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昨日贴了几张里弄生产组的照片, 自己也在想, 这生产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记得好象是大跃进时代的产物,而且工人们主要是那些婆婆大娘原家庭妇女们。
大约是1958年下半年, 上海的街道级别似乎也轰轰烈烈地大跃进起来了, 大办(那时什么东西一办就是大办)好些, 食堂托儿所啥的, 对了就是这个时候, 什么加工组服务站一起“大”办起来了, 剃头修鞋缝纫等服务性工作则叫做服务站, 而和“工业生产”有点关系的, 就叫做加工组后来变成的生产组, 有道附近工厂把边角废料拉回来重新稍稍地加点工成简单的产品,有帮一些轻工业工厂做点更简单的加工活如糊纸盒,还有上海比较有特色的一样活, 记得特别清楚, 叫做拆纱头, 也就是纺织行业的纱制品废料, 拿个啤酒瓶盖子,用其边缘的锯齿, 一拉一拉低把纱制品拆成一丝一丝的纱, 送(当然收费)回工厂擦机器, 这个活可以让人拿回家做,叫做”拆纱头“。
记得有部连续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 其中何赛飞演的那个角色特别真实的就是, 只要她一坐下, 就拿出纱头来拆。
后来, 好些大办的行业黄摊了, 但这些加工服务等则继续下来了成了生产组和服务站。
那些被大跃进解放出来的妇女劳动力, 则成了服务站生产组的元老,同时也给了这些家庭经济上一个不小的帮补。
这就是小集体所有制的里弄生产组, 后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产品也升级换了代, 工作人员也随着一些没有出息不能到广阔天地的年轻人的到来, 而增添了新鲜血液。
福利也就从一开始的什么也没有, 到后来有了自己的医疗, 但家属不管。
到了农村没法大有作为之后, 大批回城知青总得吃饭, 生产组又成了广阔天地, 大可塞人进去, 于是二三十岁的大小伙大姑娘成帮成堆地和大妈奶奶们挤在狭小的生产组里, 挣那块儿八毛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