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满天星的行摄游记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恼不已,不会因为记载的太少而悔恨终生。
个人资料
正文

纽约 - 里斯本跨洋游轮行:彼岸里斯本(二)

(2023-07-05 06:47:13) 下一个

在里斯本市区最后一天清晨又一次来到太阳门,希望早早来能看见日出,天际泛起暖色,阳光从厚云下面露出,撒向大海。

由于清晨广场没什么游人,得以在广场四周好好逛了一把,画着优美弧线的电车轨道、长曝光形成的车轨和沧桑古老的教堂在静谧中才显现出真实的美。

回去是走碎石台阶下山,半道上拐弯处有一颗果实累累桔树,成堆金黄色的橘子在树下腐烂,也没见鸟和小动物来吃,心想不知橘子味道如何啊?不好吃吗?正走着,一颗橘子从台阶上滚下来,掉在我们脚下,拾起来,橘香扑鼻。回去洗干净了尝,一尝就明白了为什么鸟兽都不吃的道理:又苦又涩,毒药似的,赶紧吐掉漱口,漱了半天才消除了口中的苦味,为这个傻到家的举动鄙视了自己半天。 

中午乘火车到达辛特拉,找到住处办入住,我们住在辛特拉市政厅拐角下坡的街上,这里离火车站很近,是一个有管理员坐阵的公寓大院。前厅的黑板上写明去各处景点的公交车次和步行所需的时间,上面列出7个景点:辛特拉王宫、雷加莱拉庄园、蒙塞拉地宫和庄园、佩拉宫、摩尔人城堡、罗卡角和卡斯凯什海湾,我们最终光顾了前6个。刚到一个地方总是一头雾水,有了这个暖心的列表就好多了,一目了然,马上就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步行去,哪些地方必须乘车,乘哪路车。

下了一阵雨,辛特拉山峦漂浮着雾气,从住处前院望出去,能够看见辛特拉王宫一对高耸的“大烟囱”(Palácio Nacional de Sintra/Palacio Nacional de Sintra)。

下午去雷加莱拉庄园(Quinta da Regaleira),从我们住处可以步行去,要走一段上坡路。到了庄园,天色很暗,又像要下雨的样子。一进门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像是要闹鬼的,树木萧瑟,在昏暗的氛围中,显得妖气十足。房屋古旧、楼台亭阁墙和柱上长满了青苔,风化严重,令人想起吴哥那种地方。园主蒙泰罗是个富二代,父母在巴西发了财,留给他大笔遗产,他从一个老贵族雷加莱拉手里买下这块6公顷的山坡宅邸,找个意大利怪才建筑师帮他设计建造了这个园子。

园子老大,占据整整一面山坡,所以是立体的,小径盘旋上上下下,处处通幽。我们顾不上仔细研究游玩路线,急急忙忙找到路去最有趣的景点“倒挂塔”,或者官方说法“通天井(Initiatic Well)字面意思是“初始井”,看完后我想称它为“九层妖塔”。如果按照园子内路牌指引,这妖塔的入口在园子的高处。其实从塔底部也有通道进入塔身,理论上可以从下往上爬,但是为了便于疏通人流,官方统一指引游人从顶层往下爬塔。我们揣着气爬上高坡,从一个不起眼的一堆乱石中的入口进去,哇!眼前景象令人不禁大叫,太奇妙了,一口深井出现在眼前。

井壁修出螺旋形的阶梯,一层一层地下去,每下一层有个小平台,直到地底下,一共九层,酷似一座倒挂的塔。通天井隐于回旋高塔的设计实在是巧妙,游览小册子是这么描述的:“这个周围环绕着螺旋楼梯的27米天井,充满了塔罗牌神秘学与炼金术的意味,传达着天堂与人间某种关联的强烈暗示”。井底拦起来了,不让人们站在那里拍照。不然让我家领导下去站在中间,我在顶上往下拍张“井底之蛙”有多好啊。

从井底望上看,一口碗大的天

几条迷宫似的地道通向外面,地道里很暗,无法看清地图,见到岔道随人流走。突然眼前一亮,到了一个水帘洞口,走不通了。外面伊甸园一般,有池塘、假山和小桥,点缀着奇花异草,有人站在假山和小桥上照相。心想从地道岔路绕出去到伊甸园吧,谁知这岔路把我们引到了一座类似舞台背景的弧形牌楼,由两侧的双子塔和中间的亭阁构成。这样的亭阁很多,在山坡的不同层面重复出现。

这里并不是伊甸园。看地图才知,地道出口有3个,除了这两个,另一个通向“未完成井”,即另一座倒挂塔。它只有雏型,几米深。要是完成了,走地道来到这里是不是又要下钻九层倒挂塔呢?隐喻什么呢?地狱?通向假山瀑布小桥湖水特别景致的洞口有好几个,各处看角度各有不同。有一处还有一块一块的石阶,走过去往上走可以过桥,过了桥又有个小城楼也能通往别处。

游览小册子对“花园”部分的描述:“整个花园作为宇宙的象征,通过一系列魔术般、神秘的景观展现出来……在整体的设计里大量提及了:神话世界、意为天堂的奥林匹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意大利诗人但丁、英国诗人米尔顿和葡萄牙诗人卡蒙斯,还提及了继续基督命令的圣殿骑士使命,以及神秘主义者和魔术师,还有迷一般的炼金术士麦格纳……这首石头交响曲的诗意和预言通过这所富有卢西塔尼亚即古伊比利亚半岛哲学意味的宅邸体现出来”。伊甸园大概隐喻天堂,而牌楼便隐喻人间市井啰。游览完后若有所感:也许大多数人的命运就是如此,不至于倒霉到步步沉沦,但锦绣前景可望不可及,只能庸碌无为度过一生。

眼看天色已晚,我们没顾上逛逛分布着湖泊、流水、洞穴和通天井到花园,就赶到其主要建筑雷加莱拉礼拜堂和雷加莱拉宫去。雷加莱拉宫共有六层,地上四层,地下二层,窗子正对着辛特拉山,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辛特拉的四季变化。雷加莱拉宫的建筑风格是曼努埃尔(Manueline)式,是葡萄牙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因极力发展海权在建筑艺术上创生出的一种独特风格,取名自当时执政的曼努埃尔一世。葡萄牙人通过航海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什么世面没见过?印度的、中东的、非洲的,拿来捏在欧洲风格里面就用。珊瑚、海怪、贝壳装饰和麻花一样的柱子就是曼努埃尔式风格的例证。总结成一句俗话,就是“见多识广”的大杂烩风格。

等了一会,辛特拉山顶的摩尔人城堡(Castelo dos Mouros)亮灯了,城堡的城墙随着山势蜿蜒曲折。我们所处的位置太低,看不见城堡对面的佩纳宫。

夜晚回程路上踩点了辛特拉王宫,第二天一大早慢慢地溜达过去。王宫建于约翰一世的14~18世纪,经多次改造与修缮,建筑融合了摩尔、哥特、及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在葡萄牙共和制前,一直是葡萄牙王室的避暑行宫。这两个白色的“大烟囱”使其外表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有“牛角宫”的别名。

到达王宫的景观大平台,从这里可以俯瞰辛特拉镇和市政厅。辛特拉王宫是可以进去参观的,现在太早还未开门。这是大门庭外面的景色。

老是看见有汽车从王宫一个侧门出来,心想这宫殿大门里未必有个停车场?走进门去才知门后是一条上坡的路,通向一个大院,原来是小镇的警察局,院子里的车多是警车。我们在坡上的观景台东看西看时,头上有架无人机在屋顶盘旋,一个男人在楼梯口操作,不是在拍照,倒是在工作:用无人机观察屋顶瓦片的情况。这里地势高,我们在楼梯上居高临下俯瞰小镇中心。

上午的计划是去参观蒙塞拉地宫(Monserrate Palace),去火车站外面的汽车总站乘公交,辛特拉提供观景公交大巴和日票。有三路线:435路大巴去两个庄园,首站是雷加莱拉庄园,终点站就是蒙塞拉地宫;434路大巴去摩尔人城堡和佩纳宫;4031路大巴去罗卡角和卡斯凯什海湾。街上停着许多突突三轮车,价钱也不贵,但是是敞篷车,用透明塑料布遮挡了一下。上山的公路很窄,似乎都是单行道,在车上不禁担心回程如何错得了车呢?

蒙塞拉地宫和庄园大门就在车站旁边,园子挺大,里面是个很正规的植物园,绿绿的植被很茂密。一条小径先下坡再上坡,另一条先上坡再下坡,最终都通向蒙塞拉地宫。我们选择了先下坡再上坡的那条路,下到一个池塘,从林子里流出一股瀑布。

池塘水中有园石头,当桥用,在树木参天的林子里穿行,经过几个花圃,就到了宫殿门口。

宫殿的建筑风格有很强烈的摩尔风格

宫殿里面一进门是个长廊,两端有拱形的圆厅,穹顶装饰很绚烂。

这是一个英国富商的宅邸,阳台正对着大片草坪斜坡,屋外花团锦簇,屋内有老照片,有富商身世和园子旧时状况的说明。园子在主人过世后,曾经荒芜了一段时间,后被国家收购修缮作为辛特拉景区的一处景点。这个园子的特点是植物园打理得好,奇花异草多,可能是英国人的特长吧。但是这个宫殿和庄园过于中规中矩,不如雷加莱拉庄园有戏剧性。

参观完后,我们走到大门外的大巴站,这时一个女孩问我们是不是在这里等车啊?我们说是啊,我们下车时跟司机确认过。等车时间跟她聊开了,她是单操客,从美国威斯康星州来,今天刚到,只玩了一个园子。今天下午准备去摩尔城堡和佩纳宫(Palácio Nacional da Pena)。佩纳宫是辛特拉山地标,游客趋之若鹜的必游之地。她还说她查了今天下午佩纳宫的票,还有不少空位,上午已经没票了。我说我们也是下午才去摩尔人城堡和佩纳宫,图个人少,英雄所见略同,今天下午我们在佩纳宫见。回程的车来了,路线与来时完全不同,盘山路是一个单行的大回环,大巴从山麓的一侧上山,从另一侧下山,下山绕了不少路才回到城里。

吃过午饭到大巴站乘434路车再次上山,头一站是摩尔人城堡,像个小长城似的。

在入口处有工作人员指引,免得游客绕路。他画了一条回环路,按照他指引的路走就好,不用走回程。城堡建在崎岖陡峭的山崖上面,有窄窄的城墙,隔一段路就是碉楼和垛墙,有阶梯上去。上面角度很好,能俯瞰辛特拉城镇和一众散布在山腰树林里的宫殿和豪宅。这是蒙塞拉地宫的俯瞰图。

记得在里斯本入住公寓酒店时在前台看见一本旅游书,封面是佩纳宫,拍摄角度跟宫殿上层平行,一定是在高位置。问前台姑娘摄点在哪里,她说可能是摩尔人城堡上面吧。我们爬城堡城墙时处处留意找这个摄点,走了一大圈下来,发现只有一个地点能看到佩纳宫,就是山巅的碉楼上,用长焦能拍到佩纳宫后面,根本不是封面上的那个角度,其实摩尔人城堡还不及佩纳宫的高度。

到佩纳宫园区门口用自助值机买票进去,进了大门还要爬坡,在林子里爬坡十多分钟才到宫殿大门。色彩斑斓的佩纳宫掩映在树丛中。

佩纳宫建于1842-1854年,是国王斐迪南二世的行宫。这座建筑群把葡萄牙特有的曼努埃尔大杂烩建筑风格发挥到极致:城墙和塔楼是哥特式的,外墙装饰又是伊比利亚特色的瓷砖,主楼上有罗马大穹顶,瞭望塔上面则是拜占庭式的洋葱头,马蹄形窗拱又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摩尔风味,大胆张扬的造型与几乎撞色的浓墨重彩相结合,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里是按照票上的时间一批一批放人进宫的。虽然我们票上的时间已到,还是排队在路旁等待,倒是没等多久就进去了。里面地方不是太大,人头攒动,我们在宫殿前院转到后院,各个平台都上去看了看,各个楼层都去转了转。很多人挤在后院的拱柱边等日落,我们一看日落还有点时间,就进到宫殿室内转了一圈,说实话,作为国王的宫殿,内部奢华程度并不高,比辛特拉山其他富豪的宅邸气派大一点,外观的独特才是它的亮点。

出来在拱柱边观赏日落,人还是太多太多

日落灯亮,西方的晚霞久久挂在天边,这是后院的夜景

从院子里无论何处看宫殿正面外观的角度都比较仰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摄点能够把宫殿全貌平视地拍下来。

后来才知,旅游杂志封面那张照片的摄点在林子里的小山头上,地点叫“十字架高坡”(High Cross),从宫殿这边去要爬坡至少20分钟。今天即使知道地点了,也没有时间兼顾两头了。很快景区就开始清场,到了关门的时间。

葡萄牙罗卡角(Cabo da Roca)是欧洲大陆最西端,距离辛特拉城不到半小时的山路车程。离开辛特拉的那一天,我们乘坐清晨第一班巴士赶去看日出。日出前灯塔后面天空的维纳斯红很漂亮,把灯塔也映红了。

西面天边出现绚烂的彩云。走到悬崖边,一边是大海一边是灯塔,木栅栏外面的地里长满了冰花,不过不是季节没有花朵,栅栏里面有些裸露的岩石堆,色彩偏暖造型特别。

灯塔附近的访客中心里面卖证书证明你到过欧亚大陆最西端,但此时还未开门。我们在临海的观景台上默默地望着海洋中浪潮翻滚,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这一趟纽约-里斯本跨越大西洋之行即将结束。500多年前改变世界格局的地理大发现的帷幕,正是从罗卡角开启的。心中有一个疑惑:纽约和里斯本的纬度差不多,都在北纬40度上下,为何葡萄牙航海先驱们在大西洋探险中直线向西发现亚速尔群岛就收手,为什么没有一直向西航行到达纽约呢?Bing Chat了一番后,我得出结论:葡萄牙人探险航线主要是向南方,最终目的是找到去东方的海路。他们在征服北非摩尔人的过程中获得大量非洲外海的测绘图,便朝着南方海域一路探索。而首个提出向西方纵深航行的人是哥伦布,他首航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口(北纬37度)出发,航线偏西南,中途在大加纳利群岛停顿补给,彼岸是巴哈马群岛。因为他听从了葡萄牙航海家的劝告,考虑到洋流、信风和当时的帆船局限,西南航线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在标识欧洲大陆西极点的十字架石碑上,镌刻的是葡萄牙诗人卡蒙斯(Luís de Camões)著名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这句诗的中文翻译达到了“信、达、雅”的最高境界。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欧洲人一直以为这就是大陆的尽头,往西只有一望无际的未知海洋。葡萄牙人跟地中海无缘,也就对那些地中海骄子希腊和意大利的城邦国家不屑,正如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所说:“有界限的海,或许属于希腊或罗马;没有界限的海,则属于葡萄牙”。 早在15世纪初,葡萄牙人就认定出路是发展航海,最终成为大航海即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大漠满天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tp003' 的评论 : 是的,参见“纽约-里斯本跨洋游轮行:开篇”
Wtp003 回复 悄悄话 从纽约出发的邮轮?
arge 回复 悄悄话 真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