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鲜战争:谁是赢家?

(2010-04-20 09:46:20) 下一个
        朝鲜战争爆发至今已近60年了,随着大量历史档案的解密,当事人回忆的披露,学者专家研究的深入,历史的迷雾逐渐消散,许多谜团被解开。我们今天有了更充分的资料和时间跨度来分析参战各方在战争中的胜败得失。
          (一)
     金日成和北朝鲜是战争的策划者和挑动者。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结束“南北朝”,统一朝鲜半岛。  
    他的愿望无疑落空了,而且,战争几乎将整个北朝鲜炸成一片焦土,经济完全崩溃,青壮年男子死伤大半,以致于战后出现了大面积的妇女“性压抑”“性饥渴”。还有,和战前相比,北朝鲜损失了380平方公里的土地。由此看来,北朝鲜及其人民不属于战胜者,而是绝对的受害者。北朝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反蚀米。
     金日成就其个人的命运和地位来看,则是战争的大赢家。抗日战争胜利前,金日成不过是游荡中苏之间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领导着“几十个人来七八条枪”的没什么战斗力的队伍。二战后,苏联占领北朝鲜,起初扶植的是一直在朝鲜本土争取民族独立的活动家曹晚植。金日成和他的团队1945年10月才结束在苏联的训练,被派回国。由于苏联在朝鲜的军事当局发现曹晚植有强烈的反共意识,才选中金日成替代曹成为北朝鲜的领导人。当时金的政治根基和个人威望在北朝鲜都没有绝对优势。到朝鲜战争结束,金已经确立了他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清除了各派政治对手。其独裁政权还顺利地传到了第二代。应该说,金氏家族在北朝鲜统治地位的巩固,仰赖了战争之功。
          (二)
      苏联参与了战争的策划,是金日成发动战争的最大支持者。斯大林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其一,正如他和捷共领导人哥特瓦尔德谈话时透露的,就是借用代理人在远东挑战“雅尔塔体系”,争取把美国更多的军力吸引至并深陷在远东,为苏联巩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争取时间; 其二,创造机会,鼓励中国和美国在朝鲜迎头相撞,既削弱美国的实力,又能使中国无力摆脱苏联的控制,以防中国走上南斯拉夫的道路; 其三,也是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获取朝鲜半岛上的优良军港的使用权。有学者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是斯大林对金要求发动朝鲜战争的态度的一个转折点。该条约中,苏联承诺将旅顺军港交还中国。正是为了得到新的太平洋出海口,斯大林才转而支持金的战争计划。
    有人说苏联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赢家,我的意见恰恰相反,苏联应该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输家。 苏联想借朝鲜战争达到的目标一个也没有得逞。 他们在战争初期,千方百计地要撇清自己和这场战争的干系,苏联代表甚至故意回避安理会对朝鲜问题的讨论和表决。可是,从战争一开始,美国就确信这是苏联人发出的危险信号,是“共产主义对整个自由世界的进袭”。艾奇逊公开称:“几乎可以确定,进攻是由苏联发动支持和怂恿的。” 正是由于认定苏联才是躲在幕后的真正的战争策划者,美国人虽然直接在和中国军队交手,但在全球战略上仍把遏制苏联及其卫星国作为重点。美国逐年快速增加国防军费,并加紧动员和重新组合西方阵营的政治军事力量。美国最重要的步骤,一是北约组织军事化。1949年成立时北约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联盟。朝鲜战争爆发后,北约很快建立起一支集中指挥的武装部队,北约组织也转变成由美国将领担任统帅的军事组织。其二是联邦德国在1955年被吸纳为北约成员国。德国的重新武装,表明北约已填充了中欧的军事真空,形成了对抗苏联集团的优势地位。 所以说,朝鲜战争虽然消耗了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但并没有让苏联在欧洲同西方阵营的对峙中有所斩获。相反,由于西方国家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加强了内部团结,很快就取得了对苏联集团的战略优势。正是由于双方实力和攻防的转换,和西方国家强化了对苏联集团的冷战及遏制政策,激化了苏联集团内部的矛盾,1956年相继爆发了匈牙利事件和波兰的波兹南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朝鲜战争已经为苏联集团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朝鲜战争中,苏联畏首畏尾,甘当“缩头乌龟”,在对中国军队的支援上也朝三暮四,一再变卦,大大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也埋下了中苏两国分道扬镳的种子。赫鲁晓夫1956年访华时,在朝鲜战争的问题上和中国领导层有过激烈交锋。赫说中方对战争的爆发是知情的,彭真坚决反驳这一说法,认定战争是斯大林和金日成策划的,战争爆发后中方才被告知。可见,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的问题上,对苏联是耿耿于怀。  
    战争的结果,也没有满足斯大林得到朝鲜半岛不冻港的愿望。相反,美国在南朝鲜建立了军事基地,美军直接驻扎在了苏联的鼻子底下。 
     苏联对朝鲜战争的策划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暴露了斯大林等人的短视,缺乏战略眼光,只重眼前利益,其结果是苏联在东西方的战略对峙中可以回旋腾挪的余地越来越小,越来越处于下风。
   (三) 
     美国是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参战的,似乎是正义的化身,是自由世界的守护神。
     金认定美国不会直接出兵干涉,才敢挑起战争。斯大林也相信了金的这一说辞。
    美国不参战行吗?分析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人袖手旁观肯定是说不过去的。美国军队基于两方面的理由卷入了朝鲜战争:
     其一,地缘战略的考虑。杜鲁门说:如果共产党在朝鲜获得成功,那就会置日本于容易受到红军和飞机攻击的距离之内,而冲绳岛和台湾就会腹背受敌。甚至有传言说,苏朝中将组织三百万大军进攻日本和台湾。 
    其二,还是用杜鲁门的话说:我们认定为朝鲜的局势关系很大,因为从这种局势中可以看出西方的力量和决心。目前,要制止世界其他地方的新行动,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坚决的行动。艾奇逊也说:“这是一次公开的赤裸裸的对我们国际公认的南朝鲜保护者的地位的挑战。”“鉴于我们的应战能力,回避这个挑战将使美国的权力和威信受到巨大损失。”慕尼黑的前车之鉴时刻提醒美国领导人,对共产主义势力的任何放任妥协,都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这也正是“杜鲁门主义”的核心。
    美国人把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过于复杂化,把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统一祖国的军事冒险看成了共产主义国家对民主国家的全面摊牌。他们把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向中共发出了挑战。
    实际上,美国军队从仁川登陆到控制三八线,已经完成了它参战的目的。如果它听从了中国方面的警告,不轻易越过三八线,不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将于极小的代价,成为战争的胜利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可是,仁川登陆的出奇致胜和美军势如破竹的快速推进,使美国的政军要人几乎来不及确定具体的战争目标。而战争狂人麦克阿瑟又蓄意要扩大战果,固执地要挑战中国。杜鲁门等人虽不愿直接和中国发生冲突,但战争机器已经狂奔起来,美国方面甚至没有人尝试着去阻止麦克阿瑟的冒险行径。
    于是,巨龙和秃鹫在朝鲜半岛生死相搏,伤痕累累。布莱德利将军正是看到了中美对决的惨烈后果,才说出了那句名言: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在这场大搏斗中伤亡了近16万年轻人。战争费用也使国家财政背上了沉重包袱,美国甚至不得不提前一年结束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 
      但也有人认为,朝鲜战争是五十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发电机。1950-1953年,美国垄断组织获得的纯利润高达727亿美元,武器出口达75亿美元,是1946-1950年间的五倍以上。
     从战争的结局来看,把美国视为战争的失败者是没有根据的。美国的政治家们并没有把消灭北朝鲜,占领中国东北作为战争目标。而且,美国基本上完成了它参战的两大使命。
      美国的参战使朝鲜半岛恢复到战前的局势,粉碎了金日成用共产主义统一朝鲜半岛的图谋,在远东筑起了围堵共产主义扩张的屏障。在地缘政治上取得了对苏联的优势。
       美国通过朝鲜战争表明了美国维护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扩张的决心和勇气,强化了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威信和领导地位。
       朝鲜战争还为美军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他们提出了所谓“有限战争”的概念,成为以后美国在全球发动军事干预的重要战争理论。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期间的第一场“热战”。美国在战争中的军事表演并非尽善尽美,但其政治表现可圈可点,比苏联人高明得多。这也为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和苏联集团的较量中,最后取得完胜奠定了基础。
     (四)
      中国完全是被迫参战,是被逼无奈。
      中国派出志愿军的目的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方面的伤亡是非常严重的,正式的统计数字是365000人。有人说这个数字被大大低估了。我们不能单纯从军事上的伤亡胜负来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中方参战的目的达到了,那就是把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远离中朝边界,基本上恢复了战前的南北分界线。虽然中方一时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把美军赶入大海,结果损失惨重。这也不过是战术上的失误,不影响整个的结局。
      抗美援朝保卫了中国的领土不受美军的威胁,也为旅顺军港的回归铺平了道路。试想,如果美军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苏联会把旅顺还给中国吗?那样一来,中国面对的局势是,门口有狼,门内有熊。
     抗美援朝也为中国嬴来了难得的和平建设时期。战前,中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都不太平。毛泽东形容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如同拿了三把刀,要插向中国大陆:一把从朝鲜半岛砍向头部,一把从台湾海峡插入腰间,还有一把自中南半岛直刺脚底。抗美援朝击败了西方势力通过朝鲜半岛干预中国的企图,使它在台湾海峡也不敢轻举妄动。后来美国在越南也比较节制,始终没有从陆地上越过十七度线,这里肯定有“抗美援朝”的余威在起作用。 毛泽东形象地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中国是胜者。
      其二,朝鲜战争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全民的政治觉悟。 
      其三,改善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的形象,彻底抛弃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纠集它的小兄弟们加强了对中国的封锁禁运,还和中国周边的一系列国家签署了同盟条约,孤立中国,形成了对中国的包围封堵,迫使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确实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造成了许多不利因素,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还有一个问题可以探讨。如果朝鲜半岛统一了,不管是由金日成还是李承晚来完成,都可能和中国发生激烈冲突。朝鲜人狭隘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夜郎自大的强国梦,比越南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统一的朝鲜终将是中国的一大心腹之患。恢复三八线,使中国在东亚有了更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了和美苏讨价还价的重要地缘政治资源。就如今天的朝核问题,美国也得仰仗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也说说朝鲜战争对中国内政的影响。朝鲜战争把经过几十年战火浩劫的中国和世界第一强国放在同一竞技台上,使中国的贫穷落后显得特别醒目格外刺眼。正是这种对比的强烈刺激,使中国领导人在急功近利的冒进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等完全偏离常识脱离实际的闹剧。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使毛泽东深受打击,也使他和彭德怀---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量级政治人物,之间的恩恩怨怨更加扑朔迷离。庐山会议上毛本来想纠偏纠左,但由于彭的原因,一夜之间却成了挺左反右。这里面不能说没有毛因丧子而对彭产生的怨恨在起作用。
          (五)
      日本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赢家。
      朝鲜战争使日本崩溃的经济体系获得新生。
      战争一开始,美国就把日本列岛变成了“联合国军”的前进基地,在日本大量采购各种物资。这无疑为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经济注入了强心剂。
        1950年日本的出口约有18.2%面向朝鲜战场,1951年朝鲜战场军事特需的订货就占到日本出口总额的43.7%,1952年为66.1%,1953年为63.5%。
      日本的丰田汽车,松下电器,都是在朝鲜战争特需经济的刺激下起死回生的.
     美国还单方面废除《波茨坦公告》中禁止日本发展军事工业的条款,并于1952年4月26日将原定用于战争赔偿的850座军事工厂正式交还给日本政府。   
     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获得了36亿美元的“特需”收入,其中武器弹药等的收入达10亿美元。
      可以说,日本人大发了朝鲜战争的横财,利用这一天赐良机,走出了二战后的经纪困境,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
      朝鲜战争还帮助日本摆脱了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地位,开始重新 登上国际舞台。
                (胖头鲤的胡思乱想,欢迎讨论,敬请指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蓝天大侠 回复 悄悄话 您的大作拜读了。可以给您打75%。
首先,谁是赢家要看你站在谁的立场上。从人性和那36万中国士兵的角度看,他们都是大输家。为他国白白送了性命不说,自己的家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有可能送命。电影《集结号》里说,政府的抚恤政策是:牺牲补偿800斤小米,失踪200斤小米。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说,这600斤的差异就是你家里会不会有人被饿死的问题。

对您所说的:“抗美援朝击败了西方势力通过朝鲜半岛干预中国的企图,使它在台湾海峡也不敢轻举妄动“不敢认同。首先,按照美国战后的思维,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民族主义分子,大概象铁托一样。美国很希望与中国交朋友。不希望中国成为铁杆共产主义国家。这就是司徒雷登1949年呆在上海而没有离开大陆的原因。所以,美国没有从朝鲜半岛干预中国的动机与企图。轰炸中方完全是麦克阿瑟这个战争狂人的动作。他是想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完成他军人的使命。杜鲁门撤了他的职。您说得对,由于韩战,而产生的杜鲁门主义将中国孤立而推向苏联。

由于韩战,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大陆丢了收服台湾的机会。但从民主的角度来看,台湾的民主,尽管不尽完美,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但至少是中华文化里的第一个民主社会。为大陆提供借鉴。另外,毛岸英在韩战里牺牲,使毛失去了将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机会。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另外,中国是不是被迫参战,很难说。中国上层对北朝鲜要打的意图是清楚的。可能只是不知道发动时间。这时如果站出来坚决反对一下,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拿36万人命换来什么呢?

至少美国人还在对每一场战争认真做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而我们的只是采用愚民政策。醒醒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