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梦的博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涓涓细流过,静静万物洗。
个人资料
正文

赵匡胤生前三条国训ZT

(2010-07-14 18:37:53) 下一个

赵匡胤生前三条国训

2006-07-08 09:50:19   发表评论

“陈桥兵变”被好多人当作历史疑案,在我看来却是没有什么可疑的,完全是赵匡胤制造的不流血政变。

  赵匡胤这个人,是个没啥文化的武夫,但见识却超过所有的文人。他从一名不文的流浪汉到当上皇帝,只用了10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33岁,实在是太神奇了。古今中外还有"爬"得比他更快的人吗?

  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都养起来。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阴险毒辣,毒死了好多人。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

  赵匡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尊重知识分子。他给子孙规定“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都免死,使两宋出了许许多多的“相”,而很少出“将”,数得着的“将”,只有狄青、宗泽、岳飞等几个人,而“相”就太多了,从赵普开始,名头大的就有王旦、吕蒙正、寇准、吕夷简、包拯、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名头稍小一点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也是最民主的朝代。

  最关键的是,赵匡胤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在他之前,五代政治极不稳定,将领动不动就篡位夺权,杀得稀里哗啦,而他之后,中国再也出不了臣子夺权篡位的事情了。个中玄妙……再讲下去有点喧宾夺主,就到此打住,给读者留个悬念往下看吧。

  后晋灭亡契丹又撤走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率军进入开封,在政治真空中宣布建后汉帝国。他只当了1年皇帝就逝世,由他18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乾佑三年(950),刘承祐诬陷大臣和将领们谋反,将他们全部杀掉。邺都留守郭威恰恰不在开封而在邺都,幸而漏网,但全家仍被屠杀。于是郭威起兵,攻陷开封,刘承祐被乱兵砍死。后汉存在仅仅4年,第二年(951),郭威即位,建立后周。

  郭威称帝1年后就病逝,养子柴荣即位。他是五代少有的英明君主,大败北汉,进攻南唐,攻击辽国,将燕云十六州夺回两州,又连陷三关,正当乘胜追击之时,却突然病倒,只好撤退。回到开封,即行逝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帝位,就是恭帝。

  出身将门的流浪汉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五代初曾率五百骑兵援助后唐庄宗李存勖,把后梁朱温的军队杀了个落花流水,为建立后唐立下赫赫战功,李存勖很喜爱他,让他留典禁军。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弘殷之妻杜夫人,在洛阳夹马营分娩,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赵家在赵匡胤长大的这十几年中,一步步衰落下来。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宠爱的战将,自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他开始受到冷落。可以说,赵匡胤的青少年时代,是随着父亲走南闯北打工卖艺度过的,从小就看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长时期的江湖漂泊生涯,养成了他喜欢打架,爱好赌博的赖皮性格,而且赌输不给,赌赢必要。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体壮,又会一些武艺,凡是与他发生争斗的人,都没好果子吃。后晋开运二年(945),赵匡胤结婚成家,时年19岁。成家应当立业,家中窘迫潦倒的他就像现在许多农村小伙子一样,决心出去闯一闯世界。21岁那年,他毅然离家外出,先是去投奔几位从前的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朋友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后来他从军入伍,在郭威手下当了一名偏将。当时郭威正拥兵自立,准备取后汉而代之。在战争中,赵匡胤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作战十分勇敢,能冲锋陷阵,又富有智谋,受到郭威的赏识。在郭威被部下拥立为皇帝的过程中,赵匡胤出了不少力,因此被提拔为东西班行首,当了一个中级禁军军官,总算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这期间,他尤其对大将柴荣表现得非常忠诚,逐渐取得了柴荣的信任。

  陈桥兵变

  周世宗柴荣死后,7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这就是周恭帝。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可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再看侍卫司系统。在这一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赵匡胤的亲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管好京城内外大门。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城。

  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将赵匡胤写得无比被动。赵匡胤骑在马上,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于是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惟一的败笔是王彦升杀死了试图组织抵抗的韩通和他的家人,给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涂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王彦升就此被赵匡胤恨上了,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

  与范质、王溥的见面比较富有戏剧性。先是派潘美去告诉范质等人,当时早朝还没有结束,宰相范质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几乎出血。王溥一句话也不敢说。

  赵匡胤见他们时,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然后举行禅让仪式,但人到齐了,却没有禅让诏书,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中拿出一份,于是就用了这份诏书。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柴宗训得善终

  赵匡胤让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当了郑王,符太后当了周太后,小皇帝后来被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逝世,终年20岁,被谥为恭帝。

  史书上关于后周恭帝的记载非常少,民间传说倒是有一些,但都不足为信。他即位时只有7岁,当皇帝不过半年。传说他禅位后先居住在天清寺,然后被迁往房州,一直到20岁去世。有的传说认为他是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的,这不太可能。因为赵匡胤死在开宝九年(976),柴宗训比他还早死三年,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赵光义绝对不敢擅作主张毒死柴宗训。而依赵匡胤的仁慈性格和一生的表现,是绝不会对柴宗训下毒手的。

  赵匡胤生前,曾在太庙里立下石碑,后来的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太庙里去拜碑,并默诵誓词。这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除了北宋历代皇帝,别人都无从得知。就是新皇帝去拜碑时,也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都离得很远,弄得很神秘。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宫门被打开,人们才得以纵览,不过是很简单的三条:一是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是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遭天罚。此外,赵匡胤还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犯罪永远免死。《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有丹书铁券,所以才那么吃香,活得很滋润。由此可见,赵匡胤保护柴宗训和柴家的心是很赤诚的,他怎么会加害柴宗训呢?

  民间传说还有,柴宗训后来为了避祸,跑到了福建,子孙还改姓为“林”。柴宗训的墓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城北的郭店,他当然不可能跑到福建去,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允许。可能是他的子孙后来因为什么原因到了福建,改姓为“林”。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柴宗训一定是得了善终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