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原因
(2012-01-11 17:58:57)
下一个
骨质疏松的原因 ZT
骨质疏松不光是“缺钙”,还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以及内分泌、年龄和性别、运动等因素有关。
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
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饮食中钙摄入量不足,或是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就会引起机体负钙平衡。为了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机体会通过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等促进骨质溶解,使骨骼中的钙“迁徙”到血液中,从而导致骨质减少,即骨量丢失。这种钙入不敷出的状态长期延续,骨质就会变得疏松多孔而易于骨折。
膳食钙磷比例不平衡
膳食钙磷比例不平衡会影响钙的吸收,其中任何一种元素过多都会干扰另外一种元素的吸收,并增加其排泄。我国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每日膳食中钙含量为405.6毫克,磷为1047.6毫克,钙磷比例为1:2.6,磷的比例偏高,这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原因之一。例如饮用过多碳酸饮料,其中含有磷酸能造成体内钙磷比例失调,直接阻止钙的吸收。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调节血液中钙的含量。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内的维生素D合成。如果人体对含维生素D膳食摄入不足或缺乏日照等,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D水平过低,影响钙的吸收。
动物脂肪摄入过多
膳食中的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所富含的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时,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皂钙,并由粪便排出从而使结合的钙丢失。另外,膳食中的植酸、草酸等都能和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盐而影响钙的吸收。
动物蛋白质摄入过多
动物蛋白质的摄取量越多,钙质排出体外的机会就相对增加。高动物蛋白质饮食很容易引起钙缺乏症。实验证明,每天摄入80克动物蛋白质,会造成37毫克的钙流失;当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加到每天240克,这时即使再补充1400毫克的钙,最后总的钙流失量还是会达到每天100多毫克。这说明,补钙并不能阻止由高蛋白饮食所造成的骨质流失。
盐分摄入过多
科学研究发现,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排出量多寡的决定因素之一。即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这就是说,少吃盐就等于补钙,少吃盐对钙实际起到了“不补之补”的作用。正常人24小时的排盐量约为3至5克,那么在食物中每日补充6克盐,就可以满足人体正常需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每人每日吃盐量以6克为宜,不要超过6克。
内分泌失调
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下降是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雌激素的减少,会加速骨量的流失,使骨密度下降。此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影响骨基质的形成,增加骨质吸收,使骨骼变得脆化。雄激素缺乏、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降钙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垂体功能紊乱等亦可以导致骨质疏松症。
年龄和性别影响
骨质疏松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人和绝经后的妇女。一般情况下,人体90%的骨量累积在20岁前完成,10%在20~30岁之间完成,并在30岁左右达到骨峰值。在骨骼达到骨密度峰值以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会很快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骨密度峰值越高,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机会就越少,发病年龄越迟。骨密度峰值期过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开始出现生理性的骨量减少,骨质总量将以每年0.2%~0.5%的速度递减。女性绝经、男性60岁以后减少更加明显。
运动不足
骨骼发育程度、骨量大小与运动密切相关。运动是刺激成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运动不足,特别是户外运动减少,一方面将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骨骼的重建;另一方面接受紫外线的机会减少,会使维生素D合成降低,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使骨质变得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