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吓那么一大跳, 晚了十年还有多少人会返城? 若是老毛万寿无疆了, 返城二字就可以从字典里删掉了。不禁想到“青春无悔派”们, 是否气愤这个假设? 实际也就痛快痛快嘴吧了, 他们跑得比谁都快。--转载者
【原帖转发】 (来源:新浪博客)
又一年的春节来了。一切照旧,吃完年夜饭以后看看越来越像“新闻联播”的春晚节目,在不停地打着一个又一个哈欠声中,到了大年初一了。
节前,我再次拜读了我的好友黄志涛在2015年国庆期间写的一篇文章《一个恐怖的假设》。
志涛说的恐怖的假设究竟是什么呢?他在文章里设问:“知青下乡10年后,终于刮起了‘返城风’,大家才得以回家。要是多加10年,他们会怎么样?”
这个假设如果是成立的,志涛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知青要在农村滞留达20年之久,应该成为定局。他们会怎么样?这个假设太恐怖了!”
于是志涛对这个假设进行了一番描绘:“单就知青问题而言,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他们在农村待了20年,年龄在36--40岁的样子,过早步入中老年的行列。因为用不着文化,他们基本退化为文盲和半文盲。‘知’‘青’二字已经荡然无存了!…… 男知青恐怕当了农民的上门女婿,女知青就是他们的媳妇,生下三儿两女,别人已经无法识别他们原先的身份了。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老农民了。”
志涛继续假设:如果晚十年让知青回城该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一大批将近40岁的文盲,回来还能做什么呢?哪里来那么多工作给他们干?他们自己回来了,但是在农村的另一半,还有娃儿们,怎么办呢?城市难道能够一下子容纳那么多‘难民’吗?对!我不得不使用‘难民’这个称呼,难道很夸张么?我真的不敢想下去。那简直是一团糟,不可收拾!”
假设,可能存在。也有可能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好在我们这代人没有遇到志涛所说的这种假设。前提是1976年10月(实际是9月9日),中国发生了改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中全会,阶级斗争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对于我们自身来讲,1978年的秋天靠着自身的奋起,掀起了大返城的风暴。终于没有让这种假设成为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1978年秋天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的事件,是改变我们知青自身命运的一刻。2017年到来的时候,我们有幸读到了李长寿撰写《在命运的博击中突围》。是的,是突围。因为1978年秋天所发生的一切是改变我们命运的一刻。
改变,是在突围中实现的,是靠着搏击来实现的!那个恐怖的“假设”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1978年秋天云南农场的知青们掀起了大返城的风暴。39年过去了,历史的尘埃早就将这段往事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对于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的事件究竟如何看?我只是一个见证者。当年李长寿和他的战友们和战友们北上了,我是属于五万人留守在西双版纳农场的知青中的一员。前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云南农场的知青们经历了写信、上访、谈判、罢工、请愿、北上、绝食、下跪,直到回家的过程。
记得我在看郭小东教授撰写的《中国知青部落》一书的时候,他借书中“知青领袖马司令”之口讲了这样一段话,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敢说,云南知青在促使全国知青返城这件事上,是作出贡献的。没有我们云南知青的请愿,豁出命来争取中央对知青问题的注意与重视,知青那么快地大规模回城似乎不大可能。”
我们怎么看?我也经常能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的声音。还是留给历史去评定吧。我们还活着,首要的义务应该是把那段历史留存下来。
大过年的,本该喜气洋洋,欢欢乐乐的。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不能忘记曾经改变我们命运的那一刻。所以,我记住了黄志涛在《一个恐怖的假设》一文中的那段话—— “如今我们这一代,基本上60出头,都已经退休。经历了‘先苦后甜’的生活,大家比较容易满足。不管在哪里,公园里,饭店里,幼儿园门口,小学门外,k歌厅,舞厅,健身房,特别是各个旅游景点,甚至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生活是多么幸福!要是M多活10年?这一切还会有吗?”
问的好啊!这才是不忘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