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鲁迅再认识 by 风月华章

(2010-05-19 12:11:01) 下一个
今天看到一篇2005年文学城登出的风月华章的文章,深有同感,转帖于此:
----
鲁迅是有些愤世嫉俗的性格,这是因为他的悲观主义心态和对当时中国现状深深的绝望,这种绝望让鲁迅长时间都生活在一种痛苦的,看不到希望和出路的精神世界里。因此他曾希望毁灭,期待毁灭这朽腐之后的重生。野草集其实是鲁迅内心世界的写照。只有一个对民族怀有最深切爱,又无比清醒的人,才能体味到最深刻的痛苦。


鲁迅这一生都是一个痛苦的人,他痛苦是因为他太清醒,太深刻。他完全可以过得很舒心,和胡适,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等一干文人一团和气,谈笑无间,诗酒唱和,保持中国旧式文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和传统。他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因为他是鲁迅。他的性格并不是一个中国式的文人的性格。他富有战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我想这来源于他的自信和对当时“社会名士”的蔑视。


鲁迅的敌人可谓多矣,其中许多人被视为谦谦君子和风流名士。这让后来的读者倾向于同情这些人,而怨恨鲁迅,但是我想说的是,鲁迅与这些人结怨,起因都是观点和思想的交锋。而且这些人的文品并不像他们看起来那么君子,陈西滢的文章就刻意装着公允和恬淡,夹带着对鲁迅的造谣加歪曲。比起鲁迅磊落的尖刻,品格的高下立判。许多当年攻击鲁迅的人其实品格都不怎么样,而且还特别的虚伪。当然,必须承认,鲁迅一生和人打了那么多笔仗,他也有错的时候,有些被鲁迅骂过的人也是人格和学识都不错的人。但是我觉得这种文坛的争论,在那个思想和主义激烈交锋的年代是很正常的,也是有益的。不能因为两个学者在思想上有过激烈的交锋,就要否定其中一个,这种想法未免太幼稚了。

鲁迅是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者,我觉得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直面淋漓鲜血和惨谈人生的态度在当时的中国显得很可贵。他不可能喜欢徐志摩的新月派风格,在当时军阀混战,民生疾苦的时候,徐志摩和他主编的杂志整天都在吟唱:爱情呀,痛苦呀,我爱的人不爱我之类的无病呻吟。现实主义的鲁迅讥讽“诗哲”很容易理解;同样他也不同意林语堂在当时提倡性灵幽默,鼓吹闲适的观点;至于胡适,我看是鲁迅反感他的媚骨,比如胡适去拜访满清废帝溥仪,还美滋滋的写了一篇文章谈到称呼问题,云:我叫他皇上,他叫我先生。鲁迅就毫不留情的写文章讥讽过。


我并不否认,鲁迅的性格有瑕疵,鲁迅很多疑,他不容易跟地位声望高的人相处得好,但是对青年很关爱,提携有加。因为他曾经是一个进化论者,认为青年人接受了新思想,就会比他们那一代人进步,中国将来也会进步。因此,他特别支持学生运动,在北师大风潮里,他因为支持学生运动而和章士钊杨荫榆结怨,后来这两个人一个在建国后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另一个在抗日期间因斥责日军野蛮行径而被杀害。现在这也成为指责鲁迅的罪状,因为你在某些立场上的敌人是爱国人士,那么你就是卖国人士,这就是这些人的逻辑。在上海的时候,鲁迅和施存蜇打过笔战,不过是庄子和文选之争,一般性的论争而已。文革的时候,施存蜇受到批斗,现在罪名自然也落到鲁迅头上。好像这些人都是被鲁迅迫害的。


还有一种论调说鲁迅亲日,从来不骂日本人。我想这么说的人都是对鲁迅缺乏了解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再说自己读过鲁迅全集,那我只能认为这个人脑子有问题。鲁迅因为日本留学的背景,对日本文化比较了解,也有一些日本的民间朋友,比如书店老板,文人,歌者。这些不是很正常的吗?在对待日本侵略这个问题上,鲁迅的立场从来都是鲜明和坚定的,没有丝毫的暧昧。鲁迅在很多文章里都斥责过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关于国防文学的论述文章里号召这个时代的文学应该建立统一的战线,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服务。学过初中课文《友邦惊诧论》的人,思维正常的话,会怀疑鲁迅的抗日立场吗?三十年代就有人说和鲁迅交从甚密的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是日本间谍,且不说内山完造做过很多保护中国人的事情,曾经被日本当局怀疑,被迫回国。他在日本战败之后,也为中日友好交流作了很多工作,而且他是死在中国的,按照生前立下的遗嘱,他被安葬在上海。这样一个人,你能想象他是日本间谍吗?

讽刺鲁迅躲到租界里简直无聊透顶,战乱的时候,随时有被抓被杀的危险,不为自己着想也会为家人着想,难道等着别人来抓,无谓的去死?32年的时候,内山劝鲁迅去日本小住,被鲁迅拒绝了,别忘了,1932年正好是328事变发生,日军进犯上海那一年。

客观地说,鲁迅的确不专门骂日本人,他骂过帝国主义,大多骂的还是中国的事。其中有很多讽刺政府的文章,现在被一些人指责是反对政府抗日,给抗日泼冷水。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都没看过这些杂文,以讹传讹之后,愈发振振有词。当年鲁迅的这些文章讽刺的是什么?建议你们去看看《以夷制夷》《新的女将》《宣传与做戏》《沉滓的泛起》等这些杂文。不要拿出一副无知者无畏的姿态。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骂日本人有意义还是骂醒中国人有意义?所以我说很多骂鲁迅的人根本就不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和鲁迅的情感。

鲁迅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就这一点很多骂鲁迅的人都一无所知。他的文言文水平很高,早年的作品《摩罗诗力说》《文化偏执论》《中国小说史略》《科学史教篇》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很早就奠定了鲁迅的学者地位。鲁迅青年时代受章太炎的影响很深,章太炎当时是文言文首屈一指的大师,回国之后在北京的教育部任职的时候,鲁迅抄了十年的古碑,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和胡适一起提倡白话文,并首先用白话文创作小说。是因为白话文更容易传播新思想,开启民智。关于白话和文言的论战,鲁迅这方面的文章太多了。他总是在文章中抓住反对白话的顽固派文章中的文言文语病和不通的地方加以驳斥,讽刺顽固派自己的文言文都不通,还嘲笑白话文,真是一针见血,没有深厚的功底根本做不到。

鲁迅的名声和学术地位早已确立,蔡元培和胡适对鲁迅都非常肯定。鲁迅没有做北大的教授,不是因为鲁迅的水平不够,而是因为鲁迅当时是教育部的佥事,还做着教育部的官。蔡元培当时的宗旨是凡北大的教授,不能在别的地方兼职,特别是不能由官员兼任。鲁迅才在北大兼职做个讲师,只开设了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两门课程。当时很多水平声望不如鲁迅的,也没什么著作的人都作了北大教授,象刘半农,周作人还是在鲁迅的介绍和帮助之下才进入北大教书的,他也被北大聘为教授。可见根本不是北大的门槛和鲁迅的水平问题。

鲁迅历来被看作传统文化的颠覆者,但是我认为他内心是爱中国文化的,只不过这种爱是很复杂的。就像他建议青年人少看或者不看中国书,但是他自己却特别喜欢读中国书。鲁迅生活的一大乐趣就是去旧书摊收集翻找各种古书看。一个不爱自己文化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学大师的。他反对青年人看中国书是因为他认为当时中国文化救不了中国,唤醒不了愚昧的国民。他希望大部分的中国民众能容易的识字受教育,摆脱文盲的状态,接受新思想。但是鲁迅并不是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他对西方文化也抱有一种审慎和怀疑的态度,早年的《文化偏执论》表达的就是这种观点,《拿来主义》更明确的阐述对待舶来文化的态度和主张。鲁迅反对过顾颉刚一个原因就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把中国上古夏商的历史都辨没了。

我佩服鲁迅,因为他是中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具有自我拷问和批判精神的作家。在中国的思想和文学史上尚没有这样一个人,鲁迅的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在今天大多数人是体会不到的。也不是看别人的评论就能理解的。只有对他的作品感兴趣,喜欢读他文章的人,才有可能走进他的世界。但是他的冷硬陡峭,沉重,辛辣,悲怆的文字对普通的读者形成了一道障碍,使很多人欣赏不到鲁迅智慧,幽默,亲切和爱的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龟苓膏 回复 悄悄话 刚知道鲁迅先生还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 《从地球到月球》,和. 佩服二字已经不够用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