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红豆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个人资料
正文

林韵转贴(512地震)东海

(2010-08-01 18:15:01) 下一个

前言:
我很喜欢东海为汶川地震精心而作的文和深情演绎的歌,当我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和遇难的同胞流下眼泪的同时,也深受感动,不仅从中窥探到东海有着一颗悲天悯人、非比寻常、无奈的赤子之心,而且也感到自称大地之子的人类,力量是多么有限。东海解释的非常详尽,让不知一二的我们对地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林韵链接地址: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05&postID=12716


☆纪念5.12 东海神话 【于你同在】

2010-05-12 06:30:53

【与你同在】纪念汶川



原唱: 陈楚生
翻唱: 东海神话

【与你同在】MP3下载 




东海神话(5-12两周年纪念):今天请朋友帮忙贴这首翻唱的陈楚生为汶川地震而作的歌,是希望大家能有时间了解一下地震的相关知识,每次大地震伤亡都这么惨重,很多人抱怨地震局是吃干饭的,作为一个本科学地学的,不想争辩,只希望更多的人先了解地震,以后在批评地震局和政府没有做好预测工作之前请尽量先想一想。
下面这两句话不算口号,我是真心这么想的:中国加油!!中华民族是震不垮的!!


想知道是不是能预测地震(主要是短期临震预报),还得从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说起。

1) 地震种类:

这些日子你也许看到一些报道了,我尽量说得简单一点。地球本身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你应该知道了。地壳最厚也就不到70公里(在海洋下为5-8公里,大陆上平均为35公里)。可是要(相对)完整监测这些固态的岩层和断裂的动态变化,好比要经常性地给地壳做CT。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就只有定点打井,因为这是获取地下资料最准确的手段。你要知道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才井深12260m12公里),也就是地壳的三分之一。说到一般钻井的成本,陆上17500ft深井的授权成本是为300万美元,而墨西哥湾沿岸19000ft6公里深)深井的成本为900万美元,谁掏得起?只有能源公司,为了采油打的大量探井。事实上,好多地下底层资料确实就是能源公司的贡献。以前我的导师(北大博导)每年的经费是人民币,两万元,七八个研究生,现在想想还是唏嘘不已。这也是我为什么毕业以后放弃地貌专业的主要原因,没钱。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唐山,汶川地震就是这一类。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三峡水库就是众矢之的,不过它的能量和汶川的龙门山断裂差别就像月球和太阳一样,没有可比性。)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2) 构造地震知识:

对于构造地震,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这种假说最形象,也最为地学界接受)
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
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不过如果纵波已经造成建筑破坏,对于大部分高层建筑来说,跑是来不及的。这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就是横波造成的砖混结构的承重墙被横波摇塌,成都一带框架结构的房屋就不会整体垮塌。

评价地震的强度和破坏力分别用震级与烈度: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1960年智利大地震)。每隔一级地震,能量相差30倍,而不是两倍。所以7级地震和8级地震的能量完全不可比。汶川是8级。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这次汶川的震中地带,北川,映秀,破坏惨重,评到1112度烈度,不算过分。一般来说,12度就是上限了。网上说比如重庆的公共建筑按6度烈度设计,也就是如果重庆是震中,5-6级地震破坏不大,但是挡不住7级地震。可以想象农村和山区县城会是怎样的情况。如果加到防9度,建筑成本至少再增加20%,甚至50%,谁来买单?而防9度也不过只能抵挡7级地震。防12度的房子,难听点说,谁也造不起。


3)为什么说长期地震一定会有:

说一个地区(省级以上大范围)长期一定有地震是因为两条,一,当地处于构造活动带,断层活动明显。二,历史上多次地震,但是近年无大震,能量堆积一定不小。全世界地学人都知道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会产生地震,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旧金山(就在断层带上)89年地震(1989 Loma Prieta earthquake)发生前,加州无数探点分布的美国地震网一样没能发布临阵预报。



简化的断层断裂和走滑示意图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断层从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公里的断裂带,有各种不同的尺度和深度,断裂带是多条断层的聚合带。

汶川附近地震资料:




这是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图:




成都附近地处青藏高原和华东样子地块的交界,西部山区隆升显著,早已被认定是地震必发地区。

4)短期预报地震可行吗:

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学的地质勘探方法就是跑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对照地形图画出地表岩层大概的分布。你知道地表大多有植被和土壤,不可能去挖开土壤看岩层,所以我们最常光顾的地方就是山沟,因为那里会有比较纵深的剖面,然后根据看到的露头给出一些点的资料,慢慢演绎成全区域的地质图。至于地下的岩层分布,在没有钻井资料或人工地震波成像的时候,是猜出来的,如果两边岩层走向接不上,我们就知道有断层。老辈人讲“逢沟必断”,就是说如果在野外看到较深的沟谷,十有八九就是断层。尤其是比较平直的沟。换句话说,我们所知的地质状态大部分是静态的,因为没有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实时,或者周期性监控。何况我们讲地质年代,至少是数百年到数千年的变化。感谢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地震资料,才让我们有相对较长的地震史料。不过,那也都是非常粗糙的,不足以做定量分析,只能是个统计规律,还是可能性极低的统计规律。好比你放一个一吨重的铁板架在一个固定门框上,时间长了,你知道这门框迟早要断。可是什么时候断,很难精确到秒甚至分。你可以对门框每个边的应力做探测,可你就是不知道断的一刹那是什么时候。地震预测比这个复杂得多,因为野外的地形千差万别,岩层不是一块钢板,无数的断裂,断层,裂隙,包括流水,植被都会在局部干扰你的监测。更何况想我们前面说的,地下资料几乎没有(相对于已知的岩层剖面来说),现在有卫星遥感,但是测不出地下几十公里深的变化。地表的变化可能本来一年断层两边每年0.1毫米,现在加到1毫米一年,没有密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根本做不到。就算是测到,也远不足以说明要地震。比如断层自身走滑了,也许能量就被释放了。

有些地震,像海城地震,它是小震在前,逐渐增大,然后余震渐衰,是个纺锤形,所以当时75年地震预测可以比较精确。唐山地震有学者提出气象变化临震预报,因为理论不过关,很难确证地震的到来,群众当时所谓的群测群防,说是唐山救了青龙县47万人,老实说,青龙县的老百姓走了狗屎运。至于更经验性的说动物知道地震要来,所以出现反常,全国蛤蟆搬家不可胜数,要都报地震,大家不用上班了,天天可以出去露宿了。还有科学家在研究利用卫星遥感影响,探测地热,辐射的变化,等等,都是中长期更可靠,短到周乃至天的预报,还没有任何被公认的预报实例。再说,5级一下为少灾地震,这个世上几乎天天有,我们更关心6级,7级以上这样的大震,难度极大。

哪一天人类能像了解自己的身体一样了解地球,我们就能够准确短期预报地震了。在这之前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开滦煤矿在唐山大震中只亡7人,就是预案充分,演练到位。中国多年无重大灾害地震,大家都放松了,想想唐山才30多年,可是整个社会已经淡忘了。

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有点帮助~~

与你同在

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

遥望那看不见的牵挂 思念 在蔓延
灰色的天空流下眼泪 信念 被灌溉
你睁开眼看啊 繁星在乌云中挣扎
手牵手啊 我们冲破这黑暗
你睁开眼看啊 看一看身边的爱人
没有什么 可以让我 把手放开

与你同在 风雨中每一天
坚强的信念 是梦魇的祭奠
与你同在 生命中每一天
拥抱着明天 希望就在眼前




东海神话(5-12两周年纪念):今天请朋友帮忙贴这首翻唱的陈楚生为汶川地震而作的歌,是希望大家能有时间了解一下地震的相关知识,每次大地震伤亡都这么惨重,很多人抱怨地震局是吃干饭的,作为一个本科学地学的,不想争辩,只希望更多的人先了解地震,以后在批评地震局和政府没有做好预测工作之前请尽量先想一想。
下面这两句话不算口号,我是真心这么想的:中国加油!!中华民族是震不垮的!!

想知道是不是能预测地震(主要是短期临震预报),还得从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说起。
(1) 地震种类:
这些日子你也许看到一些报道了,我尽量说得简单一点。地球本身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你应该知道了。地壳最厚也就不到70公里(在海洋下为5-8公里,大陆上平均为35公里)。可是要(相对)完整监测这些固态的岩层和断裂的动态变化,好比要经常性地给地壳做CT。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就只有定点打井,因为这是获取地下资料最准确的手段。你要知道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才井深12260m(12公里),也就是地壳的三分之一。说到一般钻井的成本,陆上17500ft深井的授权成本是为300万美元,而墨西哥湾沿岸19000ft(6公里深)深井的成本为900万美元,谁掏得起?只有能源公司,为了采油打的大量探井。事实上,好多地下底层资料确实就是能源公司的贡献。以前我的导师(北大博导)每年的经费是人民币,两万元,七八个研究生,现在想想还是唏嘘不已。这也是我为什么毕业以后放弃地貌专业的主要原因,没钱。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唐山,汶川地震就是这一类。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三峡水库就是众矢之的,不过它的能量和汶川的龙门山断裂差别就像月球和太阳一样,没有可比性。)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2) 构造地震知识:
对于构造地震,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这种假说最形象,也最为地学界接受)
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
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不过如果纵波已经造成建筑破坏,对于大部分高层建筑来说,跑是来不及的。这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就是横波造成的砖混结构的承重墙被横波摇塌,成都一带框架结构的房屋就不会整体垮塌。
评价地震的强度和破坏力分别用震级与烈度: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每隔一级地震,能量相差30倍,而不是两倍。所以7级地震和8级地震的能量完全不可比。汶川是8级。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这次汶川的震中地带,北川,映秀,破坏惨重,评到11至12度烈度,不算过分。一般来说,12度就是上限了。网上说比如重庆的公共建筑按6度烈度设计,也就是如果重庆是震中,5-6级地震破坏不大,但是挡不住7级地震。可以想象农村和山区县城会是怎样的情况。如果加到防9度,建筑成本至少再增加20%,甚至50%,谁来买单?而防9度也不过只能抵挡7级地震。防12度的房子,难听点说,谁也造不起。

(3)为什么说长期地震一定会有:
说一个地区(省级以上大范围)长期一定有地震是因为两条,一,当地处于构造活动带,断层活动明显。二,历史上多次地震,但是近年无大震,能量堆积一定不小。全世界地学人都知道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会产生地震,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旧金山(就在断层带上)89年地震(1989 Loma Prieta earthquake)发生前,加州无数探点分布的美国地震网一样没能发布临阵预报。

简化的断层断裂和走滑示意图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断层从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公里的断裂带,有各种不同的尺度和深度,断裂带是多条断层的聚合带。
汶川附近地震资料:


这是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图:


成都附近地处青藏高原和华东样子地块的交界,西部山区隆升显著,早已被认定是地震必发地区。
(4)短期预报地震可行吗:
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学的地质勘探方法就是跑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对照地形图画出地表岩层大概的分布。你知道地表大多有植被和土壤,不可能去挖开土壤看岩层,所以我们最常光顾的地方就是山沟,因为那里会有比较纵深的剖面,然后根据看到的露头给出一些点的资料,慢慢演绎成全区域的地质图。至于地下的岩层分布,在没有钻井资料或人工地震波成像的时候,是猜出来的,如果两边岩层走向接不上,我们就知道有断层。老辈人讲“逢沟必断”,就是说如果在野外看到较深的沟谷,十有八九就是断层。尤其是比较平直的沟。换句话说,我们所知的地质状态大部分是静态的,因为没有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实时,或者周期性监控。何况我们讲地质年代,至少是数百年到数千年的变化。感谢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地震资料,才让我们有相对较长的地震史料。不过,那也都是非常粗糙的,不足以做定量分析,只能是个统计规律,还是可能性极低的统计规律。好比你放一个一吨重的铁板架在一个固定门框上,时间长了,你知道这门框迟早要断。可是什么时候断,很难精确到秒甚至分。你可以对门框每个边的应力做探测,可你就是不知道断的一刹那是什么时候。地震预测比这个复杂得多,因为野外的地形千差万别,岩层不是一块钢板,无数的断裂,断层,裂隙,包括流水,植被都会在局部干扰你的监测。更何况想我们前面说的,地下资料几乎没有(相对于已知的岩层剖面来说),现在有卫星遥感,但是测不出地下几十公里深的变化。地表的变化可能本来一年断层两边每年0.1毫米,现在加到1毫米一年,没有密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根本做不到。就算是测到,也远不足以说明要地震。比如断层自身走滑了,也许能量就被释放了。
有些地震,像海城地震,它是小震在前,逐渐增大,然后余震渐衰,是个纺锤形,所以当时75年地震预测可以比较精确。唐山地震有学者提出气象变化临震预报,因为理论不过关,很难确证地震的到来,群众当时所谓的群测群防,说是唐山救了青龙县47万人,老实说,青龙县的老百姓走了狗屎运。至于更经验性的说动物知道地震要来,所以出现反常,全国蛤蟆搬家不可胜数,要都报地震,大家不用上班了,天天可以出去露宿了。还有科学家在研究利用卫星遥感影响,探测地热,辐射的变化,等等,都是中长期更可靠,短到周乃至天的预报,还没有任何被公认的预报实例。再说,5级一下为少灾地震,这个世上几乎天天有,我们更关心6级,7级以上这样的大震,难度极大。
哪一天人类能像了解自己的身体一样了解地球,我们就能够准确短期预报地震了。在这之前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开滦煤矿在唐山大震中只亡7人,就是预案充分,演练到位。中国多年无重大灾害地震,大家都放松了,想想唐山才30多年,可是整个社会已经淡忘了。
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有点帮助~~。

与你同在
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
遥望那看不见的牵挂 思念 在蔓延
灰色的天空流下眼泪 信念 被灌溉
你睁开眼看啊 繁星在乌云中挣扎
手牵手啊 我们冲破这黑暗
你睁开眼看啊 看一看身边的爱人
没有什么 可以让我 把手放开
与你同在 风雨中每一天
坚强的信念 是梦魇的祭奠
与你同在 生命中每一天
拥抱着明天 希望就在眼前
[打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