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春节回家散记(三)

(2015-03-11 15:01:32) 下一个
2015春节回家散记(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们进城,总是被昵称为“山里佬”。还有这么一段歌谣伴随我们"山里佬,山里虫;不是袋,就是筒"。源自我们这山里人进城,拿着布袋买米,竹筒带饭和水。现在的年轻人在衣着打扮上已和城里人没有太大区别,交通的发展让山里和城镇之间的差别得以消失。在屯溪街头,如果不仔细听他们的谈吐,我已没法区别,他们来自哪里。年轻的一代也比我们这一代更有自信。



工业化的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山里人还来不及思考,它会带来什么后果的时候就扑面而来。以我们山里人的见识,这工业文明的诱惑,是如此的无法抵挡而且无法拒绝。人们在享受文明所带来的方便后,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山村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垃圾同样也是铺天盖地而来。这是在一段不到两里路的小溪边所见,这些垃圾最终会在山洪来临时被带入新安江。


我无法责备山民,我自己占有和消耗了远远超过他们的资源和享受,他们一样有权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是他们把我们的人均碳排放降到现在的水平。往自家房前丢垃圾是他们千年来的习惯。不同的是,过去的垃圾在不长的时间内都可以化为尘土,现在的垃圾可能会千年不坏并且带有剧毒。我只能告诉他们一些垃圾处理要注意的事情,如何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希望他们能从观念上改变这千年恶习。实际上,山里也悄悄的发生着一些变化,已经开始专人收垃圾,并集中梵烧。但这仅仅是初步处理,远远赶不上垃圾制造的速度,也不能彻底无害化。


过去六十年,是山里变化最大的时期。从土地改革开始,山里人或得或失的被人带著或走或跑。旧的传统不断消失,新的还在发展之中。这梵烧垃圾之所,过去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武则天之时,后修于明朝。最后毁于六十年代破四旧之时,现在留下的只剩下这一对石狮和一块董其昌手书的巨匾《古黄坑寺》。其他的大部分石料,都被用作修桥铺路了。八十年代初,还可见到那块刻有庙志的巨大青石碑,搭在小溪上任人从它身上践踏,那时还字迹清晰,现在却不知何处了。实际上,对于山村历史文化的破坏,八十年代后要远远超过文革十年的破坏。自土地承包以后,人们心底的潘多拉魔盒被彻底打开,记得当时几乎一夜之间,山上的树木被砍完;原来村村之间连接的石板路,被人抽出盖房,留下一个个窟窿。无数的古董商来到乡里,搜掘去每一点值钱的物件。无数古墓因此被盗,公共财产也大量流失。我们这附近的小村镇,以前有着堪比西递宏村的建筑,过去虽分给贫农居住,但没有根本的破坏。包产到户后,不断的分家,原先的豪宅大屋被彻底的毁坏,只为了取其砖石盖自己的新房。西递宏村还在,只因为黟县是全国少有的没搞分地到户的地方。


这一对享受六百多年香火的护法神兽,带着幼子,如今静悄悄的立在草丛之中,无人搭理。记得我们小时候还常常爬在他的头上逗弄他嘴里的石球。如今他的门牙被人打缺,看上去虽雄风犹在,却是无比寂寞了。在这石狮之后,是以前的大队部和知青宿舍,如今也是一片断垣残壁了。


山里依然问题多多,经济的快速发展,山民的思想和观念还跟不上。贫富差别在扩大,农业税的取消,政府已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新的农村区划,四个自然村总人口刚刚过两千而被并归为一个,比旧有的管理更加不得力。不多的耕地,很多都被杂乱无章的盖上了新房。年轻一代一天在外打工挣的钱一不止地里一季的收入,更多年轻人则远离家乡不再回来,留下孤苦的老人在村中留守。

这一家就剩下一个老太太在家。一个人守著贫穷,儿子带着自己的一家出去打工,过年也未回家,家里可谓是家徒四壁。唉,让人叹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葱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闲闲客' 的评论 : 不好说别人啊,我也二十多年没回老家去陪老人过年了。垃圾制造速度太快了,填埋也是把毒害留给后代而已。山里留给子孙的土地太少了!
闲闲客 回复 悄悄话 看来山里住房好很多了,可怜的留守老人,家人应该回来看看啊。焚烧塑料垃圾会污染大气,专地填埋较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