贝尔顿小姐。神父做为上帝的仆人,是不会轻易动怒的,可是今天却不然,他的声音是这样回荡在这座几乎被炸成废墟的建筑里:
你们心中必然会有疑问,为什么?为什么是他们?他们是战斗员吗?为什么要他们牺牲?我该告诉你们答案,因为这不仅仅是属于军人的战争,而且也不只是限于战场上的战争,也包括了城市和乡村,工厂和农场,家庭和心里,还有一切爱自由的人,男人,女人和小孩……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是我们的战争,我们都是战士,我们要打败他们,打败一切敌人。
在英国,教会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战争开始时,老百姓在收音机里听到了首相的战争动员令,以后报纸和教会的跟进就是国家对战争的继续动员与后续指导。报纸上的报道,教会里神职人员的布道,都鼓舞与激励了民众的信心与斗志。英国人不分党派,不分阶层,在捍卫生命与生存的权利上,毫无保留地团结一致,向侵略者说不,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战争中显示出了空前的真实与壮观。
这部电影一问世就被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赞誉为“是最好的战时动员,抵得上一百艘战舰。”片中米尼弗夫人刚毅坚韧的品格,成为了战时英国人的精神象征。本来这部影片的剧情就是取材于英国女记者珍斯特·拉瑟的战时通讯报道集,大导演威廉·怀勒 (William Wyler)又以他一贯的才华,将它注入艺术的元素,用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普通事情,来尽显英国人的爱国情怀与英勇事迹。
英国人也爱国,他们的爱国程度绝不逊于我们。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却与我们有着不少的不同。看上去他们的国家权威在战争中不甚明显,在电影里也确实没有看见过任何一个政府官员出现,触目而及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平民百姓。可是这些人又好像是集合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下面,具有高度的组织与纪律性。每一个人都拼命向前,全力以赴,却又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效率很高。
前方与后方的界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米尼弗夫人的一家人,连同这个伦敦郊区小镇上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好像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人人都身在前线。他们本来是每一个不同的人,现在却像是同一个人。他们步伐整齐,意志坚定。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并清楚怎样去做。敌人在这样的民众面前,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影片中米尼弗夫人,米尼弗先生,他们的儿子文生,他们的儿媳卡洛尔,还有他们的亲家贝尔顿女士等,都是这样一群可亲可爱可敬之人,由他们组建起来的家庭,当然一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忠勇之家。他们用行动写下了一曲曲捍卫自由的赞歌,鼓舞与激励了同法西斯暴行进行英勇抗击的人们。
因此,他们不仅仅是一组鼓舞人心的艺术形象,也是生活中一批有血有肉的真实群体,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故事更是有关那段非常时期的一个宝贵揭示。因为这部影片就如同是一个记录器,为历史留下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这是好莱坞电影人的巨大功绩,他们的创作很少屈从于艺术之外的干扰与压力,可是艺术为正义服务的良知却从来就没有缺少过。他们的作品与真实的生活互为一体,紧密结合。在影视阵地上,他们也是一群忠勇之人,所以才能够造就出一部名为《忠勇之家》的经典之作。为此,人们不会忘记,英国人也爱国,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电影《忠勇之家》链接:
http://v.pptv.com/show/lMrUUrogkM4xrxc.html
回复pupudelaclichy的评论:
谢谢pupudelaclichy君,相信你有感受,所以才有这样的结论。。。
祝福他们。。。
回复尼斯的评论:
尼斯君好!不要有负担,有时间再说。。。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拥用有足够的时间来看电影,毕竟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想看却没条件看是很正常的了。。。问好,周某快乐。。。
心中惭愧,这两次你评论的电影我没有看过,所以没有发言权啊~~
周末好!
回复心水的评论:
谢谢心水君!难得你对这部片子有这么高的评价。。。也的确如此,这部电影已经问世70年了,可是对我们还有魅力,就说明它的价值了。如今当年的法西斯已经没有了,可是它的遗毒还在,阴魂还没有散尽。。。局部战争和杀戮还时常出现。。。和平的生活依然还是人类赖以追求的理想。。。实在是悲催啊。。。
喜欢里面所有人物的刻画---对物质生活超能力追求的虚荣心,举手投足透出的良好教养,国家危难时不容置疑地挺身而出,生死当头的临危不乱,智勇多谋。。。
非正义的战争总是要输的,正义的事最终是会赢的。希望世界永远没了战争。。。这种灾难是人为的,是应该能避免的。
回复tenyu的评论:
谢谢滕玉君!周末快乐,虽然今天才是周四。。。
回复megchen的评论:
谢谢Meg君!很高兴你也喜欢这部影片。你的心态分享,对我很有帮助,也是很大的鼓励,非常感谢!好莱坞的经典是有共性的,就是一部片子里,不仅故事丰富隽永,而且每一个人物都不虚设,都有戏。这部电影里,就连米尼弗家那两个小朋友的台词与表演也都是那么得生动有趣,可圈可点。比如在餐桌上是小弟弟捅破了窗户纸,语出惊人地问“是不是他大哥哥要娶贝尔顿小姐了?”接着小妹妹又说出“在餐桌上求婚是不浪漫的”这样令人喷饭的话。童言无欺,童趣可爱的景象油然而出。其浓郁的生活气氛,令人倍受感染。。。Greer Garson不愧为是“好莱坞夫人”级的气质美女。她的端庄大气,很有一种母仪天下般的神圣之感。她也确实出色地扮演了许多夫人角色,所以她演伊丽莎白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挑战了。。。
回复含嫣的评论:
谢谢含嫣君!为你的判断力之如此准确无误而鼓掌。。。这么说“看电影”三个字俨然已成了某种标识了,也因此而掀起了某种相关的“热潮”。哈哈,这应该是一件不坏的事情。感谢你给予的褒奖与解读。。。但愿看电影不再是看电影,而应该是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非常赞同你的感悟:“好莱坞的得奖作品真是世界艺术的宝藏,是穿越时空的经典。米尼佛夫人真的好美啊,那个年代的美人举手投足都是优雅。”那个年代好像的确是人才辈出之时,就像我们三十年代的大上海,各路精英荟萃,他们所缔造的成就,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够超越。。。这样的年代,这样的人物,令人怀念与崇敬。。。
因为看过并且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读你的影评时很放松很享受。谢谢分享!尤其喜欢你描述那对年轻人部分,很细致很风趣。
“影片展现这一家人在战前和战争中的故事,其客观上的效果就是告诉人们,当和平被破坏,人的生命与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战争就不是军人之间的战争,而是全民的战争,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躲不开,都会被殃及。”说得很好。这就是为什么二战最后演变成一场盟军的正义战争, 因为它成为了一场大范围的保卫家园之战。
纳粹德国没有能够踏上英国本土主要是因为希特勒面对英国海军,没有足够的把握和底气去相拼。再加上英国皇家空军不输德国空军,这才几次打消了德军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还是实力的问题。如果没有英吉利海峡横在那里,结果是很难说的。
演米尼弗夫人的是著名的明星Greer Garson。 她很美,很大气。以至于我看她的《傲慢与偏见》时,怎么也接受不了她的伊丽莎白。小说中的伊丽莎白不是凭美貌赢得达西的心的。她的伊丽莎白快变得和没头没脑爱吃醋的美丽的宾利小姐也差不多了。也难怪,像影片中伊丽莎白那样的什么都有的lady也不会循规蹈矩的活着小心翼翼地说话以免刺激了别人。可以理解。
点君,上城来转转,一眼看见城墙上有“看电影”三个字,知道必定是点君的了博文了,进来一看真的是哦,我为自己这么会猜谜拍手叫好,哈哈。
影评写得一如既往的精彩翔实,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好莱坞的得奖作品真是世界艺术的宝藏,是穿越时空的经典。米尼佛夫人真的好美啊,那个年代的美人举手投足都是优雅。
点君掀起的看电影热潮,很喜欢,很受益。谢谢点君!
回复billzhhchen的评论:
谢谢billzhhchen君!同你一样,在写这篇观感的时候,甚至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多次闪现过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1860年的英法联军抢劫与焚烧圆明园的暴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再次焚烧了圆明园,之后又逼迫积弱无能的满清政府再次签下割地派款,丧权辱国的诸种条约。。。我也想到了1937年冬天的南京大屠杀。虽然这是部电影,是艺术创作。可是当中的角色还是让我感觉到,如果我们有他们那样的思维与意识,他们那样捍卫自由与尊严的信念与意志,我们从1840年以来的历史就不会发生了。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回复古埙1223的评论:
哈哈,古埙君,又让你不得安宁了哈,别急,等周末有时间再看吧。。。好莱坞真是拍了不少好片子,每一部被奥斯卡认可的影片都值得一看,不论事过境迁多久,它们的价值是长期的,永存的。。。
回复京燕花园的评论:
谢谢京燕君!感谢你的鼓励。。。很高兴你坐沙发。。。这么说我们是一同看了这个电影,并引起了相同的共鸣。。。说明好电影是打动人心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肤色如何,语言又有怎样的不同,人性在崇尚和平与正义上都是一样的。。。
我换了头像,不是去旅游,是说我要回外星球上的老家去了。。。咱本来就是外星人。。。嘿嘿。。。
看到您换了头像,我以为你戴上大墨镜度假去了~~~(^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