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说毛泽东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估计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如果说毛泽东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其它的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学大家,恐怕就要有许多人不明白了。
那么我们就要转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比较一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与改革开放后所推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不同。
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国家一穷二白,又是以小农意识严重的农民,甚至是文盲半文盲为主,人口平均素质低下,用一个不太敬的比喻来形容,那就是毛要进京赶考,而面对的考题是要带领一群大猩猩,在一片荒漠上建立文明。
毛时代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计划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计划是站在国家这个高度考虑问题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消费的需要。依计划经济模式,如果说要在这里建个工厂,那就是要建个工厂,一步步地按照计划去干就是了,根本不去管是不是能赚钱,甚至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能成功。因为很多问题是在干的过程中通过攻关创造性地解决了的。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下马的项目有没有呢?肯定是有的,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种浪费是令人痛惜的,因而是在计划过程中尽量努力避免的。
但是你要完成的是从无到有的建设,想不付出代价,这可能吗?能付出代价,取得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或许有人知道“剪刀差”这个词,实际上是用农业支撑工业的一个措施,也就是牺牲掉一部分农民的利益来支撑工业建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消费水平增长的速度相比,消费是相对滞后的, 不仅仅是农民,工人又何尝不是呢?因为,在一片荒野上建立的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等事业单位,它们不是用来吃的,两弹一星也不是用来穿的,学院路那一条街上的高等学府也不是用来睡的。这个过程中,经济指标,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参考,它是尽量避免了各种浪费后实打实的一个数字。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实现了长期高速的增长,这个过程是不是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有优势呢?
有个笑话,说两个大款打赌,大款甲说:“你把这一坨大便吃了,我给你五千万。”大款乙一发狠,真的吃下去了。大款甲只好给了大款乙五千万。看着大款甲闷闷不乐,大款乙说:“你要是也吃一坨大便,我也给你五千万。”大款甲二话不说也吃了一坨大便。大款乙于是给了大款甲五千万。
事后这俩大款越想越不是个事儿,俩人折腾了半天,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还每人吃了一坨大便。于是两人去咨询了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听后惊呼:“不得了啊,你们俩瞬间就为我们这个国家创造了一个亿的GDP!”
这个笑话虽然有点损,但把追求GDP的经济学讥讽为“吃大便的经济学”却是入木三分。当GDP这样一个统计学上的数据被定为要追求的经济工作目标时,在“吃大便的经济学”的指导下,“吃大便”必然成为经济生活的内容。
建了拆、拆了建(只因为让某领导小舅子承包)的重复建设工程,驴粪蛋,豆腐渣工程,大腕明星唱几首歌,说俩笑话,花花的捞钱工程……,
即便把这些水分排除掉,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另外的一个基本事实。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基本的消费需求。而资本主义经济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消费拉动的,所以企业的营销部门,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绞尽脑汁激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但消费是什么呢?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珍贵的资源变成垃圾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超出了基本的消费需求这一部分消费可以叫做浪费的话,这种浪费是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因而是规模空前并且在人为地不断扩大的。
尽管地球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大的循环圈,存在着从垃圾到资源的转化,良好的社会管理、产业结构和垃圾再生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浪费带来的影响,但是,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的消耗,使人类不仅面临着资源的枯竭,同时还面临着环境的灾难,另一方面即便是可再生资源,也经受不住如此规模空前并且在人为地不断扩大的消耗。某些组织将威胁人类生存的原因归结为人口过剩,殊不知资本主义经济学才是真正的主因。资本主义经济学将人类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生活,变成了唯一目的是为了获得数字的唯心主义。人类在这些数字的驱动下,不仅不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整体所面临的威胁,而且还要提防甚至实施相互之间灭绝人性的残害。在你提我防的互斗中,人类整体冲向悬崖,却无法刹车。
仅从这一点看,新中国建国初所施行的计划经济区别于以消费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积累为目的的经济模式,不仅在中国创造了建设的奇迹,而且是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灭绝危机的一把钥匙。中国的建设实践演示了这把钥匙的用法。然而令很多人不解的是,既然这个经济模式这么好,为什么1976年以后中国要放弃它呢?这就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
历史总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诉说,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