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国,曾经是日本基本国策。甲午战争,日本夺取了朝鲜、琉球、台湾。日俄战争,日本控制了旅顺和南满铁路。1931年918事变,日本侵占全东北。1932年128事变,日本控制了上海市区。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何梅协定,日本军队驻扎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到山海关长城一带尽被日本控制。吃一块,消化一块;再吃一块,再消化一块。不断蚕食。
77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军侵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数百万国军,战则死守硬攻预设阵地以人肉抗炮火,退则直线后退,不会迂回,不会包抄,不会避实就虚。上海打完,直接就丢了首都南京。北平打完,国军就直接退到了黄河一线。韩复渠逃跑,下一步就在徐州会战。徐州会战之后,干脆就退到武汉再打。广大国土,被蒋介石直接地换取了时间:后退时间。转眼间,数百万大军灰飞烟灭,数千里河山尽陷敌手。将士决死气吞山河,光头无能累死三军!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利用广沃领土跟日军周旋,懂得避实就虚,在日军主力进攻时能够绕回去袭击威胁日军侧后、绕回去夺回后方空虚的陷落城市,那么日本的军力国力根本就玩不起这样的战争游戏。抗战里国军牺牲惨重,一方面是国军在和日军浴血奋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蒋的无能指挥。薛岳就表示过,把部队拉到老头子电话联系不上的地方他才能打胜仗。现在有人把国军的巨大伤亡拿出来作为蒋介石的功劳,这对牺牲的烈士们是极不公平的。把被蒋的无能害死的人,拿来歌颂蒋。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脑残,就是用心险恶。
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日军全面占了上风。一举尽得中国发达地区:北京、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沿海地区、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在加上东北。整个中国的好地方都被他吞了,剩下都是落后地区。接下来,日军开始着手消化占领区。“中日亲善”“黄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战略意图非常清楚。只要消化了占领区,能够全面利用占领区的人力物力,日本的整体实力将再次增强。在此基础上再进攻退守西部的中国军队,中国将无法抗衡。到时候,整个中国就是都是它的了。
面对日军这个战略,蒋介石有什么应对之策呢?蒋介石的办法就是转进西南,等待列强介入。他认为西方列强是不会看着日本独吞中国的,一定会出面干涉。918时蒋介石就以为列强不会看着日本独吞东北,结果列强只动了动嘴。这次日本占了中国东半部,蒋介石又觉得列强会出面干涉。蒋介石的这个战略,完全就是被动地混吃等死。老蒋倒是最后等到了美国介入,可那不是因为美国反对日本独吞中国,而是因为日本偷袭了珍珠港。
国民党的另外一个领袖汪精卫,对日军的战略也是毫无办法。汪精卫干脆决定投降,去“曲线救国”了。相对于汪的软弱,蒋的坚持还是值得钦佩的:明知道打不赢,但就是不降!
但是只有坚持是不够的。如果眼睁睁看着日本整顿占领区、驯服占领区人民,中国离彻底亡国就越来越近了。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该怎么办?中国人民该怎么办?难道就只有亡国这一条路?
中国没有亡,因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面对日本侵略,毛泽东提出了他的战略: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八路军新四军不足五万轻装步兵,在全无后勤给养弹药粮草医疗保障兵员训练补充的情况下,直下山东苏南,孤军深入敌后千里,开辟根据地,打游击,彻底粉碎了日军战略。
日军在汪伪帮助下,用了七年也没消化占领区,反倒让共产党军队在肚子里掏了个大洞,发展出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和一百多万游击队来。有人说是中共只顾发展不抗日,就等着战后摘桃子。这样说,似乎鬼子都是脑残,放任共产党游击队在占领区发展出那么大地盘,那么多军队。似乎鬼子跑来侵略中国,就是来尽国际主义义务的,是为了让共产党发展出百万大军来,然后鬼子一撤退,这样共产党就可以和老蒋争天下了。其实鬼子不是脑残,鬼子不断地对共产党根据地发动扫荡,要消灭共产党和游击队。“强化治安”“清乡并屯”“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直到“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但是共产党还是发展起来了,而且是在和鬼子的战斗中,越打越大,越打越强。在《120师征战录》等史料里,就会发现这个过程。抗日之初,八路打的仗多数是“区小队伏击4个敌军,打死1个鬼子,逃跑3个伪军,缴获一颗手雷,五发子弹”这样的规模。但到了43年,战斗规模就开始大了起来。到44年,八路就开始有“夏季攻势”“秋季攻势”这样的对鬼子驻守地区主动进攻的战斗。在45年鬼子投降前,八路军已经在华北收复了很多县城。
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队的发展,让日本奴役掠夺占领区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它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但无法顺利地利用占领区的各种资源,反而要不断付出巨大的消耗。粮食、橡胶、石油、钢铁,日本的这些战略资源都无法得到保障。资源的困乏,迫使日本在1941年悍然进攻美国和东南亚,发动太平洋战争。它确实在东南亚暂时获得了资源,但却把美国拖入了战争,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境地,最终还是难逃战败的下场。因此,正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导致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
如果没有毛泽东,没有共产党游击队,日伪合流就会很快地把日本占领区稳定下来。一旦日军能够充分利用占领区的人力物力,它就不会贸然进攻美国和东南亚,而是会进一步侵略中国。那么蒋介石根本无力再撑下去。实际上,蒋介石对这种局势也是心知肚明的。蒋介石虽然没有投降,但是也迟迟没有对日宣战。蒋一直维持着这种左右逢源局面:真要是不行了,还是有降的余地,但如果有转机,当然要继续抵抗下去。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上了美英,显然日本是不可能胜出了,到了这个时候,老蒋才正式对日宣战。
现在有人说毛泽东提持久战,蒋介石也是持久战,两个人差不多。其实此持久战非彼持久战。蒋介石的持久战是用空间换时间,是后退。毛泽东的持久战是用时间换空间,是进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要是比较蒋介石、毛泽东两个人的抗日功劳,毛比蒋大。在战略层面上的比较,蒋介石被日本克制,日本被毛泽东克制。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是抹杀不掉的。毛泽东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功绩是抹杀不掉的。
---------------------------
附:日本侵华造成的经济困境导致日本不得不挺而走险发动太平洋战争
日本在以往的对华侵略中,一直都能够很快开始利用占领区。台湾、琉球、朝鲜、东北、华北、上海,都是如此。可是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后,占领区却始终无法安定下来,军队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这对于经济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日本的经济很快就无法支撑这种长期的战争消耗而陷入困境。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财政危机:自侵华战争爆发后,仅在1937年9月日本即编制了25亿日元的临时军费预算(相当于当时日本GNP的9%),从侵华战争爆发后至1941年止,特别军费用支达268亿日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侵华战事,军械预算大部份用于生产弹药,弹药费1937年度占军械费56%,1938年度实际上占军械费的76%(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78页》)
而为了筹措军费,日本采取了增加税收,滥发公债及纸币的作法,如在1936年将法人所得税增加80%,个人所得税增加30%,遗产税增加10%,废止了股票所得可抵扣40%税额之规定,并建立了财产税、烟、酒税等新税。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实行临时增税及创立“华北事变特别税”,1938年又创立“中国事变特别税”,但所得远不足以应付巨大的开支,又滥发公债及纸币。其公债年发行额1936年不足10亿日元,1937年扩充至15亿日元,到1941年更高达87亿日元,其公债总额1936年末为104亿日元,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373亿日元。1938年,日本银行券的担保储备额由10亿日元上升至17亿日元,1939年4月,升至22亿日元,而到了1941年则上升至47亿日元,其货币流通量则由1936年的26亿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亿日元,结果导致物价上涨一倍以上。
战前日本老百姓虽然不富裕,但衣食无忧,而1937年开战后,一方面物价上涨,工资下降,另一方面军部法西斯政府强行摊派销售公债,掠夺了老百姓的财富,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缩水。
2、资源危机:资源危机比财政危机更为可怕。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大部分资源依赖于从美国和英属殖民地进口。侵华战争前的日本对英美依赖度为:铁矿石52.3%,铁矾土100%,橡胶100%,石油80%,盐63%,棉花及羊毛99.9%,废钢铁67%,铜、铝、铅锌等均为50%及50%以上。战争开始以后,不但这些资源的消耗都大幅上升,粮食也开始需要大量进口。
日本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粮食供应不足,1939年的日本本土之大米需求量为8000万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000万石。而在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本土每年需从台湾、朝鲜输入1300-1400万石大米。由于战争把大批劳动力送上战场和军工生产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粮产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湾、朝鲜输入大米由于战争及当地的军需等因素,输入额逐年下降,1938年为225万吨,1939年为145万吨,1940年则为48万吨,日本为此想尽了办法,下令农民要将生产的大米及麦子等粮产品,除自己食用及种子外,都要以官价卖给政府,实行粮食配给,禁止一般的饭店、餐馆出售米饭,大力宣传食用代用食品,规定早饭不能超过1日元,中饭2.5日元,晚饭5日元(服部卓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即便如此,仍有900万石的缺口。1939年日本不得不拿出2亿日元的外汇向法属印度支那,泰国进口了800万石大米。而在中国大陆,虽然日本占领了华北平原、江南地区等产粮区,却始终无法从这些地区向日本调拨足够的粮食。
紧随粮食危机而来的是电力与煤炭危机,由于煤炭不足,发电量只能满足80%的需求,为此,日本大搞经济管制。1938年10月,首先实行棉花及棉纱价格管制,1939年10月18日,又发布价格管制令,将价格限制在1939年9月18日水平,1940年7月7日,又下令禁止奢侈品生产及销售,将电风扇、收音机等均列为奢侈品。而对日本来说,对其侵华战争影响最大的是资源危机。到1941年,日本所控制的资源只能满足煤炭需求量的88.3%,石油的18.4%,铁矿石的42.4%,铜的43%,铝的15%,铅锌的18.4%。其中煤和铁主要依靠伪满输入,铜主要依靠朝鲜,而其余资源的自给率就实在太低。中国内陆特别是山西煤炭储量丰富,但日本不但无法全面占领山西,即使是已经占领的地区也无法正常生产。
要得到缺少的资源,一种办法是通过贸易进口,而对进口资源具有制约的是其黄金外汇的储备量,它决定了日本的物资进口能力并进而决定其战争持续能力。在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而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国硬通货储备为1400万日元,又借得外债8亿日元,合1937年日元价为28亿日元。在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已所剩无几,以至日本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到1941年,日本的战略储备石油仅剩600万吨,甚至不足日本一年之用,日本的战争机器即将停止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