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3)
1949年前大致区分为,老式石库门, 新式石库门,老式街面房子,连栋花园洋房弄堂,独栋花园洋房,蜡地钢窗公寓,极少数工房,本地房子,草棚棚, 滚地龙。
建得较早的石库门弄堂,有单开间双开间甚至三开间的, 差别只是大小不同, 共同点是没有卫生设施, 需要拎马桶,为与新式区分, 说成”老式石库门“。
有老便有”新“,新老之分的关键是抽水马桶, 而不简单地说成”卫生设施“, 因为新式石库门中又分成大卫生小卫生,有一类”新式“石库门, 在一楼上二楼的楼梯下, 设置了一个带抽水马桶的小卫生间,所以习惯将只有抽水马桶的厕所称为”小卫生“。更新的石库门,则在一楼或(和)二楼楼梯拐弯处有个比楼梯间大的小房间,里面有水斗(上海话称水槽)和浴缸, 因为比小卫生间大, 故称之”大卫生“。
马路两旁的房子, 绝大多数是被店铺占据了,楼上一般还是作为住房使用了, 很多二层的房子是楼上楼下一起出租或买进卖出的,因此有些大一点点的商铺, 楼下开店楼上住人,当然那些烟纸店”级别“的小业主,则把一楼街面房子的前半部用于生意, 后半部用于生活,半夜客人有急需,敲门板,老板会起身打开门板上的小窗户, 既方便了顾客也让自己做一笔小小的生意,哪怕只是一包香烟。这样的街面房子, 一般属于无卫生设施的”老式“住宅, 当然有些比较新的街面房子, 会有抽水马桶, 不过这类房子一般不会只有二层, 营造商舍不得呀, 利用率太低了。
上面这些属于“中档”的住房,能有一席之地, 也算是体面的了。
接下来就是高档的了。
连栋花园洋房弄堂,平面布局有如石库门,一条主干弄堂, 分支乃小弄堂,也是前门后门, 但前门没有那种威风凛凛的黑漆大门,有的前院栏杆很低, 一眼就看得到前花园, 也有高墙铁门看不到里面在干什么,居多是两开间,一楼大致是客厅餐厅厨房佣人房,注意到没有? 这儿用的是“客厅”, 而石库门则习惯上用的是“客堂间”,这就是差别了,二楼则是卧房卫生间, 有的正式三楼,还有一种上海独特的“假三层”,中间高前后地, 功能与石库门的阁楼相似, 但比那种阁楼高, 至于汽车间, 倒不一定都有。
正儿八经的花园洋房,就是一个院子有大有小, 一幢房子有很大的也有不大不小的,一定是有汽车间的, 住得起这类房子没有汽车间实在不要意思出门,到如今所谓”衡复“老法租界常见, 高安路是一个例子。
蜡地钢窗, 乃上海滩高级公寓的别称,因为地板必然要是打蜡的硬木,窗户一定是钢构件的,大名鼎鼎的武康大楼, 虽然这个名字用上海话说出来是很不雅观的一个字, 河滨大楼也是一个,这类房子的放行布局各不相同,一室二室三室四室的都有,影视种太多了, 不多说了。
本地房子, 外地人猛一听到这个名称, 也许会莫名其妙,这种房子起源于上海本地的庄户人家, 倒不一定真室上海本地人,随着上海市区的扩大, 家里赖以生存的”菜地“被高价收购去造住房开工厂建商店等,原先的种田人也洗脚上岸干起了别的工作, 但相当一部分人把自家的房子保留下来自家继续住了,以致有的人工作很差收入很少, 但住的房子虽不好但挺大的,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
另类本地房子的主任, 已经上岸从商好些年了,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半现代化,但很可能所在区域无上下水管道, 以致这两种本地房子基本是没有卫生设施的, 但仍可以列入中档范畴。
高档中档的有了, 说说低档的棚户区了。
棚户区既不是规划出来的, 也不是祖上留下的,随着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各地各色人等源源不断地涌进上海,带着钞票做生意或有知识教书啥的有之,一身力气扛大包有之,能工巧匠补锅弹棉花有之, 能说会道卖卖老鼠药也算一种本事,少林武当学过沧州陈家沟出身的,到上海拉个场子卖艺或卖大力丸也能生存下来,当然第一步大多数是投亲靠友过度一番,然后找工作找住处大概就和亲属是干什么的有关了,这就是为什么上海何种工作乃何方人士从事的关系十分密切的原因了。
找住房也是如此,在上海有些比较差的地方, 倒不一定非得是下只角,有些垃圾场啊, 无人墓地啊,不定什么时候有些人找些木棍棍支个棚棚, 到什么地方买点或顺点油毛毡当屋顶,弄些竹片编成篱笆糊上泥巴当墙壁,就是一个窝棚了,只要不碰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凑合凑合也就有点家的意思了, 三家五家, 十家八家, 就形成一个居民点,这类区域政府是不管的,那么谁来负责“社会事务”呢?青红帮!
三两家时, 帮会也懒得理你, 地盘搞大了, 就会有油水,青红帮自然就出现了,当然那些卖力气的卖手艺的卖嘴皮子的,恐怕在老家就与三教九流扯来扯去的,新到上海, 当然很轻车熟路地去拜码头,手势一比切口一对,四色点心带上, 有数有数好说好说, 以后小舅子侄子来上海, 同样的路子走一遍,就在同一个“小区(?)”,先整个趴趴屋子对付对付, 这就是滚地龙, 以后凭本事走上坡就是好命, 翻不了身一家人滚地龙待下去吧。
慢慢地, 主要在城乡结合部, 一大片一大片的棚户区“建设”起来了,亏待那时无需户口准迁证,来了就是上海人, 虽然棚户区的主体人等, 原籍是江苏安徽山东的居多, 一个特殊的群体, 老广东在上海人口基数很大, 但落到棚户区住的极少极少,比湖北人还少, 究其原因,大概和上海码头工人的构成有关吧, 上海码头工人中, 第一大帮是苏北帮, 第二大帮就是湖北帮,因为沿长江来上海太容易了,而码头工人居住在棚户区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