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念北京的哥

(2010-04-18 09:50:06) 下一个
    北京的变化之快之大,是举世公认的。所谓变化,就是旧的,老的,原有的东西消失了,新的,原来没有的东西出现了。新生事物是进步的表现,是发展的象征,当然是好的。
     我可能太恋旧了,而且在国外呆的时间越长,越怀念过去熟悉的人和物。我在北京学习工作过十来年。每次回国,总要找理由在这儿多盘桓几天。踟蹰街头,总想看看以前熟悉的街景,逛逛以前每天光顾的小店,还盼望和以前的熟人不期而遇。我明白,这都是我的一厢情愿,是不可能兑现的奢望。不过,最令我失落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那些土生土长的北京的哥,一个我熟悉的群体,似乎在这个城市消失了,不见了踪影。这三年我回国多次,居然一个也没有遇到。
     “的哥”这一称谓,是北京人天津人,还是南方的广州人的发明,我无从知晓。只是觉得,这一称谓简洁,响亮,俏皮,透这一股亲切劲儿,弥漫着浓浓的“京味儿”。
      初识的哥,还得从二十年前说起。那时北京大街小巷“蝗虫”泛滥,黄色面的满城满眼,十块钱的起步价,就能转他半个北京城。对于我们这些刚出校门囊中羞涩的人来说,如果不想挤公交车,面的自然是最好的代步工具。后来下海从商,整天在外转悠,交际应酬多了,迎来送往多了,又据权威人士精确计算,自己买车养车远不如打的来的实惠方便。由此我们便的士进的士出,每天都要和的哥们打交道。时间一长,了解就深;了解深了,就有了感情。
      我记忆中的北京的哥,大概都是三四十岁,一水儿整齐的平头,脸总是修刮得干净光洁,上身一件鳄鱼恤,扎一根花花公子或老人头的腰带,脚上永远是内联升的黑条绒面的板儿鞋。貌不惊人,一身豪气。当然,北京的哥最令人刮目相看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们舌灿莲花的嘴上功夫。在报上网上,经常就能读到有关北京的哥的诙谐调侃。我老家的一位亲戚来京公干,打了几次的,就大发感慨:北京人民真了不起,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就能把世界形势国家大事分析得头头是道,北京遍地都是国家机关名牌大学,那里面的人们应该更了不得啊!我偷偷一乐,说:别小瞧这些的哥,他们可能和市长部长这些大人物没法比,但他们的知识面宽理论水平高,绝对和国家机关的处级干部有得一拼。要知道,这“政治评论家”的绰号可不是浪得的。
       那时的北京的哥,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大多住在三环以內,更不乏来自城市最深处的“胡同串子”。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名片”北京城的“形象大使”,他们身上集中了首善之区的北京人民的所有优点:热情正直,开朗健谈,豪爽大气,见识多,交际广,觉悟高。他们的身上自然也免不了一些小市民的缺点。有一回我和一朋友在的士上和的哥海阔天空地胡吹乱侃,当他听说我朋友毕业于中国科大,立马话锋一转:方励之当过你们的校长吧,他可是个人物。就是我开车把他送到美国使馆的。我和朋友闻之一愣,继而相顾莞尔。萍水相逢,但求一乐,又不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何必较真呢!
       那时的的哥,是个令人羡慕的群体。记得刘心武先生写过一篇《公共汽车咏叹调》,那里面的公交车司机就特别眼红,嫉妒“头上顶个坟头”的的哥收入高,工作时间自由,工作条件舒适。据说出租车司机还上过“收入最高的十大职业排行榜”,一度甚至是女星们愿意下嫁的对象。可能正是由于经济基础好,社会地位高,的哥们一个个底气十足,自信满满,敢于指点江山,评论天下,调侃人生。
       这两年在北京打的,师傅们开车都很专注,沉默寡言,我问一句,他们才答一句。我发现,他们的口音里,没有了京片子的油滑和豪气,而多了些恭謹朴实的“醋溜味儿”。我顺势打听,师傅或者来自北京远郊区县,或者来自河北的涿州廊坊一带。
       如果说,以前打的,你报了目的地之后,的哥问你怎么走,那是他谦虚,尊重客人;但搁在今天,就得小心了,师傅可能是出于诚实,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走。去年夏天回北京,我住在西山八大处公园附近。在亚运村上出租车后,师傅就这么问我。我则一如既往,回答:您看着走吧!没料到,师傅走走停停,一路打听,总算没走冤枉路。我以为这肯定算个案,不足为训。谁知第二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而且上了西五环之后就迷了路。对不起,我无意贬损这些新的出租车司机,他们诚实,善良,勤奋,敬业,同样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群体。
       每次到北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实在没有精力去寻访那个我熟知的的哥群体。我关心他们的下落,也听到了不少传闻:
        出租车司机已风光不再,除业內竞争激烈外,地方政府和出租车公司又层层盘剥,的哥们辛辛苦苦,勉强能混个肚儿圆。北京土著早就瞧不上这个营生了;
        的哥是个职业病高发群体。开一二十年出租,就会落下一身病。早年的的哥们身体大都垮了,无力再从业了。记得以前有个的哥朋友和我瞎砍:你看我们顶着个坟头满街找钱,能有什么好下场?我暗暗祈祷,千万不要一语成谶;
        前几年北京市中心大拆迁,的哥们大多在二环以内有点儿房产,得到了大笔的补偿,多的甚至达二百万。他们现在是真正的“北京爷们”,摇着大蒲扇在什刹海一带下棋消遣呢!
       我无从判断,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有谁真能告诉我,那些北京的哥,他们真的还好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