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时评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
个人资料
正文

论证来世的存在 (十二) 为什么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2015-05-28 05:13:19) 下一个

主观自我----论证来世的存在 (十二)

为什么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争论,指的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的争论。在这个争论中,对于意识这个概念,恐怕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认识并不那么一致。如果放任这样的不一致性存在,争论本身就会变成鸡同鸭讲。因此,我们有必要让意识这个概念的内涵更加明确,以减少混淆甚至是偷换概念的风险。
在谈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我们更希望能够跳过对像宇宙大爆炸学说,或者神经解剖学这些具体科学得出结论对错的纠缠,而抽象出其中的一些更本质的特征。例如即便有新的证据证明现有的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某些预言是错的,理论需要修正,甚至需要新理论,但是,在宇宙正在按照自身规律演化中这一点上,新理论和现有理论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因此,下面在谈宇宙演化时我们会借用大爆炸学说而不去纠缠它是否正确,因为从哲学上看,宇宙演化的物理学解释只是一些具体的细节。
本书中定义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意识概念是本书所阐述的主观意识概念,即主观自我。而意识的物质基础--人脑,以及意识的内容--物质的反映等客观意识范畴的东西,不用来解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因为客观意识只是一些具体问题,细节问题,虽然它非常复杂,目前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把它完全搞清楚,但是从概念上讲,客观意识只是枝节问题,并无神秘可言,也不反映意识的本质特征。
另外,当我们试图认真地回答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而不是背中学课本)时,我们会发现无法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回答都是有观点、立场,也就是看问题的视角的。唯物主义者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时实际上已经站到物质世界这个立场,从物质世界这个角度在看问题了。我们与其说唯物主义者描述的是真实的宇宙的全貌,不如说是宇宙的一个纯物质模型。
唯物论者主张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可以理解为宇宙诞生后超过100亿年的时间里才有了人这样的智慧生物,才有了意识。在人这样的智慧生物出现之前,宇宙按照物理的规律进行演化,这些都是不依赖于意识的。而意识的出现,需要很苛刻的物质条件,需要长期的生物进化,而且为了不变成狼孩那样的人,还需要社会的文化的生活。另外意识的内容不会超出能够感知到的物质世界,所以意识是依赖于物质的。这样的认识有大量的经验和证据支持是不能够被推翻的,但是同样明显的是,在阐述这样的认识时站在了物质世界的立场,从物质世界这个角度看待整个宇宙,用到的包括时间在内的概念都是物质世界的概念,同时我们注意到,唯物论者用到的意识概念实际是客观意识。
在谈论唯心主义的观点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不得不面对许多非学术性的神权宗教的影响。即便是科学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西方的许多科学家仍然不得不采取“在我的理论中不需要上帝存在这样的假设”这种十分保守的表述方式,而不会像受神权宗教影响比较小的国家(例如中国)的人那样直白:“你居然会相信有个上帝在对你指手画脚,你脑子进水了吧?”
虽然我们应当看到,唯物主义在摆脱神权宗教对人思想的束缚,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唯物主义在坚定地站在物质这个视角的同时,失去了其它视角,成为了摸象的盲人。
正如本书开篇时所主张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得出结论的基本原则那样,我们不以前人的言论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认识是发展的,不存在因为是谁说的所以就正确这样的逻辑,也不存在越古老的学说就越高深越正确这样的逻辑。我们只关心,现在我们把什么样的认识当作真理。我们所依据的只有当今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自身的感性经验和逻辑。
下面把唯物主义失去的那个视角补充进来,不管你是否把它当作唯心主义,它就是我们所处宇宙的一个本质特征。
主观意识的定义中其实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意思,那就是对意识实现表达是物质存在的必要条件。即:如果一个宇宙不能够做到产生有意识的生物,并且通过这种生物把物质世界反映到意识,那么这个宇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不能够脱离意识而存在。
当科学家们考察我们这个宇宙时,发现人类的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是那样的苛刻,而自然定律却惊人地适合生命的存在。另外,地球进化出人类也是如此的偶然,正如康德所说的那样,如果再让地球进化一次,地球出现人类的概率是0。
对于这个问题,人择宇宙学原理(简称人择原理)给出的回答是: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他。宇宙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看到它是这个样子。我们之所以活在一个看似调控得如此准确,以至能孕育我们所知的生命的宇宙之中,是因为如果宇宙不是调控得如此准确,人类便不会存在,更遑论观察宇宙。若任何一个基本物理常数是跟现在的有足够的差异,那么我们所知的生命便不能存在,更不会有智慧生物去思考宇宙。有论文指出,人择原理能解释精细结构常数、宇宙的维数、和宇宙常数等物理常数。
人择原理虽然为人类的宇宙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但是仍然差了一步,毕竟物理学家们通常都是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人择原理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宇宙能不能产生有智慧的生物,虽然什么是智慧也需要定义。即便宇宙产生了比人类更加有智能的,包括能够向宇宙发问,把宇宙作为物质世界进行探索的能力的生物都不是宇宙存在的决定性的因素,这个生物必须能够产生主观意识,也就是说这个生物必须是“我”,这时候宇宙的存在才刚刚会显得有意义。一个不能够在意识世界表达的物质世界是无法“存在”的。人类有主观自我意识,不是人类进化的需要,而是物质世界存在的需要。本书把这样的扩展了的人择原理起个名字叫“我择原理”。
例如问那些基本物理常数跟现在有足够差异的宇宙是否存在,问能够产生三个脑袋六只手踩着风火轮这样的生物的宇宙是否存在,那么因为不论回答是还是否都不会有依据,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变得没有了意义。我们不妨认为,在主观意识面前,那样的宇宙“坍缩”掉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最直观且最容易理解,是因为人类的生存需要这样直观的信息解释。语言是人类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物质世界而自然形成的信息传递工具,因此在表述抽象的概念时很可能会遇到词不达意的问题。当人们开始关注在朴素的唯物主义之上的世界的内在的规律时,遇到了神权宗教的干扰,人们的精神受到了束缚。当唯物主义通过打倒神权宗教再次回归时,由于其斗争的历史,使其变得刚愎和顽固。不能直观地理解,难以用语言表达,需要深度思考的那些概念被埋没,哲学变成了简单的最具表面意思的词语间的真假对错的对抗。而这种对抗很多时候又抱含了要压倒对方的非学术性的阻碍人类认识前行的动机,因此说这种对抗和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宇宙就在那里,不论用物质的还是用意识的来形容它都是片面的。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影响我们观点的是我们所处的立场。当我们站在物质的立场时,我们看到的宇宙和意识就是这样的,当我们站在意识的立场时,我们看到的宇宙和物质就是那样的,仅此而已。另外,在本书所阐述的宇宙观中也不需要“上帝存在”这个假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