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意大利日记(下)

(2010-12-29 13:30:47) 下一个

作者注:这是写于2004年的一篇游记,以前也未在论坛上发过,永恒的古罗马文明在几年内也没有什么变化,关于意大利的帖子很多,但大家的体验也都不尽相同,但愿可以给驴友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当时用的是Canon S50数码相机,大多为一般的旅游片。
===========================

2004年3月27日 星期六 威尼斯

  行前所有的旅游指南都说威尼斯是个没有淡季的城市,住宿很贵。所以我们打了最高的预算。今天刚下火车,便直奔信息中心买地图。正排队,有个人问要不要旅馆,两星,就在不远。Y看了一下,记得这是旅游书上推荐过的旅馆,便问价格,三天以上40欧元一天。大大低于我们的预算。去看了一下房子,还不错,虽然卫生间在斜对门,但是三楼这边只有我们住,跟独用无异。

  房间里吊了个小电视,能看懂的照例只有CNN。台湾选举后动荡的局势竟然是头条新闻,还看到与我们有关的一条字幕:意大利工会举行一般性罢工,抗议经济缓慢,养老金减少。但是这是有节制的行动,不会导致全国经济的瘫痪。这就是佛罗伦的博物馆只开半天的原因,但是那天银行都关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罢工。

  圣马可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是当年威尼斯人为了安放偷来的圣马可的遗体而造的。它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伊斯兰风格的;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广场边高柱顶端的青铜有翼狮子,它是威尼斯的守护兽。

  威尼斯当年是海上霸主,过往的船只都要交一件宝物来装饰教堂,所以这个教堂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教堂的内部,从地板、墙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细致的镶嵌画作,其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与先知以及圣人的肖像等,这些画作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教堂又被称之为“金色大教堂”。教堂有个黄金祭坛(Pala d’Oro),上有2000多颗宝石。

  教堂广场(Piazza San Marco)上周围有很多小小的精品店,橱窗布置得美不胜收。鸽子跟游人一样多,横冲直撞的,威尼斯人称其为“会飞的老鼠”。在广场的边上,看到在威尼斯别处也常看到的叠放的大桌子,不明白它们的用处。后来在一个小店看到一张照片,是“贡朵拉” 在波光潋滟的圣马可广场穿行!原来在涨潮时,海水会漫出来,游人就要在桌子上行走...

  从教堂可以进威尼斯大公府(Palazzo Ducale),走过黄金阶梯,欣赏房间里的壁画,那里都是由威尼斯画家装饰的,他们长于将当时生活中节庆的场景和氛围用色彩在巨大的画布上再现出来。维罗尼斯(Veronese)的“婚礼在迦南”(Marriage at Cana),完全是一幅当年威尼斯人的生活画卷。而威尼斯画家提田(Titan)是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齐名的文艺复兴顶尖级画家。1543年他作为威尼斯的一流画家去罗马为教皇画像,遇到了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对但这位晚辈的油画很赞赏,却批评他的素描,而现在看来这位“神圣的”前辈是过时了。提田在绘画技法上,做了很多革新,他用多层上色法做画,使画面的质感提高,他甚至不用油画笔而用手指做画,以达到他需要的效果。他的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酒神和阿蕾黛”(Bacchus and Ariadne),多彩华丽、似幻似真。在三楼的议会厅,有他画的“乐园”壁画,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高7.45米,宽2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画。

  威尼斯大公的宫殿可以通到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那是个有顶的桥,看起来密密实实,通向地牢。当年死囚就是通过桥上两个小窗洞,最后看一眼世界,然后长叹一声。



  威尼斯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400座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石桥沟通,城内大大小小、曲折迂回的纵横河道,成为威尼斯的街。这里以河为街、以船代车,处处街巷绕碧水,穿行在威尼斯蜿蜒的小巷,静得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站在小桥上,看到窄窄的河道两旁的楼房都气势不凡,高大的宫殿式建筑鳞次栉比,它们多彩的倒影在水面上摇曳,清幽恍惚,完全没有人间烟火,所以看到有个房间的窗口,把一竿的衣服晾过河,搁在对面楼房的窗台上,觉得很不真实。

3月28日 星期日 威尼斯

  威尼斯学院的博物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收藏了丰富的威尼斯画派的作品,而且,是我们在意大利第一次见到有英文说明的博物馆。原来想象当年威尼斯海盗所向无敌,但是很少表现海战的画。威尼斯大公衣服上的宝蓝和品红,很鲜艳,很纯净,极其高雅。特别有意思的是,因为当时画家只是一个为达官显贵或教会教堂做装饰的一个工匠,他们的名字是不能署在他们的作品上的,于是为了让后人认识或记住他们,他们会在一个很隐蔽的地方署上名字,像画中书的封面上或面盆的底部,还有的是在画中放自画像或以画家的家人当模特。

  每年二月的威尼斯狂欢节是世界四大狂欢节之一,一连举行三天,人人戴着面具,这些面具用纸浆、布料、瓷器、皮革、玻璃甚至塑料等制成,夸张、华丽、戏剧化,令人眼花缭乱。Y买了个猫面具,迫不及待地就戴上招摇过市。我们还买了其它纪念品,感觉威尼斯商人虽然不像莎翁笔下那么小气,但的确不好打交道,讨价还价很难。我们都在小店里买的东西,比小摊上的做工好,选择又多,价格也就只贵一点点。

  在1516年,威尼斯政府建了一个犹太区,强迫犹太人迁入。那个地方原来是个铸造厂,犹太聚集区在英文里的词“ghetto” 即来源于此。“geto” 的意思是把东西扭弯,是铸造的“to cast”同义词。区里造了一幢7层的大楼,据说是当时城里最高的建筑,还有个犹太庙,有个小广场,四面有桥,可以将之与别的地方隔离开来。现在看来房子很旧,在修,而且有两个保安在广场上值勤。

  行前,我们一个来过意大利的朋友说,当年他们在威尼斯时,火车站边上一条街的餐馆都有给旅游者的套餐,10元多,从红酒开始,一道道菜,到咖啡、甜点收尾。小蛤蜊意大利面条尤其好吃。Y一直在找朋友说的套餐。我们就住在火车站附近,很多餐馆,Y一家家地看过,有的只有意大利文菜单,有英文的,有的太贵,每份都是25元,还要加上12%服务费和1.5欧元的就餐费,有的没有小蛤蜊的面条。后来找到一家,完全符合朋友的描述,而且还生意特别好,有不少人等座。但吃下来,完全不是一回事。首先,套餐里不包括红酒、咖啡和甜点,用者另付;其次,头道菜有色拉、汤和薯条,只能选一种,我们要色拉;两道主菜,看菜单有十来个,面食、鸡牛猪肉、海鲜,很丰富的,但你只能选一个,我们当然都要小蛤蜊意大利面。Y另要来啤酒。这一餐30来元,Y大失所望。因为他最念念不忘的小蛤蜊意面,里面只有2个指甲大的蛤蜊。Y胃口倒了,嘴还硬,“要不是听了推荐,我也不会这么想吃”。可是,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年意大利是欧洲的穷国,现在加入了欧盟,物价当然看高不看低了。

3月29日 星期一 威尼斯

  早上先去火车站买去维罗那的车票,Y给了张100元,60多元找零中,有张50票面的,他塞进后裤袋。出火车站就是轮渡站,Y准备掏那张50欧元的票子,买两张全日的船票,却发现两分钟前才放进去的钱,不翼而飞。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掉的,还是被人拿了。如果是后者,那小偷一定是高手,动作太快了,神不知,鬼不觉。

  今天银行该开门了,去换钱。发现门都是紧闭的,但是能看到里面人不少。后来试着摁一下门边一个像门铃一样的绿色按钮,门开了,但进门后,发现里面还有道门,第一扇关了,第二扇才打开。出门也要过两道,大概是设计了防抢劫的。

  坐轮渡去莫雷诺(Murano)。早在中世纪,威尼斯就是欧洲的玻璃制造中心。但是当时的房子都是木制的,常常会有火灾。1291年,当局下令所有的烧玻璃的炉子要迁往莫雷诺岛, 既维护了本岛的安全,又不至于使造玻璃的配方和技术外流。时至今日,莫雷诺岛以玻璃制品出名,凡贴了这个岛的标签的,就要贵多了。

  岛上比本岛游客少很多,很安静,建筑也新一点。没有很多餐馆和商店,所以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水上商店。那是一艘载了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小船,有顾客就靠岸,顾客就在岸上点货,什么东西要多少,船上的两个店员,一个取货过秤,一个算钱,一袋一袋递到岸上,顾客最后付钱,交易结束,开船。  

  我们先奔那个著名的玻璃博物馆,结果挺失望。虽然那里有很多早期的玻璃器皿,能够把如此易碎品,保存几百年实属不易。但是那些原始的玻璃制品,看起来都是单色的,造型简单,看来实在普通。博物馆大篇幅地介绍玻璃的制造原料和工具,我们觉得无趣。我们感兴趣的成品却不多,好像这个博物馆挺缺资金的,陈列的玻璃工艺品都是捐助的。我们记得在拉斯维加斯一家宾馆的大堂,看到一大片盛开在天花板上的玻璃花,流光溢彩,美仑美奂,作者是美国人,但是号称是唯一一个让意大利的玻璃协会认可的美国艺术家。可在这家号称博物馆的展品中,没有可以与之媲美的。出来博物馆,就发现其实岛上有很多家店里放着售卖的高级玻璃工艺品,像灯具、花瓶、餐具、酒具和雕塑之类,晶莹剔透,比博物馆里的漂亮多了,特别是有的贵宾室里的工艺品,都有名师的标记,基本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价格都是成百成千的。在河边一家有两层展厅的商店里,老板先问我们是那里人。当我们告诉他我们是中国人,他竟然追问是从大陆、香港还是台湾来,一听就是个相当了解中国的意大利人。W告诉他是从上海来,他用手指着头顶上悬挂着的那些富丽堂皇的大型水晶吊灯,说“鼎脱了”,W没有反应过来,他重复了一遍,W大笑,这是上海话,夸他的灯好极了。

  不少店是前店后作坊,我们随意地拐进一家参观。看到了一个师傅,伸一团玻璃原料到炉子里烤软,然后用钳子捏拔几下,再回炉烤烤,反复几次,大约十来分钟,一匹色彩斑斓玻璃奔马就成型了。

  吃了晚饭,夜游威尼斯。船开了,迎面有海风,一幢幢古老的建筑、一座座小桥在眼前掠过,海水拍打着堤岸,岸边一排排“贡朵拉”在风浪中不断地“点头”。隔岸望去,宫殿、教堂和钟楼美丽的轮廓,构成了威尼斯海湾最迷人的景致。据说以前晚上,钟楼还当灯塔用。

  夜色下的威尼斯,虽然风光无限,但是有些死寂。威尼斯据说正在日复一日的缓慢沉降之中,人口剧减,完全靠外来的游客维持着生计。连白天熙熙攘攘的圣马可广场,晚上也变得空空荡荡。夜幕下的威尼斯像一个没落的贵妇人,曾经的凄美和奢华若隐若现的。

3月30日 星期二 维罗那(Verona)

  原以为小镇小,找住地比较容易,所以我们没有事先做功课。下了火车,随心所欲地就沿了一条路向城里的方向走,走半天,却发现虽然是个居民区,却没有一家挂旅馆招牌。在太阳下走得又热又累,W不服气,还要接着走,Y却不干了,找个地坐下来,喝点东西,然后把背包里的旅游指南找了出来,果然发现我们走偏了,应该往北,我们却往西绕了一大圈。因为镇子小,旅馆并不在火车站附近,而都集中在闹市区。我们要找的那家就在古剧场的背面。
  回到正道,老老实实按书上的指引走,进了很繁华的地段,很多精致的服装店,很窄的小街,却还是找不到旅馆。问当地人,讲不了英语,乱指一气的。后来,有家咖啡馆的老板比划说,从那个街口拐进去就是。我们从他指的进口进去,一下就看到了出口,W刚好往左瞄了一眼,看到了一把钥匙--意大利旅馆协会的标志。原来,旅馆的外面搭了脚手架,小巷又很短,不留神错过了,就会又走回到繁华的街道上去了,兜兜转转,没完没了。

  实际上,小镇游客少,旅馆自然也少,价格就贵,一晚要65欧元。据说在赛马会期间,一晚收200欧元,还预订一空。

  在公元一世纪建造的圆形剧场(The Aerna),是保存得最好的罗马建筑,可以容纳22,000观众,每年夏天,这里都上演世界著名歌剧。像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出,就在此处。

   正如同中國的紅樓夢以及梁山泊与祝英台一樣,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朱丽叶故居(Casa di Giulietta)那个著名的阳台,当年罗密欧对着心上人吟唱情歌,今天成为来自世界各地有情人的朝圣地,街上也常常看到一吻十几分钟的情侣。

  院子里,立了一尊真人高的朱丽叶的青铜像,她含情脉脉地凝望远方。游人争相与其合影,她的右手臂和右乳房已被觸摸得閃閃發亮。这个小院的门上、墙上、窗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爱情誓言,窗棂上还有类似像同心锁、同心结之类的爱情信物。据考证,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各属的两个敌对家族,并没有同时在这个城市生活过,莎士比亚只是喜爱这个古风犹存的小镇,把故事背景安在了这里,但是即便信史虛无飘渺,文字創造的形象已經從現實中升華,其魅力活在在人们的心中。 

  因为明天一早要赶去米兰的火车,晚上找老板结账取回护照。他不在。我们就先出去吃饭、看夜景,回来快10点,老板还是不在。问老板的妈妈,老太太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意大利话,一句不懂。边上老太太的孙子,十来岁的,也不懂英语。我们有点急,万一老板明早上午才来上班,我们岂不要误了火车?

  没办法,先睡觉。半夜却被老板的电话闹醒,他来给我们结账了!看来老太太虽然不会讲英语,心里可明白。

3月31日 星期三  米兰

  本来我们要买快车(INTERCITY)票,介于欧洲之星(Eurostar)和慢车(ITALIA)之间,昨天早上买的时候,车站的人还多收了钱,搞了半天。(意大利人好像算术不好,但是为什么不会少收钱呢?)今天到车站一查,他给我们的竟然是慢车票!

  意大利火车站除了问讯处和售票处,看不到工作人员,你要自己去查站台,然后打票上车。但是,查票很严。所以我们赶紧改坐慢车,免得被查票的误会有意逃票。万幸我们早到了,还赶得上那趟慢车,虽然多停了几个小站,但还是比快车早到了目的地。

  米兰大教堂(Duomo)位于市中心,正面正在修缮,搭着脚手架,精雕细刻的哥特式,135根尖顶上有超过3400个雕像。碰到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小伙子,给我们俩在教堂的侧面拍了个合影。

  米兰大教堂可容纳4万人。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教堂东端的三个弓形花玻璃窗,约8.5米,高约21米,是意大利花玻璃窗中的精品。

  国王大道和但丁大道是著名的步行街,两旁名牌店铺林立,是“血拼”爱好者的天堂。在意大利各处的大城小镇,看到每个人穿的服装的款式、衣料、色彩都不一样,而且浑身上下搭配得十分得体,随意而讲究,很少看到背双肩包、穿跑鞋的意大利人。

  Castello Sforzesco由米兰领主始建于1368年,在15世纪中叶整修时,达芬奇为城堡规划了水利工程和剧院内的机械结构。

  围绕古堡的护城河已干涸,城堡内却有一座文明博物馆,完全免费。这是有点让人喜出望外的。因为一路走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博物馆的门票支出,即便有的博物馆却给人以名不符实的感觉。这里的雕塑、瓷器、印刷品、音乐和非洲艺术博物馆内,有很多珍品,像米开朗基罗的遗作“隆达尼尼的圣殇”(La Pieta Rondanini),伯尼尼的“圣母子”等。米兰真是意大利最现代化的一个城市,她已经不靠吃老祖宗的宝贝过日子了。

  Chisa di Santa Maria Della Grazie的餐厅,因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而成了一个圣地中的圣地。画作完成于1497年左右。据说画的创作长达5年,几乎从竣工的同时,修补剥落的画面就开始了,不同的画师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增添甚至重画,以至于达芬奇的原作的笔触和色彩日渐走样了。更惨的是二战时,盟军轰炸米兰,教堂被炸,还好最后晚餐那面墙没有被直接击中,加上事先撑了支架,没有倒塌。但是这堵无价的宝墙,还是孤零零的让日晒雨淋了三年多。
  1980年,该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让她重见天日,拯救工作者在瑞士科学家帮助下,以颜料判别年代,再以特制的溶剂清除非达芬奇的线条和色彩,这样一英寸一英寸地“清洗”了整整20年!

  我们去米兰就是冲着这幅巨作。据朋友的提醒,Y在网上预定了门票。出了古堡,又去边上的公园休息了一下。看地图,名画的地方离得不远,我们就在阳光下慢慢地往那里走。没想到挺费周折,因为放画的地方实在不起眼,而且我们大概把地图上的名字用英文念得太离谱,问了几个人都摇头,后来一个饭店的伙计很耐心地听我们讲,听到达芬奇,他好像恍然大悟,指了一条光明路。可惜还不是,那里是一个达芬奇的展览会。我们就在那里很高级的住宅区内,像两头迷路的羔羊,在几个古色古香的教堂间兜兜转转,最后回到我们第一个到达的地方。

  在我们的想象中,那里应该聚了很多游客,停很多旅游大巴士,有条很长的购票队伍,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教堂,前面有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十几个小孩子在大人的看护下追逐嬉戏,小教堂的左侧有间小平房,门口竖了个牌子:票售完。其实名画就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教堂里。

  为了控制温湿度,每15分钟只允许25个人入内,如此算下来,每天只有800幸运儿能够一饱眼福。所以不提前预订票子,根本进不了门。这进门也是非同一般,不知道是为了更有效地隔绝空气还是逮小偷,25人先集合,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进入第一道门,等到第一道门关上后,第二道门才开,第三道门要等第二道门关了才开。

  最后晚餐的印刷品广为流传,很多分析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文章,但是看原作的感觉完全不同。在近处观赏了名作细部之后,退到空荡荡的大厅后部再看,豁然好像面前真的有一桌人在用餐,那种无与伦比的透视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在米兰玩了一天,往回走。快到旅馆的路上,看到一家小店,Y要买罐啤酒。只有德国的Heineken,标价0.80。店主是个老太太,找钱时,发现她要了1.60。Y不干,凭什么收我双倍的钱?老太太不会英文,店里也没有别的顾客,她比比划划解释了半天,我们还是一头雾水。有一个词,她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度斯”,W猜是“税”(TAX) 或“二”(DUE),(后来问公司的意大利同事,他说是“二”),虽然还是没明白多收钱的原因,但看老太太振振有辞的样子,就对Y说,“算了,她要多少给她多少。一会来人了,别人会以为我们欺负老人家”。

  Y正有点犹豫,老太太竟然跑出柜台,一把夺回啤酒,放回货架,把收的钱塞回Y的手里,一屁股坐在货架前,一副老娘我不卖了架势。Y也生气了,你宰游客还有理了?要是没有标价,你多收我,吃个哑巴亏就算了。现在明码标价,我一分也不多付。

  转身走人,没几步,就见一超市。Y买了罐意大利啤酒,0.7欧元,还有很多国内外的品牌,价格从0.5到0.9欧元一罐不等,没有看到Heineken。Y喝着啤酒,嚼着土耳其烤肉,想想老太太的小店开在一家规模还不小的超市边上,不禁感叹起她生意难做了...

4月1日 星期四  米兰

  我们查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截止到2003年7月,中国有29处,而意大利在世界上名列榜首,有36处。

  人文历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要靠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要靠时间去积累和沉淀。而有见识和有权势的人物的推波助澜,更是会提升和强化文化的品质。美迪奇家族的几代人,就是引领和推动文艺复兴的关键。

  科西莫(Cosimo the Elder)是美迪奇家族第一个成功的银行家,他建造了美迪奇图书馆,搜罗古代著作手稿,创办大学,美迪奇家庙也是从他手上开始动工。他资助了像陶纳丹罗这样的大师级的艺术家。

  罗伦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是科西莫的孙子,他本身是个相当有成就的爱情诗人,经历了美迪奇家族的全盛时期。当然也许有点“玩物丧志”,他们家族的生意就是从他这一辈开始走下坡路的。他以资助艺术家为乐,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都是因他的慷慨而衣食无忧,全力创作。他的善举更使当时的佛罗伦萨的有钱人无不以当艺术家的资助人为荣,艺术家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提高,加上当时各种学术思想都百花齐放,提倡怀古复古同时追求和探索真理,艺术的繁荣也是空前的。

  罗伦佐本身不是画家,但他对画的鉴赏力相当高,同时,他个人的品味也影响了画家的创作。他很喜欢乡村生活,造了不少乡间别墅。当时很多画家为了迎合他的口味,开始注重表现田园风光。不少宗教题材的画,都会以乡野的风光为背景,这使画家们不再只画“圣经”故事,大自然的魅力也开始受到青徕。波提切利的“春”,就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为对象,描绘他们在月光下起舞...绘画自此不再是宗教的专利品,异教思想和享乐主义已经开始复活。

  罗伦佐只活了43岁,但是在他死前三年,他成功地说服教皇让他的28岁的儿子当了红衣主教。这个儿子不负父望,能征善战,后来当上了教皇。他就是于勒二世,不仅在意大利史和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艺术史上也功不可没。后辈的艺术家继续享受这个家族金钱上的资助,把文艺复兴运动推向巅峰。

  意大利人浪漫热情是著名的,但我们还有另外感受。意大利人特爱干净。在餐馆,你看他们拿块白布擦个刚洗好的酒杯,擦半天,然后举到灯下,转着照半天,接着再擦,一定要擦到没有一点水渍印才罢休;在街上,看他们擦露天酒吧的玻璃灯罩,擦半天,退后一步,左看右瞧的,然后再擦上半天,最后把那块玻璃弄得像面镜子,光可鉴人。

  我们住的旅馆房间里,都有个洗脸池,上面有个玻璃架子,一面镜子。W图省事,老把洗漱用具和化妆品,通通堆在架子上,不论在哪个城市的旅馆,打扫的人都帮你会把化妆品放到桌子上去,把洗漱用具挪到架子的一边,放得整整齐齐的,玻璃架子和镜子擦得都跟新的似的,让人感觉很舒服。

4月2日  星期五  多伦多

  当飞机安全降落在多伦多机场,Y说,这次旅行除了在圣基米亚诺差点错过车,几乎没有碰到麻烦。我们高兴得太早了。

  进关时,加拿大海关的女关员表情奇怪地问:“你们不取行李吗”?我们兴冲冲地同时回答:“我们没有行李”。她立刻命令:“往左走!”

  我们只好乖乖地走去检查台前,W一边打开背包,一边嘟嘟囔囔:“真莫名其妙,鬼知道她为什么要查我们?”那个女关员义正词严地回答:“我想我知道她要查什么”。先开W的大背包,里面是一包礼品、一包脏内衣、一包书和地图,一包盥洗用品和两件雨衣。她每包东西只草草地扫一眼,很不感兴趣的样子。然后开Y的小背包,两个相机、一个三角架和一个CD刻录机。她忽然问:“你们的衣服放哪里?”W回答:“身上”。她狐疑的目光扫着我们,见我们神情自若,也不罗嗦,继续她的搜索,命Y钱包给她。Y因为怕小偷,没有带钱包,只好把腰包解下。她很仔细地翻加币、欧元,W想她在数数,想发现什么巨额不明财产。包里一些乱七八糟的带字的纸片,像车票、预订门票的电邮,她都打开一张张地找蛛丝马迹。忽然,她拿着机票存根问:“你们在意大利航空公司工作吗?”,得到否定的答案,她仍不罢休:“为什么你们只付了198元钱?”,我们不知道她从何看到这么个数字的。“我们付了两千元,从意大利旅行社买的票”。她很失望地示意我们可以走了。W很好奇,“你开始说你知道要找什么,那你能告诉我你在找什么吗?”她很没趣,“这是我的工作”。

  我们一直在猜,海关的人为什么看我们不顺眼。第二天,听到一条新闻说,机场的移民官员与政府有劳工纠纷,警告旅客做好被刁难的准备;另一条新闻讲,在机场的两个无人领取的行李箱里,发现大量毒品。不知道这两条新闻和我们的遭遇有没有关系。反正,我们号称背包族,却只背了这么一大一小的包,就出了半个月的门,实在不可思议。与我们回程同机的一帮中学生,每人一个大背包还加一个大箱子。难怪,警惕的关员要起疑...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旅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