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去缅甸,我家领导第一反应就是:那里安全吗?我亲朋好友中有的说:穷山恶水的去干嘛?有的说:只知道个“吴奈温”和“昂山素季”;还有的说:诈骗园区太惊悚;反正都是不良之词。我们决定跟一个8天的旅拍团,省去自由行的所有麻烦,所要做出的妥协就是接受跟团的限制,比如没有时间乘热气球。旅拍团带队的是人文摄影高手小白老师,他的作品获过奖做过封面。团友有十多位,我们在昆明集结,乘飞机飞往缅甸中部的大城市曼德勒。
来机场接机的是地陪多温巴巴,她是缅甸人,但是普通话说得十分流利,用词道地,听不出丝毫外国口音,让我们叫她珠珠。我问她是不是华裔,她说不是,普通话是成人以后学的。她很早就会英语,曾经在缅甸一家玉石工艺品工厂工作,被派驻北京一年,中文就是那时候学的。后来她从事旅游行业,去过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见多识广。她身材不像袅娜妙曼的缅甸姑娘,黄桶腰胖身材大脸蛋,性格就更不像柔美羞涩的缅甸淑女,随时都见她在吃零食,她大嗓门,爱说爱笑非常豪爽,本来就有语言天赋,又喜欢与人交往,麻利干练办事能力超强。我们办当地的SIM卡,换汇等都是由她一手张罗,她斜挎一个布袋,里面好几层,一层装缅币Kyat,读音“基亚”,另一层装人民币。跟珠珠打声招呼钱就变成缅币或者人民币,她心算能力特快,换汇方便得难以置信。司机是个沉默寡言的小个子,腼腆又害羞的他服务周到。他还有个小徒弟随团当待应生,两个人晚上就住在大巴下层搁置行李的车厢里,为的是省下住宿补贴。行程规划和住宿由旅拍团事先订好,到访曼德勒(Mandalay)、蒲甘(Bagan)和茵莱湖(Inle Lake)三大景区,珠珠和小白老师决定我们每天具体的项目,她问过我们的意愿,我们说尽量多安排些人文和民俗的内容。
一. 曼德勒
当珠珠说去看马哈咖纳扬僧院(Maha GanaYong Monastery)的僧人吃饭,我不明白看人家僧人吃饭干嘛?小白老师说:“可壮观了,上千的僧人,列队出动化缘,集体进餐,别处可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千人僧饭要上午十点才开始,我们这之前去逛汉白玉雕刻一条街,看匠人雕刻佛像。这条街上家家户户都经营大理石雕刻作坊,院子里,屋子里和街道旁堆满了大理石原料、坯子、半成品和成品。不少匠人在忙忙碌碌地给半成品雕琢,打磨,上漆。这些佛像用来出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国家。佛像的半成品看上去很精致,白玉菩萨垂眼顺目,嘴角含笑,面容慈祥温和,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一旦变成了上漆的成品后,佛像就变成花花绿绿的,还描眉画眼的俗不可耐。
这位年轻姑娘正在低头干活,我在她面前蹲下,想拍她的面容,又觉得妨碍人家,干脆先问她一声。她抬起头来,对我嫣然一笑,表示首肯,表情放松又自然,就像小白老师所言,缅甸真是人文摄影的天堂。
匠人中年轻人居多,在粉尘中忙碌,什么保护装置也没有穿戴,真担心他们长时间吸入大量粉尘会得病。
马哈咖纳扬僧院是一所宏大的僧侣院,据说有2000多僧人在此修行,里面有学校。每天早上十点一刻,僧人列队外出化缘,在大街上徐徐行走,最后进入寺院饭厅就餐,场面宏大,布施者和好奇的游客早早就候在寺院外大街两旁。我们在饭厅门外找了个地方,既能看到院子里面小和尚们准备餐食,又能看到大街上的动静。珠珠事先给了我们很多笔,让我们体验布施的感受。当时间一到,僧人在主事带领下,在众人围观中列队缓缓而行。我们在拍摄这个场面的同时,没有忘记在他们的饭钵盖上放上笔、糖果和小额钞票。大多数和尚都很年轻,十来岁不到二十岁的样子。他们在接受布施时,都要低头,不卑不亢,谦恭有礼,主事和尚不断校正他们接收布施时的举止。缅甸是个全民信佛的国度,男孩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学习佛法和禅修,时间可以是一周,一月,一年或者几年,还俗后方可娶妻生子。
和尚的队列中有些年纪非常小的幼童,身着白色袈裟,我问珠珠为什么他们的袈裟是白颜色而大孩子的是红色?她说这些是小沙弥,即实习期的和尚。他们当中有许多孤儿,也有人家早早把幼童送来体验,孩子们一来僧院有众多孩子扎堆就很高兴,比家里好玩,都不愿回去,于是很多便留下来当僧人了。
缅甸僧侣奉行佛陀信条“过午不食”,一天只吃早、中餐。第一餐是早上4点,第二餐则必须拿着钵沿街化缘,然后在规定时间前回到寺庙吃完。缅甸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并不规定忌口,可食荤腥,也不戒酒。但是僧侣不吃为自己杀生的荤腥,也不吃亲眼看见杀生的荤腥。僧人化缘绝不意味着低声下气地讨要,态度不卑不亢,托钵化缘不挑食,接受任何布施的食物和物品,他们接受布施时双目低垂,也不说谢谢,布施者对僧人也充满了尊敬。他们确实也值尊敬,僧人修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我亲耳听到僧人用英语跟游客交谈,最令人钦佩的是僧人们支持和声援游行抗议的学生,他们认为为民请命责无旁贷,对军人政府开枪镇压毫不畏惧,因而死伤多人。
缅甸僧人的数量十分庞大,人数超过50万,社会地位也高。人们在公车上要为僧人让座,在路上也要为僧侣让路。僧侣们视民众为衣食父母,民众对沿街化缘的僧侣不但不觉麻烦,反而被视为理所应当。甚至有人每天一早专程做了饭食为僧侣捐膳。
僧人们进入餐厅就坐开始吃饭,我脱了鞋进去,站在在走廊上从窗口看进去,后来看了门口的英语警告才知走廊饭堂是不允许外人去的。珠珠说有的游人太狂热,进到到饭厅里面乱逛,毫不顾忌,甚至影响到了和尚吃饭,官方一度考虑不对大众开放这个地点了。
珠珠和小白老师带领大家到集市拍人文。这里不是旅游景点,而是当地人的市场。街上是林林总总的摊子,卖蔬菜水果、鱼肉、谷物豆子以及日用品,把几条街占得满满当当。蔬菜水果非常水灵新鲜,使我想起幼年时赶场的情景。缅甸的蔬果都是有机天然的,因为这方水土滋润万物,物产丰富,似乎用不到科技狠活。谁说缅甸是穷山恶水?看我回去跟他们急。大棚子里面有就餐摊子,几束光透进来,锅子里冒着热气腾腾的蒸汽,吃客围着简陋的桌子就餐,很有烟火气。缅甸草根阶层的人民都善良无邪,对我们在里面胡走乱撞一点都不介意。我们在车上跟珠珠学了两句缅语,问候时说“明格拉吧”,为了好记珠珠说:你们就记成是“鸣个喇叭”,谢谢就是“结束吧”。只要双手合十对人一笑“鸣个喇叭”,就算打招呼了。粗心的我,有几次对着人家说“吹个喇叭”,人家诧异地看着我。回来就询问珠珠,“我说了吹个喇叭,人家怎么不理我呀”?珠珠一愣,转而笑岔了气。
缅甸众生相:
在院子里准备花串的姑娘和头顶功夫了得的小贩。
沿街叫卖小玩意儿的汉子和头顶零食筐子的小姐姐。
乖巧伶俐的卖花女,她脸上涂着草根阶层的美容霜“特纳卡”(Thanaka),一种树木和水磨出的液汁,有清凉、解暑、抵御蚊虫的叮咬和防晒的作用。女孩脸上的“特纳卡”是别致的花纹,恰到好处地显示她卖花女的身份。我们要拍她时,女孩毫不忸怩作态,发自内心的笑容,绽放得要比花朵还美丽。
可爱的孩子,大方地望着拍照的我们,眸子清澈明亮。
这两位集市的摊主有着明显的印巴人相貌。缅甸有不少印度裔,孟加拉裔,他们的举止性情与典型的缅甸人有点不一样,比较粗旷,脸上涂的“特纳卡”也是像刷墙一样刷上去就成。
大白天团里安排了参观曼德勒的两处寺庙:固都陶经文碑寺庙(Kuthodaw Pagoda)和金殿柚木寺(Skwenandaw Kyaung)。固都陶经文碑寺庙的院落里,一部三藏经刻在729块方形花岗石碑上,每一块石碑都置于一座白塔中央,白塔一行行一列列,纵横交错,它的规模和独特风格,世上绝无仅有。
固都陶是世上最宏大的功德佛塔,于1857年修建完成。白塔丛林吸引了众多游人,包括僧侣们。
塔林腹地是一座金色寺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人们在此拍婚纱照。
金殿柚木寺是曼德勒旧时皇宫里仅存留的一部分,原是明东王和王后的寝宫,继位的儿子锡袍王觉得父亲死在里面不吉利,就把整个寝宫移出了皇宫,搬到了城外,改建成个庙宇。二战期间老皇宫被战火烧毁,而柚木寺却因祸得福得以保存下来。柚木是缅甸国宝,耐腐蚀,坚硬结实不变形,还防水,历代缅甸王朝都用来建造宫殿寺庙。缅甸盛产柚木,出口占比75%。但是由于柚木越来越稀少,价格愈加昂贵(现在的价格是每立方米上千美元),如此看来,这座寺庙已经成了无价之宝。
金殿柚木寺中行走的缅甸美女,身穿”特敏”,细腰翘臀,她们款款而行时,特显身材窈窕。这几位是比较现代的城市美女。
喔,缅甸也有女僧人,我们误打误撞进过一家僧院,看见女僧人即“比丘尼”忙活,后来远远地从大街上拍到群僧和群尼列队行走。缅甸的男子,虽然按规定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然而出家还俗是来去自由的。男子甚至可以二次、三次出家,然后还俗。而女孩们就没有那么自由了,一旦成为比丘尼后,是不能还俗的。缅甸并没有规定女子一生中必须去寺庙学习一次,成为比丘尼,要么是为生活困苦所迫,要么是自愿成尼。
在缅甸,珠珠尽量为我们挑选靠谱的餐馆吃饭,尤其是晚餐,她一般都选中餐馆,或者是比较西化和中国化的缅餐,避开黑暗料理。有一天晚上去了一家很气派的缅餐馆,诺大的花园,室内餐厅是开放式,全通透的。餐厅尽头有戏台,台旁有乐队伴奏,戏台子上演着缅甸国粹木偶戏,那种大型的拉线木偶,由几个壮汉操作。木偶戏的剧情大多都是反应缅甸王朝的宫斗,帝王将相兵戎相见,打打杀杀,热闹非凡。小小木偶在艺人操纵下,就像真人一样,动作逼真,惟妙惟肖。
在曼德勒的几天,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在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在这个城市最美的地方渡过。每每朝阳初上或者夕阳偏西的时候,我们都驱车前往曼德勒南部郊外阿玛拉普拉(Amarapura)的陶塔曼湖,这是曼德勒最受游人青睐的景区。岸上人流熙熙攘攘,宁静的湖中渔人还在夕光中撒网捕鱼。
这天刚好是冬至又恰好是农历十五,一到湖边便看见圆圆的月亮升起来,又圆又大,东方还残留着粉红的辉光,湖水显出淡淡的蓝绿色,景色美如画卷。
湖畔彩色的摇橹船排列成行。
今晚还有一个拍摄项目:曼德勒皇宫护城河角楼夜景。曼德勒城市的中央就是皇宫,正正方方的,木质结构,宫内共有104座庙宇,建筑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被边长3.2公里的红砖宫墙围着,墙外还有宽宽的护城河,一角是曼德勒山。二战中一把火烧毁了旧皇宫,现在的是1989年按原样重建的。据说学样北京故宫,然而这里护城河和城墙长度居然比北京故宫大多了。我们的大巴绕着皇宫开了一圈,让大家看看在哪儿拍好,小白老师说就去能看得见月亮的角楼拍吧,我们下车架好脚架,团友老丁是北京人,拍故宫角楼很有心得,构图时他对我面授机宜:“取斜不取正”。曼德勒皇宫角楼的灯光是微光,很适合长曝。
如果说金殿柚木寺是柚木制成的精品,那跨越陶塔曼湖的乌本桥就是柚木制成的巨大杰作!来陶塔曼湖游览看夕阳的游客中,十有八九都是冲着这座桥来的。乌本桥的历史有150多年了,当时由于陶塔曼湖巨大的涨潮落潮水位差,给周围的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受命的大臣乌本,拆掉了一所宫殿,得到1068根柚木,用来造了这座“乌本桥”(U-Bein Bridge)。这些粗粗的实心柚木成为桥桩,支撑桥面。桥面宽3米,没有护栏,扶手就是每隔一米多一个多柚木桩子。桥不是直的,而是之字形,以便防患洪水的冲击。桥面有6个凉亭,供路人遮阳躲雨和歇息。这桥全长1.2公里,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跨度木桥了吧。
落日时分两岸民众加上数目众多的游客在桥上来来往往,旱季的湖滨露出大片干涸的湖床,现在成了临时停车场。我们先在桥上走来一会儿,人太挤,就到桥下去找个地方拍夕阳,从湖岸逆光看乌本桥,桥桩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成了剪影,拍下来的照片像一幅幅剪纸画。
其实从河床看乌本桥并不理想,只能看到桥的开始段。而开始段挤满了游客,剪影不是那么有趣。我们第二天去看夕阳时,雇了船在湖中游,船驶向湖中央,斜着排列在湖中,保证每条船上的人都能看到桥和日落。陶塔曼湖的船夫摸索出一套有序的方式来应付大量游客。
夕阳落下后,游船就可以自由行动了。小白老师指挥船夫摇橹离开,在水面游荡,变换角度,以便避开游人,寻找更多当地过桥人的场景。天做画布,夕阳光打灯,桥上影影绰绰。穿筒裙的男人,打伞的少女,红袍僧人,以及好动的孩童,,,好似一幅流动着的市井生活图。
第二天一早,在黎明时分来到乌本桥下看日出,晨曦中群鸟掠过空中,渔夫准备撒网。
朝阳从一个慢慢出现的红圈,开始散发射出刺目的光芒。我们看渔夫在乌本桥下撒网,欣赏颜色不断变化的瑰丽天空。朝晖绚烂地镀在水上,渔网被金灿灿的点燃了。
夕阳中的乌本桥美如画,沐浴朝阳的乌本桥就是一首诗。
清早桥上鲜有游客,行人大多都是村民,僧侣、老妇、推着自行车的行人,还有当地拍婚纱的,做生意的,他们步过长桥,连同错落的柚木桥桩,组成一幅幅风俗画卷。
扭头一看,哇,大圆月亮在远处的庙宇上方落下,背景是粉色的天空,这个场景真叫天公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