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iPad山寨版中国面世

(2010-06-02 03:23:21) 下一个
(美国之音报导)炽手可热的苹果平板电脑iPad上市不到两个月,眼下已有中国山寨版面世。西方消费产品在中国遭克隆已不是新鲜话题,但是现在的仿冒品已经不再是粗制滥造的低端服装衣帽,克隆者已经能够仿冒制造高端科技产品。中国的仿冒步伐之快、技术复杂程度之高让人惊讶,但是这也会对中国自身的产品技术研发形成阻碍。

苹果公司的最新产品iPad延续了iPhone和iPod的市场神话,面世还没有两个月,就卖出了2百万台之多。这个新鲜的玩艺儿还没有正式進入中国,不过,在深圳的电子市场里,你会惊奇地发现,长相几乎一样的山寨版iPad已经摆放在柜台里了。

不过,和其他仿冒产品一样,它有个与被仿冒产品看起来相近的名字--iPed。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可以看到一家日本电视台对这款山寨版iPad的报导。在这段视频上,我们可以看到iPed和iPad从包装到产品外观都惊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iPed没有采用苹果的操作系统,而是运行谷歌的 Android操作系统。根据这个电视报导,深圳商贩给iPed标的价签只有7百元人民币,而在美国,最基本版本的iPad也要卖到499美元,是山寨版价格的近5倍。

一些科技产品分析者对这个消息并不感到意外。美国旧金山的里克.米斯留斯基撰文称,“业界最热门的移动工具现在免费了。”他说,iPad的克隆产品毫不令人惊奇地源自于中国这个“知识产权仿冒之都”。

外界对中国制造假冒商品已是见怪不怪。这股伴随着中国几十年经济腾飞的仿冒风潮虽然遭遇不停息的批评和压力,但是非但没有得以遏制,却是愈演愈烈、甚至在技术上也更趋复杂化。美国智囊机构传统基金会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说,西方技术公司对于中国公司的仿冒行为非常头痛,但又没有什么办法。

他说:“软件、仪器和设备的仿冒在中国已是根深蒂固。大公司几乎束手无策。它们可以尽可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可以限制与中国公司的接触,但是中国公司现在已经走向世界。十年前,你可以建议某公司,如果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被盗用,就不要去中国做生意。但是中国现在在全世界做生意。一些人感到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了。”

在苹果公司的iPhone上市之初,中国同样也冒出了仿冒产品。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的撰稿人丹.科佩尔(Dan Koeppel)2007年受一家声称要生产与iPhone相似产品的中国公司市场部门的邀请,前往香港参加电子产品年会。但是当他到了那里,却无法真正接触了解这家神秘的公司。

不过科佩尔随后在为大众科学撰写的“中国的i克隆”(China\'s iClone)一文中,对中国的仿冒行业作了分析。他在北京乘坐出租车时注意到,街上行驶的汽车品牌无所不包,但除了人们熟识的大众、本田和丰田之外,更有许多叫不上名字、但外观却与知名车型极为相似的车辆。

科佩尔注意到,中国走的路和日本、韩国当年曾经走过的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就是从仿冒廉价的玩具和CD唱机到制造几乎所有西方知名品牌的替代品。

中国公司在仿冒、或者有时候自称的“借鉴”方面的能力让一些国外公司感到吃惊。 2005年时,韩国LG电子集团热销的“巧克力”手机在進入中国之前已经被仿冒品占领了市场,结果是真货進入中国后反而被当成假货。 LG为了一探究竟,雇人调查到仿冒者,并想通过雇用的办法将仿冒者“招安”。不过未料仿冒者不买账,因为他们自己做可以赚得更多。

一些分析者认为,从中国公司仿冒产品的能力看,说不定中国不久便会成为产品创新大国。但是中国问题研究员史剑道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这只会削弱中国人自我创新的动力。

史剑道说:“这对中国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当对盗用的鼓励高过对创新的鼓励时,就会有不愿创新的公司。它们只想拿别人的创新来用。如果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尊重,政府制订的推动技术上台阶、以及增强国内创新能力的目标就永远不会实现。”

史剑道说,当公司看到用别人的技术更容易赚钱,而担心自己的创新会被盗用时,根本不会有动力去创新。他说,这对中国和全世界都是有害的,但显然并没有被中国政府视为要务,因为它在保护知识产品方面投入的资源远远不及其他政府计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