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如今的回忆, 却是“真的言必称石库门弄堂”, 似乎二百多万人口曾经居住过的方式不见了,实际上那些工人新村, 现在仍旧大量的住着我的同龄人。每次回国, 我也还是住在曾经的“下只角”-位于大木桥路的江南新村, 当然那一片现在勿得了了, 中山南二路内环里厢啊。 -转载者
来源:文汇报 | 唐骋华
人类关于往昔岁月的叙事是有套路的。比如,现在只要提起“大上海”,无外乎这些关键词:法租界、石库门、花园洋房、咖啡馆、西餐厅、老克勒、海上名媛……所谓上海者,仿佛全由上述符号构成。
然而我相信,此种叙事套路和很多“上海小囡”的生活经验并不符合。譬如,我的成长环境就同西餐、洋房之类相去甚远,这些符号基本不会在我的视野里出现。我对它们的了解,毋宁说是受叙事套路的影响——以为如果一无所知,也太不上海人了。即便如此,它们于我更像是某种“外部知识”,而没有完全地进入日常生活。
因此,每当我读到“言必称法租界”的文章,总觉得隔膜与矫情。据我所知,上海人的生活不乏多样性,可怎么一落笔,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所幸这些年情况有所变化,不同的声音开始浮现。前一阵读沈月明的《沪乡记事》,他笔下的南汇风情让人领略了大上海还有乡村的一面,而近期出版的管新生的《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则更令我感到鲜活和亲切,因为我自己就曾居住在广义的工人新村。
显然,工人新村所呈现的样貌与流行套路很不相同,我想,这也是管新生为何要强调“另一种叙事记忆”的原因。这是一种与咖啡、洋房绝缘的记忆,甚至和弄堂生活也有较大差异。这就要追溯下工人新村的来龙去脉了。
上海的工人新村建设始于1950年代初,代表作即曹杨新村。从建筑风格看,它跟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等海派经典住宅不同,更重要的是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住宅主要供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居住,劳工的境遇则要差很多,据统计,新中国成立时上海300万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住在简陋而拥挤的棚户、厂房、旧式里弄里。因此,待秩序重建,新政权着手为工人“量身定制”住宅区,即工人新村。据学者统计,从1953年到1958年,上海一共兴建工人新村201个,住宅面积达468万平米,极大改善了工人的居住状况。
此举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工人从旧社会的苦劳力变成新社会的主人翁,社会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所以,入住工人新村是件大喜事,本书记录下的一句口号便是其生动写照:“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很多劳模是戴着大红花、在锣鼓齐鸣的喜庆氛围中乔迁的。
作者还观察到,工人新村的选址同样有讲究。普陀的曹杨新村,邻近华东师范大学;杨浦的控江新村、长白新村、鞍山新村周边,坐落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这种安排,是为了使“工人子弟的教育和文化生活都能更上一层楼”,清晰地表明了新政权的执政基础及价值取向。
作者本人于1954年10月随父母移居控江新村,他家分到的是一居室,使用面积近14平米,卫生间、浴室、厨房、阳台均为公用。按今天的标准只能算蜗居,而在当时已经是“升级”了。那时候没搬家公司,作者父亲拉着一辆又长又大的双轮人力车,载着全家人一个劲往前跑。辛苦归辛苦,但一路上欢声笑语,全家人为居住条件的改善而雀跃。
其实以地理位置而论,作者是从市区搬到了郊区。之前作者家住常德路,妥妥的“上只角”;而控江新村所在区域尚属近郊,一派田园风光。事实上,工人新村几乎都位于大上海的“边缘”,某种程度上,工人新村的兴建同时意味着上海城市化的拓展。
落到微观层面,这些在工人新村长大的小孩,有一段独特的生活经验。作者在书中描述道:“控江新村时属大杨浦的上海郊外,隔着营口路与一大片碧绿的田野遥遥相望,有着清清的河水、高高隆起的坟墩头……”儿时的作者,经常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间撒欢,放风筝,下河游泳,捉鱼,拷浜,整天“疯玩”。他们对大自然,绝不似今天城里的孩子那般隔膜。
长此以往,难免熏陶出些野性来。作者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编剧,不过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他跟人们想象中的“文弱书生”可大不一样——言语更粗粝、更接地气,对生活中的暗角也有更多阅历。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你和一位中年大叔聊天,觉得对方路子有点“野”,那他很可能就是在工人新村长大的。
只可惜,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人新村早就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其区位条件和居民构成,已然天翻地覆。相应的,半田园式生活和“野路子”大叔也快要绝版了。
如今想来,工人新村实为一种过渡性质的居住模式,它介于1920年代兴起的里弄模式和1990年代兴起的小区模式之间,是应时代的特殊需要而出现的产物。因此,当时代发生变化,尽管名称得以延续,但其内涵和性质就今非昔比了。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用亲身经历,为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留下了一份鲜活的个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