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满天星的行摄游记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恼不已,不会因为记载的太少而悔恨终生。
个人资料
正文

游轮行,快闪阿尔巴尼亚萨兰达

(2021-10-05 12:31:40) 下一个

写在前面:这是疫情前几年地中海游轮行中的一篇散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乘坐了两段游轮,加上几天陆地自由行,游览了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沿岸国家,以希腊、意大利的城市为主,也包括了克罗地亚、黑山、阿尔巴尼亚、法国、摩纳哥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萨兰达(Sarande)位于阿尔巴尼亚的西南部,濒临爱奥尼亚海,海对面10英里远就是希腊的度假城市科夫(Corfu),对于科夫度假客来说,萨兰达便是理想的过海一日游之地。由于阿尔巴尼亚长期闭门单干,与欧洲脱节,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萨兰达现在作为旅游度假地区被逐渐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沾了科夫的光。明媚的阳光,湛蓝的海水,完善的度假设施,也吸引了大量阿尔巴尼亚城里人。

阿尔巴尼亚历史上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威尼斯王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甚至塞尔维亚人占领统治过,比倍受欺负的希腊更窝囊,但这个民族是战斗民族,历来以骁勇顽强著称,从未被彻底同化过,一直保持独立的民族性和语言。20世纪初取得独立,也有过短暂的民主,二战期间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萨兰达地区曾以墨索里尼的女儿名字命名,墨索里尼倒台后改名称为萨兰达。二战结束后阿尔巴尼亚投靠苏联东欧阵营,领导人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恩维尔.霍查,60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后,阿与苏联东欧掰了,在欧洲一个盟友都没有,奇怪地与八杆子远的中国抱成一团,被中国赞为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

记得青少年时代特喜欢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海岸风雷》,《脚印》,《地下游击队》,《勇敢的人们》,等等,印象之深,现在还能回忆起片段和台词,我当时觉得比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电影好看,但不如南斯拉夫电影。不知是自己孤陋寡闻见识浅薄,还是阿尔巴尼亚电影真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那时我读中学,学校排演节目,我们年纪出的节目是歌舞“北京-地拉那“,歌中唱道:“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国家!中阿人民并肩前进,团结在马列主义旗帜下”…演员分成两拨,一拨扮成阿尔巴尼亚人,一拨扮成中国人,中国人好办,时新行头是工农兵。扮演阿尔巴尼亚人有点难,于是就挑出那些鼻梁高的眼窝深的漂亮姑娘,穿上裙子,头上扎纱巾,我们又唱又跳促进中阿友谊,还挺受欢迎。

60年代中期中国搞文革,阿尔巴尼亚学样,也把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学农,干部送到边远地区去改造,不许民众信奉宗教,捣毁教堂清真寺。因为同时与东西方阵营为敌,阿尔巴尼亚开始全民皆兵(无独有偶,天涯这边正在“深挖洞,广积粮”),在全国各地修了数十万个钢筋水泥的地堡,外形像蘑菇,这些地堡结实得无与伦比,根本没法摧毁,经得起坦克碾轧飞机轰炸,据说设计地堡的工程师十分自信,实弹试验时他亲自躲在地堡中,一阵猛烈的炮火轰炸后,工程师虽然被震得晕晕乎乎,身体仍然完好无损。这些地堡无处不在,我们陆地游时在路上就看到几个,3个一组,呈三角形排列,是阿尔巴尼亚那段历史独有的标志,据说有经济头脑的商人打算将地堡开发成特色旅游项目,出租给好奇心重又愿意吃苦的外国游客住宿。

90年代初东欧国家纷纷走向民主,阿尔巴尼亚也跟风将执政的霍查接班人赶下台,建立了议会选举制度,不过政局不稳,腐败成风,政府与银行串通搞庞氏金融骗局,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内战,很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地堡被反政府武装用上了!内战结束后于是无产者意识到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自救的手段就是人人走私:走私汽车走私人口。阿尔巴尼亚成了欧洲汽车盗窃团伙最大的销赃网,现在萨兰达满大街上跑的汽车基本上都是老式的德国造奔驰宝马,还倒卖到临近的希腊。阿尔巴尼亚也是亚洲人中东人偷渡欧洲的中转站。科索沃战争爆发时,有大量的阿尔巴尼亚裔难民逃离科索沃进入阿尔巴尼亚,阴差阳错地,这30多万难民以及国际援助对阿尔巴尼亚经济竟然产生了促进作用,到处大兴土木搞基建,房地产欣欣向荣。跟中国一样,经济开放后,全民信奉金钱至上,到处都在挖地三尺寻古迹找遗址,然后圈起来作为旅游资源赚钱,萨兰达附近也搞出来这么一些考古遗址,号称远溯几千年文明,整得到处都是垃圾。沿海的渔民打鱼用雷管炸,濒危动物照样捕捉,大概是从贫穷封闭社会向着文明开放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吧。

清晨游轮入港时,萨兰达天际线跃入眼帘

朝阳从山后冉冉上升

萨兰达制高点上有个古老的要塞

游轮泊在一个马蹄形的大海湾里,我们乘接驳船上岸,出了码头一大帮出租司机上前拉生意,一个高大的司机超着蹩脚的英语向我们兜售,拉4个人去两处景点一共40欧,很快就找到一对德国夫妇与我们拼车,德国先生叫曼纽因,他妻子叫克蕾丝汀。司机上车就喋喋不休,他说的东西我们勉强听懂了一些,他祖上是希腊人,有一儿一女,他打开车子的遮光板,给我们看夹在后面儿子女儿的照片,青春靓丽,他骄傲地说女儿是牙医。

路上司机开始使劲兜售另外两处景点,说再加40欧一趟包圆,曼纽因跟他砍价他不干。德国人对阿尔巴尼亚的现状很感兴趣,问这问那,但司机经常答非所问,有点鸡同鸭讲,听懂只言片语……“腐败…警察坏…” 他马上又开始问我们要不要尝尝当地菜和啤酒,都是有机食品,他可以拉我们去好餐馆好酒吧。曼纽因有点恼怒,斩钉截铁地拒绝了,说我们在船上好吃好喝,出来只是为了看看风土人情,不稀罕你的餐厅。

司机先拉我们去了萨兰达市区最高点的那座要塞,传说是奥斯曼时期的产物,看了后觉得肯定是近年翻新的,毫无特色。


高地倒是可以俯瞰整个城市,360度全景,靠海一面市容挺漂亮的。

可以看到泊在海湾里的游轮。

翻过山脊的内地基本上都是农田、橄榄树林和荒野,夹杂着刺眼的水电设施,山岭上有几处地方一直在冒烧荒的白烟。

要塞景区内有摊贩卖旅游纪念品,一个老美一买就是半打印着阿尔巴尼亚双头黑鹰国旗的体恤衫。

在司机的催促下,我们脚跟还没站稳就离开了,下一个目的地是一处称为“蓝眼泉”的景区,一路上顺着一条水渠前行,司机说水渠里的水来自蓝眼泉,阿尔巴尼亚水电发达,还出口电力。快到景区要过一座桥,桥头有人收费,司机告诉我们每人2欧,他用本地货币先帮我们付,然后我们付他欧元。结果人家一辆车只收了200勒克,1欧合120多勒克,明摆着司机想赚点,被德国人识破了,不过我们并没有把多给他的钱要回来。这个司机开车像在战斗,一路上连连超车,都是在对行道上超,吓得克蕾丝汀大叫:“请让我们活着回去”!去蓝眼泉山路崎岖,是坑洼不平的碎石路,可轿车一点不含糊,德国人骄傲地说:“这车可是德国的奔驰”!

景区到了,不要门票,蓝眼泉是一处地泉,泉水从地下不断涌出。

泉眼幽深蓝黑,四周有水草,水很清澈明亮,说是像眼睛。

这个景区原来可是高干疗养地,树林婆娑,空气清新,可惜景区实在太小。


司机只给了我们30分钟时间,时间一到就催着我们走,上车后我和克蕾丝汀对视,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出了无奈,我客套地赞美了景区,她也不附和。回程时,司机说路边窝棚住的是罗马尼亚来的乞丐,居无定所没有工作,他一脸的鄙夷。那些人肤色黢黑,像是吉普赛人。曼纽因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对着窗外拍个不停,但司机不停车也不减速,一点面子都不给,匆匆忙忙地赶路回去,我觉得他还想抓紧时间再拉一趟客。我们在市中心下了车,跟德国夫妇商量,虽然对他的服务并不满意,还是决定付给他小费,他也不容易。曼纽因从腰间解下皮带,翻过来从皮带缝里艰难地扯出一张钞票,哇,都说德国人严谨,防贼工作做的那叫一个细致。

曼纽因夫妇想另找一个司机去其它两处古迹看看,他们做了功课,知道萨兰达附近有布特林特古遗址(Butrint),一处混杂希腊罗马拜占庭威尼斯风格的建筑遗址,是阿尔巴尼亚的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对那些古迹景点没多少兴趣,只想看看后社会主义阿尔巴尼亚的现状,就跟德国夫妇分手。这次的教训是司机英语太烂,无法沟通,要了解当地等风土人情,找一个口齿伶俐的司机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大可能找当地人聊天。一看还有点时间就到城里看市容,靠海滨的建筑都比较新潮,高楼色彩鲜明。萨兰达从外表上看起来跟希腊的科夫十分相似:宽敞的海湾大道、摇曳的棕榈、有遮阳伞的露天咖啡厅、餐馆里诱人的海鲜菜单。

大多数社会主义时期的标志已经模糊不清,偶尔还能看到废弃的碉堡军营。

犹太教堂遗址对面的马赛克壁画,这个城市里但凡有点历史的地方都挖出来、圈起来作为旅游景点展示给游客。

回游轮之前我们就在城市里漫无目标地闲逛,看来来往往过路的行人。海滨大道上有不少吉普赛乞丐,萨兰达是阿尔巴尼亚有名的度假胜地,终年阳光普照气候宜人,可能讨生活容易,吸引了大批外地或者邻国来的流浪人群,一个妇人坐在地上带着小孩,向行人伸手。

面容俊秀的小女孩跟在行人后面要钱:”give money,give money”,低声哀求。

我坐在树荫下一直观察这家人,一个母亲,带着3个小孩,大点的就是那个女孩,两个男孩太年幼,一心想到儿童游乐场玩耍,小女孩要不到钱,就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吃,吃完后在喷水池里洗手,然后教弟弟跟她一起乞讨,她母亲和她都很明白,身边有个年幼的孩子讨钱要容易些。

这几个孩子其实模样特别可爱,但是命中注定要当一辈子乞丐。他们的家庭和社群毫无尊严的活着,不跟当地社会融合,小孩根本没法接受教育,想不明白流浪是他们的天性呢?还是社会不容他们呢?


在大街上碰到3个当地老伯,都身着条纹黑西装,其中一个好奇地打量我们,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我们说是,他们立刻显得很热情,上来跟我们一一握手,估计那个年纪的人还都记得中阿友谊的历史。不同于欧洲其它地方,这里的中国人面孔很少,但中国制造的东西到处都是,在街心公园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上面贴的中国商标”宝宝好”清晰可见。我们又去了城中的一处巴扎,场景太熟悉不过了,小巷子里一个接一个的小摊贩,密密麻麻一大片,卖廉价的中国造日用小商品。萨兰达城里的农夫市场,像极了中国平民社区里的菜市场。城中的绿化带被称之为“友好公园”,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这些共同之处。

阿尔巴尼亚人对游客十分友好,样子很善良很淳朴。

汉子脸膛轮廓鲜明,表情很刚毅

阿尔巴尼亚人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是欧洲唯一一个伊斯兰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但据说几十年社会主义时期,宗教活动是被禁止的,现在萨兰达城区少见清真寺和宣礼塔,基本上已经世俗化了,年纪大点的穿着还有点穆斯林味道。

年纪轻的跟欧洲年轻人无任何区别。


阿尔巴尼亚目前努力与欧洲大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国家搞好关系,淡化自己的宗教色彩。萨兰达的旅游资源不错,城市规划也好,如果能保持质朴原生态的特质,是能够吸引人来度假来旅游的。阿尔巴尼亚毕竟在科索沃问题上感激欧美,主观上也想融入西方,2009年加入北约,2014年成为欧盟候选国。政治趋于稳定的同时,如果能成功加入欧盟,相信将会迎来的经济上的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