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时评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
个人资料
正文

西方经济学

(2012-12-11 03:49:38) 下一个

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叫做“理性人”的假设的基础之上。“理性人”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进行最充分的推理,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我们把这个“理性人”假设定义为“利己理性人”。当考察实际人的思维方式时,发现和“利己理性人”是有偏差的,在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进行最充分的推理这一点理性人是高于实际人的,也就是说是实际人的一个进化,但在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却是底于实际人的,是实际人的一个退化。这一进一退,被称作歪路也不为过。当一个人学习西方经济学,追求像理性人那样的“理性”时,当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人把别人都设想为最终目的是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那种人时,这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实际上是自己的人品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退化。

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观念是通过对人性中的贪婪成分,即占有欲进行利用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在私有制及交换基础上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个经济体系设想人们可以自然而然地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生产,并且可以自然而然地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商品,就像杯子里的水,会自然而然地流向低处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不仅推动社会前进,而且能够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

但是当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本质以后,人们认识到,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所带来的生产的盲目性,分化出来的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这些都是不可能通过调和解决的矛盾,并且都消耗着大量的资源。特别是既然人自身的享乐是一切人类社会中的主体--人的最终目标,而社会发展只不过是副产物,那么在人自身的享乐上就必然消耗大量资源。用满足享乐的手段,通过交换,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保持运转,这种运转就是一种十分浪费的经济模式。不仅如此,这种浪费不会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而是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因为人的欲望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欲望就像潘多拉魔瓶中的魔鬼,失去了制约,是极其可怕的。

如果地球资源可以无穷无尽地供给,如果这种模式它的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那么它还可以继续保持,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的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特别是对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仅使人类的活动甚至是生存,产生了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过程,正在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关于这一点,请想象,如果一个现代化城市,由于没有了石油而永久性断电,不可能恢复时,断电就意味着断水,没有送水车,没有分送食品的车。那么这个城市,这个城市里的人会怎样?不难看出这里只不过是一个高低错落的华丽的坟墓。

人类更加需要一种目的更明确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个目的就是保证人类整体的生存及文明的延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人类需要更加谨慎地有计划地使用资源,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使这种经济模式能正常运转。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带来人的欲望膨胀,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企业的推销员们是如何努力工作的就会明白,膨胀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是社会普遍的不满情绪及破坏力量的根源。因此我们说,如果社会普遍表现出浮躁、欲望膨胀、不满和激烈的变革(甚至革命)愿望,是有其经济学基础的。社会需要一种力量对这种欲望的膨胀加以制约,单纯的制度制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为制度本身需要信仰(也就是人生目的、人生意义这类内容)的支撑。货币不能成为信仰,它只是驴眼前的戳子。宗教是一种信仰,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发挥着支撑制度、支撑整个社会的作用。

宗教的成败取决于它的内容。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的宗教又以本土生长的道教及传自外邦的佛教为代表。但是由于其出世的特征,不能成为支撑制度的信仰。在中国一直是封建迷信和儒家思想的那一套在起作用,但是今天看来,封建迷信和儒家思想那一套实在是浅薄愚昧,可见中国近代的衰落有其信仰的根源。

西方直到今天仍然奉行的是基督宗教,我们在下面会讨论它。解放后的中国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主流世界观,否定了一切宗教,中国在信仰这个层面又一次站到了世界的最前列。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辩证唯物主义也并不完美,在支撑制度这一点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当今社会拜金、拜物、道德缺失只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弱点遭到打击的结果。尽管如此,宗教与哲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蒙蔽和精神控制为目的的,后者是基于科学的最终探索;前者已经垂死,后者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了神权宗教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只能陷入以国家和货币为手段的制度迷信。军队是最严苛的制度了吧,仍然有“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至理名言,可见信仰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抛弃的。当我们自以为抛弃了所有唯心的东西时,意外地发现,我们迷信的国家和货币居然是两个如假包换的唯心主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