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转载: 吴忍畊:伴随新中国成长的工业人才摇篮——哈工大的60年

(2024-05-31 09:31:50) 下一个

作者应该能把这张照片里的人, 一一说清是谁,应该就是第一手资料,并非孤证。

至于文章把哈工大的特殊地位的由来, 说得十分清楚,就因为最早是俄语教学,有原俄罗斯今(解放初期)苏联的强大基因,比较其他大学,哪怕是国立的,除极少数如同济的德语震旦的法语,都是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甚至主要教学语言,在一切向苏联学习的环境中,把哈工大列为重点, 也是情理之中的-转载者

 

标志我国工业人才教育起步的一张老照片:1955年校领导和苏联专家与机械系55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第一排左起:李家宝(机械系主任),吕学波(校党委副书记),马大猷(教务长),卡布钦科(锻压),阿特拉申科(管理),高铁(副校长),李昌(校长),谢普钦(零件),包布利科(机制),邱纳也夫(铸造),赫利科夫(机床),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刀具)

第二排左起:刘有汉、许守亷、冯晓曾、任天庆、汤生業、宋万良、陈秉二、袁盛治、潘忠正、何启蕃、叶琪根、王膺福、朱日璋、费开、刘患生

第三排左起:翟东升、孙序樑、谭以津、姜佩新、吴锡友、姜以宏、徐溥滋、 项 富 、叶文柄 、黄善鈞 、孙延明、王焕德

第四排左起:曹 鵾、侯作勳、魏从武、黄家宝、李树文 、杨荣福 、特木尔巴图、穆世昌、陈墨耕、唐克嵘

提起老照片的起因

李庆春老师给我寄来这张老照片,信中写道:

吴忍畊:你好!

你是位热心肠的老教师,我这里保存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发给你,是55届机械系毕业生与校领导和苏联专家的合影。上世纪90年代我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探望铸造专家邱纳也夫时他送给我的,我将这照片刊登在我主编的《哈工大铸造专业发展历程》一书,200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图中任天庆(二排左4),唐克荣(后排右2),陈墨耕(后排右3)留在铸造教研室工作。

请你将此照片转发给55届机械系毕业的老校友,请他们将每个人的姓名标出来,留给校博物馆,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李庆春于1952年机械系毕业,1954年铸造研究生毕业,是中国铸造教育事业奠基人,他建议识别老照片中55屆机械系37名老同学的任务,喜由荣国浚、曹 鵾、谭以津等学长热情参与,全部如数认识了。正如国浚所言:

如此看来,此项工作完成了。感谢各位做了一件好事。我心里觉得很痛快!不由得说道:母校真好!师恩难忘!同窗情深!友谊长存!祝各位健康长寿!

为什么说这张老照片非常珍贵

为什么说这张老照片非常珍贵,因为照片标志着我国工业人才教育起步那一段历史年代。马洪舒在《风雨哈工大》一书中对这段历史做了详细的阐述。笔者摘录一些段落来说明。

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报中央。中央政治局毛泽东、朱德、陈云、李富春同志先后传阅过教育部党组报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对哈工大办学方针作了重要批示,并委托李富春副总理办理。刘少奇同志在批示中着重指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具体办法是每年抽调各大学理工学院讲师、助教和教授共150名,入哈工大参加教学研究组,在苏联教授帮助下研究深造,以代替派大批学生去苏联留学的办法来提高国内大学理工科师资水平。“改进计划”对哈工大科系的设置作了明确指示。

1951至1957年末,哈工大先后聘请了古林、克雷洛夫、罗日杰士特文斯基、卡岗和马依奥罗夫等5批62位苏联专家和3名捷克专家来校工作。1957年以后,又聘请12位苏联专家,至1960年,哈工大共聘请77名外国专家在校工作。

哈工大是全国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教学经验的。1951至1957年,苏联专家直接培养或指导结业共608人(研究生班结业235人,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本校五年制毕业生373人)。

由于哈工大的教学制度是通过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由专家指导,教师队伍主要由苏联专家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组成,同时也由于哈工大从创办以来长期以俄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俄语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材资料等,这些都是哈工大能够很快地应用苏联办学经验的有利条件。

1956年1月30日,学校举行隆重仪式,高铁副校长代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赠予哈工大苏联专家组组长罗日杰士特斯文斯基“中苏友谊纪念章”,代表高等教育部杨秀峰部长赠送了感谢状。(见照片中前排右一:罗日杰士特斯文斯基)

1951年5月,政务院第85次会议批准教育部长马叙伦在会上所作的《教育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大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从此,哈工大承担起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改革旧教育制度的使命。

苏联专家帮助哈工大培养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为学校的改建和扩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筹备设立研究生班。

第二,苏联专家来校开始培养研究生。

第三,研究生在学习中参加教研室的改造与新建工作。

第四,研究生边学习专业知识边掌握教学过程。

第五,协助工矿企业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对生产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良好的开端。

第六,及时交流学习苏联教学与科技的经验,举办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会议。

苏联专家指导教师进行科研 图片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

这张照片的说明,应该是”以讹传讹“的了-转载者

 1954年,教育部杨秀峰副部长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基本上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起了旗帜作用,全国高等学校也承认。今后要担负起培养忠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程师,培养高等工业学校师资的重任,还应深入地学习和创造性地运用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经验,以指导其他高等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应起指导作用。”

1956年,哈工大发展成为土木、机械制造、电机、机械工艺、工程经济、仪器制造、动力机械七个系,27个专业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哈工大成为国防工业大学

1958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来哈工大视察。和小平同志一起来校视察的有中共中央政洽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同志,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李雪峰、刘澜涛、杨尚昆同志,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同志以及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等同志和省市委领导同志。

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特别关心知识分子的成长,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听取李昌同志汇报过程中,小平同志问“教师的情况怎么样?”

李昌同志说:“基本上是苏联专家培养的青年教师。”

小平同志又问:“平均年龄......"。

“30岁以下”。李昌同志答道。

“年轻,好啊!”小平同志高兴地称赞道,室内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校机械制造厂,参观了机床加工车间。

小平同志问厂长李树毅:“这个工厂有多少人?"

“固定工人有175人,同学参加劳动的 1061人。”李树毅答道。

小平同志笑了笑,对李校长说:“按照马克思的标准,这是个大厂啰!"

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正在研制的专用电子计算机旁,听见这台计算机正在讲话:“犯规啦!”、“请您走!”讲解员讲解道:“这台专用电子计算机能够下棋。性能如果好,最好的棋手也下不过它,而且每逢摆好棋子时,它会自动地说‘请您走!’当你犯规时,它会立即说‘犯规啦!'......”这时,全场大笑。

小平同志问道:“你们同它下过棋吗?”

“没有,还没有调整好。”一个教师回答。

“什么时候能调整好?”小平同志关心地问。

“‘十一’以前,我们准备拿到北京献礼。”

“那太好了!”小平同志显得特别高兴。

小平同志来校视察。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敏感和对教育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对李昌校长说:

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

还说:

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