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吓那么一大跳, 晚了十年还有多少人会返城? 若是老毛万寿无疆了, 返城二字就可以从字典里删掉了。不禁想到“青春无悔派”们, 是否气愤这个假设? 实际也就痛快痛快嘴吧了, 他们跑得比谁都快。--转载者
【原帖转发】 (来源:新浪博客)
又一年的春节来了。一切照旧,吃完年夜饭以后看看越来越像“新闻联播”的春晚节目,在不停地打着一个又一个哈欠声中,到了大年初一了。
节前,我再次拜读了我的好友黄志涛在2015年国庆期间写的一篇文章《一个恐怖的假设》。
志涛说的恐怖的假设究竟是什么呢?他在文章里设问:“知青下乡10年后,终于刮起了‘返城风’,大家才得以回家。要是多加10年,他们会怎么样?”
这个假设如果是成立的,志涛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知青要在农村滞留达20年之久,应该成为定局。他们会怎么样?这个假设太恐怖了!”
于是志涛对这个假设进行了一番描绘:“单就知青问题而言,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他们在农村待了20年,年龄在36--40岁的样子,过早步入中老年的行列。因为用不着文化,他们基本退化为文盲和半文盲。‘知’‘青’二字已经荡然无存了!…… 男知青恐怕当了农民的上门女婿,女知青就是他们的媳妇,生下三儿两女,别人已经无法识别他们原先的身份了。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老农民了。”
志涛继续假设:如果晚十年让知青回城该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一大批将近40岁的文盲,回来还能做什么呢?哪里来那么多工作给他们干?他们自己回来了,但是在农村的另一半,还有娃儿们,怎么办呢?城市难道能够一下子容纳那么多‘难民’吗?对!我不得不使用‘难民’这个称呼,难道很夸张么?我真的不敢想下去。那简直是一团糟,不可收拾!”
假设,可能存在。也有可能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好在我们这代人没有遇到志涛所说的这种假设。前提是1976年10月(实际是9月9日),中国发生了改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中全会,阶级斗争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对于我们自身来讲,1978年的秋天靠着自身的奋起,掀起了大返城的风暴。终于没有让这种假设成为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1978年秋天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的事件,是改变我们知青自身命运的一刻。2017年到来的时候,我们有幸读到了李长寿撰写《在命运的博击中突围》。是的,是突围。因为1978年秋天所发生的一切是改变我们命运的一刻。
改变,是在突围中实现的,是靠着搏击来实现的!那个恐怖的“假设”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1978年秋天云南农场的知青们掀起了大返城的风暴。39年过去了,历史的尘埃早就将这段往事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对于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的事件究竟如何看?我只是一个见证者。当年李长寿和他的战友们和战友们北上了,我是属于五万人留守在西双版纳农场的知青中的一员。前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云南农场的知青们经历了写信、上访、谈判、罢工、请愿、北上、绝食、下跪,直到回家的过程。
记得我在看郭小东教授撰写的《中国知青部落》一书的时候,他借书中“知青领袖马司令”之口讲了这样一段话,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敢说,云南知青在促使全国知青返城这件事上,是作出贡献的。没有我们云南知青的请愿,豁出命来争取中央对知青问题的注意与重视,知青那么快地大规模回城似乎不大可能。”
我们怎么看?我也经常能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的声音。还是留给历史去评定吧。我们还活着,首要的义务应该是把那段历史留存下来。
大过年的,本该喜气洋洋,欢欢乐乐的。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不能忘记曾经改变我们命运的那一刻。所以,我记住了黄志涛在《一个恐怖的假设》一文中的那段话—— “如今我们这一代,基本上60出头,都已经退休。经历了‘先苦后甜’的生活,大家比较容易满足。不管在哪里,公园里,饭店里,幼儿园门口,小学门外,k歌厅,舞厅,健身房,特别是各个旅游景点,甚至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生活是多么幸福!要是M多活10年?这一切还会有吗?”
问的好啊!这才是不忘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