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烧掉了, 真相就不可能被盲目追求了,说有就有说没就没, 均无证据, 历史就虚无起来了, 研究(实际是解说)历史的专家们, 最好不要引用这个“资料”,或者专门引用它正是因为可以无凭无据--转载者
这里所说的《毛泽东致江青同志的信》,是指毛泽东1966年7月8日那封“在西方的山洞里住了十几天”的信。就是这样一封几乎可以认定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重要信件,却在当时被周恩来烧掉了,而且是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烧掉”的。
那么,烧掉了的信,后来又是怎么发表的呢?有没有底稿?为什么要发表?当事人怎么不出来说话?这中间到底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生态?
我们得从接读这封信的当事人说起。
最先接读这封信的当然是江青。毛泽东给江青的信,在此之前,不多。一则是因为夫妻俩经常在一起,没有多大的必要写信;二则是毛泽东不太愿意与江青讨论党内生活的一些问题。见之于公开发表的,在中央权威文献中,就是1950年1月4日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期间以电报的方式发给江青的“同意你去新区看一看”的信。还有1957、1961、1965年的几封短信。
在1966年7月那样的一个文革运动启动的时刻,江青收到毛泽东这样的一封信——一封几近“黑话”的信,江青一定是震住了。她不可能读不懂毛泽东信的内容。因为就在毛泽东离开韶山滴水洞刚到武汉的6月28日,她还给毛写过一封信,说的也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事。毛泽东正是就着她的来信的一些话题,超长地回了这封信的。
江青读完信,感到兹事体大,不敢独专。又唯恐误了毛的大事,便找到周恩来,让周看了一遍。江青把这么重要的信给周恩来看,没有经毛泽东本人同意。也许江青自己也明白,这不是夫妻之间的家书,这里牵涉到的是中国最复杂的政治斗争,“所思、所虑、所阐发的感慨,无一不是严肃得可以听到枪炮声”(《毛泽东家书》语)的问题。
周恩来看了,以他对事物的理解,觉得毛泽东的这封信不应只给江青一个人看的。以周的为人和处事的小心谨慎,他知道看到这样的信不见得是好事。但既然看了,也就还要有第三者看到才安全,否则今后的政治斗争说不清楚。因而他提请,这封信一定要给当事人看。同时,周恩来也有借这封信给林彪提一个“醒”的想法:万事有个边界,“吹”人的话适可而止。经与江青协商,再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也同意将此信给林彪一看,但嘱咐:林彪看后,当面烧掉。
毛泽东的这个安排,起到了两个作用:既给林彪敲了警钟“提了醒”,又“给了政策”——当面烧掉。只要改正,后话好说。
当时林彪正在大连休养,他不知道毛泽东写了此信。所以,当他看到这封信时,一时手足无措。但周恩来立即当着林彪的面(一说当叶群的面),用火烧掉了这封长信。这个动作又让林彪大吃一惊,因为烧掉毛泽东的文字,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周恩来只是笑笑了事。
这封只有江、周、林三人看到过的信——毛泽东的手稿,就这样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吗?历史有时候真是太吊诡了。
1971年9月13日,林彪命丧蒙古大沙漠后,这封信被毛泽东翻捡了出来——是一份底稿抄件!
毛泽东写给江青的这封信,居然让人抄了一份底稿,而且暗暗地收藏着。他当时对贴身秘书的嘱咐是,“原稿发出,抄件存档”。据后来看到过这一个“抄件”手稿的人徐景贤回忆,“抄件”是抄在“一种直条纸上的”,“抄信人的字迹很稚拙”。徐景贤的回忆录没有提到这位“贴身秘书”是谁,经查,1966年跟随毛泽东的所谓“贴身秘书”是徐业夫。这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因此,林彪出事后,毛泽东自知由他亲自选定,并在中共党章上铁定的“接班人”摔死他国,是不好交待的一件事。为了洗清自己,他让拿出了这封信的“抄件”,并决定在1972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公布出来。
毛泽东为了让参加会议的人相信这个抄件是出自他的手,特意在原文上改了两处。其中有一处是“他(指蒋介石)就逃到一个海岛上去了”改成“他就滚到一群海岛上去了”。
周恩来自然知道毛泽东的心思,他特别将这个有毛泽东改动手迹的“抄件”全文复印,并让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可带回一份,存档到各自单位。
在做这一切时,江青没有忘记自己在里边的“利益”。她要求毛泽东将信的开头称谓“江青”改成“江青同志”。但毛泽东没有同意。周恩来和事,在印发这个材料作为“中共中央文件(绝密)”时,文件上加了“同志”,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毛泽东致江青同志的信”。
这样的一封信,由草成,抄写,存档并同时寄发,三人传阅,到烧毁;由重新翻捡出来,改写,复印并作为重要的中央文件高层公开,叮嘱带回并荐档——这中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是何其复杂。
毛泽东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他自己也不知道最终走向何方的“革命”,正像他在信中对江青所言:“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斯、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我劝你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要粉碎刘少奇一类“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及其集团。但是,林彪是否就是他所坚信的人?或者在此后“九大”将林彪选成接班人后,是否就能同道到底?毛泽东说林彪吹他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那么,这句话是否可以反过来问一问:选用林彪,是否也是“为了打刘,借助林彪这个钟馗呢”?但不管是什么情况,林彪出事后,毛泽东得有交待,对党内,对党外都得有个解释。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毛泽东才翻捡出了这样的“私信”抄件的。毛泽东是不是由此就说清楚了他对林彪的重用是出于什么考虑呢?这一封显示早在四年前毛对林彪就有着相当警惕的“预言”,是不是也一如从前地表现了毛泽东的高瞻远嘱、明察秋毫呢?看来,回答不一定是乐观的。这一点,毛泽东作为一个高人,他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
林彪事件,在毛泽东,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据他身边的人回忆,“9•13”后,毛常常摔东西、撕文件、骂人。而且经常失眠,睡梦中偶尔还惊叫“亲密战友”、“接班人”、“永远健康”等类的短语。可见毛连自己都无法交待。
而林彪事件于国人,是不得不交待的一件事。因此,有此抄件,也聊胜于无。
既然有这么一个信的抄件,又是出于毛泽东早几年对林彪的观察与判断,作为中央文件,高层里是要学习和讨论的。不仅要学习,其每一位的讨论发言,都是要记录整理并上报的。于是,毛泽东看到了每一位参加会议的人的发言记录。全部的表态都是——
读了毛主席的信,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原来林彪是个反革命两面派,是个当面“万岁不离口,背后下毒手”的家伙,毛主席高瞻远嘱,对林彪的问题早就有觉察……
这样的话,毛泽东信吗?不信又能怎么办?也是聊胜于无吧。
历史,经常在一种“作古正经的乱弹琴”中……
附注:
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说这封信压根儿就不存在。是当时的中央为了应对林彪出逃所造成的被动局面,由康生提议,张春桥执笔,毛泽东首肯的一封彻头彻尾的造假产物。为了使这种造假更真切,毛泽东直接参与了过程,在“抄件”上特意修改了几个文字……支持这种论点的有张玉凤在香港发表的言论和姚文元的相关回忆(有关这个问题,如果博友们感兴趣,或者本博主还会涉及。)——先且不管这种质疑的理由以及当事人发言的真伪,由此亦可见出当时那种复杂的政治生态。这封信从1966年到今天,四十多年了,疑云丛丛,当事人有的三缄其口,不着一辞。我们期着历史真相早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