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尘

试着告诉读者,生活是多样的。每一个活着的人,在多元化的人生时空里, 扮演着某种角色,向着不同的方向展现着自己的千姿百态,书写着与众不同的生 命华章。
个人资料
正文

屠岸:从事翻译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对缪斯的崇拜

(2013-12-16 16:31:04) 下一个
2013年12月10日

  前不久,著名翻译家、诗人屠岸刚刚过了90寿辰。没有张罗庆祝,没有到外面办酒席,只是在家里搞了一次家庭聚餐,三个子女及外孙女、重外孙女都来了,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屠岸吃了一点长寿面,就算是为自己庆祝了。

  虽然年事已高,但屠岸的气色仍很好。回想几十年前的往事,他的记忆仍然清晰。说起自己这一代翻译家取得的成就,老人谦和而真诚地说:“我们从事翻译,不是为了谋生、解决生计,而是对缪斯的崇拜、对诗歌的奉献,是生命中的一种事业。”

  译莎翁 只为悼念亡友

   屠岸的书房四壁陈列书架,触目皆是中外诗选。他的书桌上放有去年的新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这本诗集译成中文已有60多年。提起翻译诗集的往事,老 人说:“我在上海交大求学时,跟我最好的同学叫张志镳。1943年他到了重庆,我送他上路。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却得了严重的肺结核。”他动情地说, 后来好友病情恶化,年仅26岁就英年早逝。

  英国大诗人弥尔顿写过一首名诗《力悉达斯》悼念大学同学,屠岸也想写一首诗悼念亡友,又觉得 自己的才华和功力不够,于是就转而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部诗集大部分诗作都是莎士比亚送给一个朋友的,我就借花献佛,翻译过来送给张志镳。”他 说,1950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初版,扉页上有一题词:“译献已故的金鹿火同志”,金鹿火即亡友姓名最后一个字“镳”的分解。这个秘密只有屠岸自己 知道。

  1950年,屠岸参与创办《戏曲报》,到胡风家去约稿,胡风对戏曲不熟,问屠岸最近忙啥,他就说在翻译十四行诗。“当时我觉得出 版不合时宜,解放之初社会上革命气氛很浓,跟莎士比亚诗的浪漫气息有点格格不入。我对胡风说译莎翁诗只能作为资料保存。”可是胡风却告诉他,这些诗作是影 响人类灵魂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有用,对明天的读者也有用。在胡风的鼓励下,诗集很快得以出版,初版印了两千册,博得好评。

  国内翻译欧 洲十四行诗,卞之琳是先行者之一。1964年,屠岸对自己的译本做了修订,并写了译后记,送给卞之琳审阅。时值“文革”前夕,出版诗集已不可能,卞之琳就 将译稿放在自己家里。“文革”结束后,卞之琳告诉屠岸,他在“文革”中虽被抄家,但译稿仍保存完好,这令屠岸感激不已。此后,这本诗集曾多次出版,每次出 版前,屠岸都会认真修订。

  诵济慈 获得生的勇气

  屠岸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曾影 响了很多人,即使是在十年浩劫期间,也有手抄本悄悄在民间流传。对屠岸来说,在五七干校劳动时,每当感到苦闷时,他就背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济慈的《夜 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诗作。济慈是他最喜欢的诗人之一,“我为什么喜欢他的诗,因为他用美来对抗恶。”屠岸说,那时济慈的诗成了自己的精神支 柱,使他获得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屠岸就开始翻译济慈的诗作,但之后中断了数十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他才花了三年时间译成《济慈诗选》。屠岸曾两度游历伦敦济慈故居,还去过济慈的墓地,并把译本郑重地赠给故居管理处。他还写过一首诗《济慈墓畔的沉思》,诗中写道:

  你所铸造的、所有的不朽之诗

  存留在“真”的心扉,“美”的灵府,

  使人间有一座圣坛,一片净土,

  夜莺的鸣啭在这里永不消逝。

   “翻译济慈的诗难度很大,不仅要用中文译出原作的韵律、节奏,还要译出原作的神韵,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合一。”屠岸说,自己在翻译时都会反复朗诵原作,用 心体会,反复琢磨、推敲,最终才会定稿。他早年在出版社工作,只能业余时间翻译,离休之后,才得以集中时间翻译。有时兴致高,他会连夜译诗,白天睡觉。近 年,屠岸又出版了《英国历代诗歌选》上下册,以一人之力译介英国历代152位诗人的580多首诗,这几乎耗费他毕生的精力。

  不过,翻译 诗歌的稿费很低。屠岸感慨,自己的前辈和同辈翻译家,如王佐良、袁可嘉、查良铮等人,翻译诗歌完全是出于事业心,是为了对诗歌的奉献。相比之下,今天年青 一代诗歌翻译家仍有一批,但成就突出者极少。“现在社会太浮躁,翻译没有丰厚的稿酬,发表了也没几块钱,没有人愿意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他无奈地说,年青 翻译家一定要有奉献精神,把翻译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不能当作游戏、小玩意儿。

  论创作 口水诗不算诗

   屠岸走上诗歌翻译、创作的道路,有其家学渊源。他的母亲曾是常州女子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古典文学造诣甚高。早年间,屠岸曾翻译出版惠特曼的《鼓声》, 则是得益于胞兄的帮助。在家里,他的夫人方谷绣也是一位诗人,夫妻二人经常一起翻译、创作,两人合作翻译出版过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这 部儿童诗集在英国家喻户晓。

  屠岸的子女也都爱好文学。前几年,他家每周都会举办家庭诗会,“我的三个子女和外孙女、外孙,每周来家里朗 诵、研讨诗歌,有中外诗人的诗作,有翻译的作品,也有朋友写的或自己写的作品,古今中外的诗歌都有。诗会名叫‘晨笛’,原是外孙的名字,寓意朝气蓬勃的意 思。”屠岸笑道,现在由于人总是到不齐,家庭诗会就停止了。

  最近刚出版的《狄金森诗歌选》,收录了美国大诗人狄金森200多首诗歌的译 作,这是屠岸和小女儿章燕合作的成果。“章燕现在是北师大外文学院教授,她在大学里也是学英语专业的。我和女儿经常合作,她译一些诗,我来修改、加工,互 相探讨怎么翻译会最好。”他坦言,自己岁数大了,原来特别想翻译弥尔顿、济慈更多的诗,现在可能做不到了。国内目前还没有弥尔顿、济慈的中文版全集,在他 看来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如今,屠岸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读书看报与翻译、写作各占一半时间。“翻译要有悟性,但可以订计划,每天可以译 一点;但创作靠灵感,没有灵感没法写诗,所以创作没法订计划。”他谦逊地说,看到别人的翻译,跟自己的译作比一下,自己不自满但有自信。但对于诗歌创作, 屠岸直言自己还缺乏一些天赋。

  说起当下诗坛一些怪现状,屠岸语气略有批评。他认为,不管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诗歌还是要讲究一点韵律形 式感,否则就变成了散文。“现在出现的梨花体、口水诗,还有人提出口号,要颠覆崇高、理性,只想留个名声,但他们的那些作品根本不是诗啊!”在他眼里,中 国诗歌是要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真善美,离开了这个“宗”,就变成假恶丑了。

  人物小传

   屠岸,1923年生于江苏常州,本名蒋璧厚。1942年至1946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于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其译著有《鼓声》《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集》《济慈诗选》《约翰王》《英国历代诗歌选》等,并著有诗集《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深秋有如初春》《夜灯红处课儿诗》等。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来源:北京日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biaoche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犀利!见仁见智。
biaoche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这可能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比如,印刷复制时代以前的诗歌藝術作品與傳統、崇拜儀式相关。随着印刷複製時代的出现,藝術作品被大量复制,灵感和原真,以及藝術在宗教中的價值逐渐消退。在攝影、電影,计算机出現後,诗歌藝術的内容和範圍被它們所影响,將诗歌的藝術的價值推向社会和政治。49年后,由于强调藝術为政治服务,诗歌艺术被政治化了。但诗歌翻译(忠实原著)可能成了一个例外,或“安全岛“。一位名诗人曾经说过“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为特殊的避难所。许多作家和诗人借此避开官方话语的干扰,并部分地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屠岸也不例外。“翻译作品”作为边缘形式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在六十年代进入成熟期。从1962年至196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现代文学丛书,共有近百种。这套丛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现代文学的经典,翻译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诗人之赋 回复 悄悄话
大师签名
(2013-12-18 13:57:19)
大师签名 文/诗人之赋 2010年07月10日,星期六 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36105/我在自己的诗集”绿叶春风桃李“中发现了屠岸先生的签字,特此发表。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我认为主要是49年以后的翻译讲求直译造成的。
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人来说,直译的文学作品简直是糟蹋艺术。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是的,人民文学。反正是翻译的很差。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人民出版社?是否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人民出版社很少出文学类的书。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什么是“真善美”?正是由于来自古希腊传统的“真善美”的伪君子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才会骗人,还不如假丑恶的资本主义真小人来得痛快。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翻译讲究信、雅、达,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
我曾经读过一个49年以前的文化名人(忘记是谁了)翻译的哈姆雷特,和49年后人民出版社出的哈姆雷特一比,人社的翻译语言绕口、词不达意。
翻译文艺作品,还需本人也是文艺作者才好,专职翻译太缺乏艺术细胞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