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

人生境遇不可选择,心态可以选择
个人资料
正文

读《无衣》有感: 论讲原则与认死理

(2020-09-12 08:05:57) 下一个

扯哥娓娓动听地讲了《无衣》的来龙去脉, 让我深有感触。

虽然这些事发生在孔子的同时代,这些人物很可能没有学过儒家, 但是我觉得可以用儒学的框架来探讨。

一,伍尚的愚孝。

伍尚,即伍子胥的哥哥, 明知道回楚国就是送死, 白白送死,但是为了陪伴老爸,其实就是毫无用处的陪葬。  没有任何建设性。这是愚孝。

二 申包胥的愚忠

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 虽然知道楚国国君昏庸,伍子胥理应报仇, 还是要劳民伤财地复楚。  是愚忠。

三 秦哀公的愚义。

秦哀公知道楚国该灭,一开始拒绝, 却被申包胥哭了一顿鼻子而道德绑架, 劳民伤财地出兵打仗--即《无衣》的出处。 要知道义是为了相濡以沫。 人是社会动物, 只有互相协助才能生存和过上美好生活,是自利利他的根本。  如果因为义这一个字的理论而伤害生命财产那是本末倒置。 

四,儒学的冤枉 (一)被认了死理

春秋以及后来中国古代发生的各种这些愚孝,愚忠和愚义被扣在了儒家的头上,孔子真是冤枉。   孔子创建的是一套道德与统治系统, 也给了人行为的原则。  某些原则放在实际情况下是由矛盾的, 比如忠孝难以两全。  所以在原则之上是中庸与调和。 即每个人需要理解体会这些原则并安排优先顺序,在冲突时得以选择。   系统的另一面是人各司其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互为依托,互为条件。 而且,有权力的人责任更大。   国君做好了国君的事是臣子做好臣子的工作的前提,而不是单揪出臣子的责任,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  父慈子孝,父慈是子孝的条件,而不是棍棒之下出孝子。 把这些原则系统地看,应用到实际中去才是真正的儒学。 单揪着一个原则不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是认死理。  

五,儒学的冤枉 (二)被统治者的利用

秦哀公未必不懂打仗是劳民伤财, 不该被申包胥一哭二闹三上吊所挟持。  他应该是对打楚国整体规划,有着策略性的目的,只不过利用申包胥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现的假仁假义为借口, 师出有名。  申包胥能作为伍子胥的朋友,该是有识之士,也应该懂得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小媳妇的行为,上不了厅堂。 私底下该是有理有据地以利益与国策说动了秦哀公。

倒霉的仍是儒学, 被统治者利用作为借口。 如果百姓都系统地看问题,明白民为首,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第一原则,那就是造反的节奏, 所以统治者一定要愚弄百姓, 鼓励全国人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认死理。 儒学就此背上了黑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