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ZT 郭红解 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

(2015-07-03 05:10:56) 下一个
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之一

南京路,人潮涌动,流光溢彩,是上海城市记忆中华彩的一章。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市政改造、商海浮沉,南京路上不少经营了上百年、数十年的老店、名店、特色店相继退出。笔者寻踪南京路,根据有关资料,分段简要介绍部分已经消逝的商店。

一、1980年南京路(外滩-福建中路)商店一览

1、双号门牌商店
和平饭店、上海市电报局、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市手工业局陈列室、民族乐器一厂服务部、一中商店(烟店)、革新皮鞋店、南京百货商店、浦江服装店、科艺冲晒、朋街女子服装商店、上海体育用品商店、源诚食品商店、冠龙照相材料商店、创新皮件商店、红风金笔商店、向阳文化用品商店、老日昇织补店、中国邮票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中华皮鞋店、长城钟表店、丽华百货商店、外文报刊门市部、大丰果品商店、扬州饭店、蔡同德药店、大庆电讯器材商店、上海灯具总店、王开照相馆、光明茶叶店、四川参店、黄河钟表店、上海市医药新产品商店、邵万生南货店、朵云轩、上海珠宝收购站、跃进鞋帽店、长虹果品商店、利群百货商店、光荣帽店、天禄鞋店、张小泉刀剪店、金波瓶酒商店、上海家具店、国际电视机商店、上海制花一厂门市部。

2、单号门牌商店
和平饭店、海达衬衫店、一价百货商店、浦江摄影社、东海饭店、前哨医药商店、康福百货商店、上海打字机商店、乐达尔西服商店、老介福呢绒绸缎商店、上海戏剧服装商店、佳美皮鞋店、北万有全火腿商店、吴良材眼镜店、迎风旗帜商店、友谊照相馆、新华书店、王仁和食品店、金声钟表店、上海市机电公司电工站门市部、金光绸布衣片商店、市五金公司电视修理部、五芳斋点心店、新海呢绒绸布商店、中艺绣品商店、小花园鞋店、东海服装店、群音无线电商店、红华陶瓷商店、丰味熟食店、冠生园食品商店、四川饭店、上海幻灯供应部、时声钟表商店、海鸥照相材料商店、协群日用品调剂商店。

二、部分消逝的商店简介

1、一价百货店(原址:南京东路133号)
原名一价花边商店,开设于1918年,经营的抽绣、网扣、绣花、印花台布,素为广大消费者称赞。机织网扣品种有台布、茶盘布、方圆盘布、窗帘布、沙发布,以及特丽纶绣花雕空台布、涤棉绣花三件套等,大小规格齐备,花色繁多。该店还经营各种绣花床罩、帐沿,各种尼龙、涤棉机绣、手绣的特丽纶枕套、枕巾、头巾和围巾等。

2、科艺冲晒(原址:南京东路150号)
原名勒克斯新闻摄影社,开设于1937年,初期专门拍摄新闻照片。1940年开始发展冲晒业务和冲洗电影胶片。1945年开始承接天然彩色照冲洗放大业务,是当时上海最早经营彩色照的单位,在冲晒方面有较高的声誉。解放后,改名为科艺冲晒,很快发展成为一家颇有经营特色的业余摄影冲晒放大的专业单位。科艺的经营特色是采用微粒显影药液冲卷,底片颗粒细腻,清晰度高,运用控制冲晒和放大照片的青冷色调,使照片清澈明朗,立体感强;放大照片裁格遮挡,构图新颖,色调和谐。

3、朋街女子服装商店(原址:南京东路154号)
“朋街”不是一条街,是一家专营女子服装而驰名国内外的特色商店,在女子服装的量体、设计、裁剪、缝纫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创立该店的店主立西纳是德籍犹太人,是一个有名的时装商。他的店铺设在德国汉堡一条名叫“BORG STREET”的小街上。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遭到德国纳粹党人迫害,立西纳变卖家产来到上海,依靠当时在沪犹太同行的帮助重操旧业,于 1937年在南京东路61号2楼开设一家专为外国女士服务的高级缝衣店。为招徕顾客和表示对家乡的思念,取“OLD BORG STREET”为店名,译成中文即“老朋街”。 每年春秋二季该店举办流行时装发布会,推出欧洲最新流行的各种时装款式,“老朋街”名噪一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英租界,立西纳因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原“梅龙镇食府”的业主李光斌出面代管“老朋街”业务,将店名中的“OLD”去掉,改名为“朋街”。抗战胜利后,立西纳回到了“朋街”,由于对家乡的思念,遂把“朋街”以5400元大洋出盘于领班张新远、张根桃叔侄,从此“朋街”成为华人经营的商店。1956年企业公私合营,政府特拨出南京东路154号门面,扩大“朋街”营业场所。这家商店承制的女子服装,能按穿着者的体型、肤色、职业、爱好等特点来确定选料配色、造型设计。例如在制作丝绸服装时,特别注意穿着者的体型特征,进行立体裁剪,使服装贴体美观。该店还特重工艺,缝工精细,烫工周到,所剪裁的毛料衣片,都经过高温起水定型,并根据体型不同的部位,运用“推、归、拔”熨烫工艺,冷却后复衬扎壳。这样,使做成的衣服面子、衬头、夹里都窝服;做成的服装领登袖圆,两肩平服,胸部丰满,门襟(止口)顺直,下摆圆顺,有洗涤不走样的特点。

4、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商店(原址:南京东路171号)
原名上海打字机商店,是当时全国计算机、打字机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专业商店,经营品种有国内外各式电子计算机、中文打字机、外文打字机、速印机、誊印机、穿孔机、打印机、数字记录器及有关附属用品和部分零件。该店附设修理部,精修各式计算机、打字机、速印机。除门市接修外,还设有定期保养业务。商店自设金工车间,加工各种打字机零件,为解决修理中的疑难杂症创造了有利条件。

5、源诚食品店(原址:南京东路172号)
创建于1917年。当时它是一家糖食糕饼店,附设工场,以潮州月饼、猪油花生糖、花生酥为主要产品。源诚食品店的潮式糕点素以风味独特,质量鲜美著称,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源诚”创立32周年纪念时,适逢中秋佳节,上海影剧界、书画界著名人士,纷纷应邀前往该店致贺。艺术大师梅兰芳特地写了“茶食泰斗”4个大字,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词 “香酥适口,制作精良”,名画家吴湖帆颂诗“调制精且美,以尝脆而甜,逢人开口笑,心尝补腹盐,咀嚼香无尽,源诚五味兼”。该店自设工场,生产的著名糕点糖食有:老婆饼、冬瓜饼、脆葱饼、软葱饼、蛋黄酥、龙眼酥、猪油花生糖、猪油明糖等数十种。老婆月饼由于配料考究,重糖重油,制作工艺精细,吃口肥润、香甜,是潮式月饼中别具一格的品种。

6、浦江摄影社(原址:南京东路187号)
浦江摄影社专门以拍摄风景人像照为主要经营项目,在外滩一带设立服务亭,分设三个固定的拍摄点,以富有上海特征的高楼大厦,或者是浦江上的穿梭巨轮,或者是外滩的绿化地带为背景,为顾客拍照,并能把节日灯彩同人像一块儿摄取下来。该社每年接待顾客要达30余万人次。该社还没有室内天然五彩摄影和景象定向合成摄影等服务项目。定向合成摄影,是把事先拍好的风景片,通过幻灯映入特殊的银幕反射,被摄者处在银幕之前,拍摄下来的照片,人景合一,犹如身临其境,自然逼真。

7、红风金笔商店(原址:南京东路204号)
原名文达钢笔公司。这家商店专业经营金笔、铱金笔、圆珠笔、铅笔、绘图笔等,品种多,规格齐,亦卖亦修,并代客烫金刻字。各厂生产的新品种、新花色均优先在该店上柜试销。该店还向全国各地采购优质金笔、铱金笔上柜经销。商店附设修笔专柜,有一支技术精湛的修理队伍,并能笔尖点金,粗尖磨细,笔尖整形,断杆胶接,零件车制以及改装等,因一贯以修理质量高而被消费者誉为“钢笔医院”。

8、乐达尔西服商店(原址:南京东路235号)
乐达尔西服商店是一家前店后工场、专营男式毛料西服、大衣的服装商店,因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大方而赢得声誉。这家商店的服装技工,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裁制经验,归纳为十个字:挺(服装外型饱满、挺刮、美观)、圆(袖笼、底边圆顺)、窝(前后身不翘)、服(袋、袋盖平服)、松(领松、肩松)、戤(前后身有戤势举止方便)、登(前后身登,穿在身上不紧贴身体而舒服)、薄(门襟止口薄)、直(门襟、摆缝挺直)、密(缝针密而齐细)。由于裁制的西装、大衣负有盛名,吸引许多中外顾客前去购买、定制。

9、老日升织补店(原址:南京东路238号)
这家百年老店的前身叫“日升彩织补刷染坊”,由织补工出身的苏州人李文庆1894年开设在上海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398号。李文庆学得一手织补缎花绸纹的绝技,能把有破绽的缎花、绸纹织补得完好如初,因此开业后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其徒弟曹永金当家。那时,上海已盛行穿西装,呢绒代替了绸缎。一次,一家西装店将一件做坏的花呢衣服送来织补。这花呢条纹特别复杂,当西服店裁缝取回织补好的花呢,细细察看,“天衣无缝”,竟找不到一丝伤痕。从此“日升彩”名声大振,不但誉满上海,还名扬海外。“日升彩”曾改名为“老日升织补专家”,专营织补业务,不再兼营刷染。此后,又由曹之徒弟织补行家张桂兴接任,以此代代相传。1956年,又更名为“老日升织补店”。1959年,为了发展名特商店,“老日升”总部迁至南京东路238号,扩充为三开间门面。名师出高徒,特级技师沈桂生、沈林虎、唐士英培养的30多名织补人才,有的被商业部聘作织补教师,有的被称作“小行家”摄入新闻纪录片《祖国新貌》。1959年,上海胸科医院为解决尼龙丝制的人造血管适用于人体内问题,求助于“老日升”,该店培训班俞福林师傅参与研究拼接成粗细血管各种弯形、枝叉形等适合生理结构形状的人造血管,为填补医疗空白作出贡献。1964年,上海文物古玩商店收到两件有破损的明朝龙袍,请“老日升”织补,因年代久远,纬线一碰就断,经织补大师沈桂生用细如发丝的30号针,使用几十种针法,既织又绣,妙手天成。1979年后,“老日升”还经营干洗、熨、烫、印字、皮件上光、经销洗涤材料等业务,织补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该店传统经营特色项目。1990年后,“老日升”几经搬迁,从南京路上消失。

10、中华皮鞋店 (原址:南京东路252号、583号)
中华皮鞋店开设于1917年,是一家我国最早经营男女特色皮鞋的商店。从开创之日起,中华皮鞋店就以独特的风格、新颖的款式、优良的质量,与外商进行竞争,并取得成功。早在20世纪初,上海南京东路、河南路一带,外商开设的皮鞋店鳞次栉比。有美国人开办的思罗公司、华改和皮鞋商店,日本人开办的太阳皮鞋商店,德国人开办的SS皮鞋商店和俄国人开办的美高皮鞋商店。中国人余华龙选中这块地段开设皮鞋店,是为了表示中国人的能力和尊严,并取名为“中华皮鞋公司”。该公司楼上是工场,下面是店堂,以定做皮鞋为主。“中华”在设计管理上,有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制度。对同一种尺码的鞋楦,按不同脚型分为“AA、A、B、C、D、E、 EE”等7种型号。凡来“中华”定制皮鞋的,由顾客选定样子,根据各人的脚型削制楦头,将顾客的尺码及型号记入定货登记簿,作为原始记录归档编号,并保存原样原楦。以后若再定制皮鞋,不需本人前来,根据保留的定号就可照做,而且保证满意。193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女儿结婚时,就在“中华”定制了100多双不同式样的皮鞋作为嫁妆。1950年,中华皮鞋公司与工场脱钩,商店改名为“中华皮鞋店”。后在大众第一皮鞋厂的支持下,设立“中华”牌皮鞋生产小组。这个小组生产的“KK(凯凯)”和“中华”牌男皮鞋,除保持了为中老年顾客供应平跟鞋外,还陆续增加了中跟皮鞋。

11、老介福呢绒绸缎商店(原址:南京东路257号)
老介福呢绒绸缎商店开设于1860年,最早由福建人祝氏兄弟合资开设,故取招牌为“介福”(即两个福建人的意思)。后盘让给苏州人程芦舟,以后该店又由绰号叫“老寿星”、“长脚”、“大阿福”的李灿石、姚荫莉、程用六(程芒舟之子)三人合伙经营,从各人绰号中取一字(“脚”谐音“介”),更店名为“老介福”,并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唐驼写了招牌。“老介福”最早以经营绸缎著名,备货注重高档贵重商品,并以收集世界各国精美花型图案,自行设计新品种,直接向沪、杭、苏、湖州等地丝绸厂定织定染、特殊加工为其经营特色。因此在品种、花色上具有独特风格,有“丝绸总汇”之称。上世纪30年代,美国幽默电影大师卓别林来上海时,慕名向“老介福”定制60打真丝格子碧绉衬衫。当店员将货送到,并当场点燃真丝以示质量时,卓别林竖起大拇指称道:“Very good”。1936年冬,“老介福”迁入南京东路257号“哈同大楼”(1956年更名“南京大楼”),第二年3月正式开张,成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的绸缎店。解放后,“老介福”除继续发扬丝绸的经营特色外,还扩大了呢绒商品的经营。与本市的章华、协新、元丰、寅丰等毛纺厂实行“厂店挂钩”,经销各厂的产品,如花呢、凡立丁、派力司、巧克丁、高级开司米、拷花大衣呢、全毛麦尔登毛料织物。“老介福”在管理上也非常严袼,尺准寸足是该店取得信誉的经营之道。店堂内设有复尺部,凡发现营业员尺寸不足者,第一次批评,第二次警告,第三次扣发薪金,所以到该店购物的顾客买时称心,买回去放心。20世纪80年代,“老介福”经营品种达1500余种,年销售各类丝绸160多万米、呢绒100多万米,成为全国最大的呢绒、绸缎特色零售商店。

20世纪30年代的“老介福”

20世纪90年代的“老介福”

12、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门市部(原址:南京东路259号)
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是1953年由全市几十家戏服作坊合并组成的。它集中和继承了上海一百多年来戏服制作的技艺精华和生产经验,创制了大蟒大靠(戏服)、皇帽、厚底班靴三大特色产品。能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剧种、不同流派、不同角色设计戏服式样;服装配色协调,用色古朴,冷暖适中,艳丽不俗,雅而有神;图案设计密而不繁,疏而不简,各种龙风狮虎、花鸟鱼虫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形成了“海派”剧装的独特风格。门市部经营的主要品种有:传统戏和现代剧的戏服、民族舞蹈服、杂技体操服、新婚礼服;传统名牌“南恒泰”高靴、各类戏靴、芭蕾舞鞋;传统戏和现代剧的戏帽、口面头套、水钻头面;各类戏剧须结、大幕须、旗须、灯须、排须、扇须及彩色电光片制品等。门市部曾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设计过“富装”、“斗篷”、“鱼鳞甲”等服装;1979年还为上海京剧团出访西欧演出《火凤凰》《杨门女将》《贵妃醉酒》《拾玉镯》等剧目设计了戏服;曾成功地为戏剧影片《红楼梦》《追鱼》《天仙配》的主要演员设计服装。

13、上海戏剧刀枪厂门市部(原址:南京东路259号)
上海戏剧刀枪厂门市部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品种规格较多的戏剧刀枪商店。它是由全市戏剧刀枪店合并组成的,技术力量雄厚,各类品种齐全,生产的戏剧刀枪用料讲究,色泽鲜艳,层次分明,真实感强,在全国同行中向有“海派”道具之誉。门市部既供应现货,也接受定做。出售的品种,有常用戏剧道具刀、枪、剑、戟、斧、锏、鞭、拐,有全堂銮驾、混堂槊,还有文房四宝、酒壶、盘子、提炉、提灯等,共200多种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刀枪道具。1979年,曾为西藏话剧团定做了话剧《文成公主》的全套道具,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傲蕾·一兰》影片所需要的武器、装备,还为中日合拍的电影《天平之甍》提供了刀枪、道具。

14、北万有全腌腊商店(原址:南京东路285-287号)
万有全火腿腌腊商店1851年创设于现十六铺附近,专营火腿腌腊业务,远销南洋群岛、香港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停业。抗战胜利后,在东门路复业,后来在南京东路又开了一家万有全。为了有所区别,在南市区东门路的称南万有全,在南京东路的称北万有全。万有全经营的火腿,历来选料严格。该店职工亲去浙江金华地区各县采购外形矮小丰满、皮薄腿细、爪弯脚直的毛猪,从中精选适合于加工南腿的胚子,精工腌制。所加工南腿,每只在五到八斤左右,皮色黄亮,精多肥少,腿心饱满。尤其北万有全的熟火腿,挑选皮薄膘少、精肉多、腰方长的火腿,精工烧煮,刀功精湛,每两切30片左右,肉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咸淡适口,鲜味特异,食之开胃。

15、丽华公司(原址:南京东路270号)
丽华公司由广东人梁海筹创设于1926年,当时设铺面、二楼、三楼3个商场,经营百货,生意兴隆一时。1954年成为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一家代销店。1966年改为红卫百货商店,1984年恢复丽华公司原名。1993年扩建,营业场地为5个楼面,经营品种达6000多种。

16、大丰土特产食品商店(原址:南京东路300号)
大丰果品商店的前身是上海第一食品商店门市部,20世纪60年代初期,改组为上海市供销合作社门市部,并更名为大丰果品商店,后又改名为大丰土特产食品商店。这家商店综合经营各类水果、土特产食品,有2000多个品种,分设10个专业柜组。经营的主要品种有:四时鲜果、干菜山货、调味佐料、水产海味、腌腊糟醉、炒货蜜饯、茶食糕点、香茗美酒、糖果饼干、荤素罐头、辣酱酱菜、冷饮饮料、滋补食品等。

17、扬州饭店(原址:南京东路308号)
扬州饭店初名“莫有财厨房”,1950年1月由扬帮名厨莫德峻和其子莫有庚、莫有财、莫有源三兄弟共同创设,原址在江西中路374号(近宁波路)上海银行大楼三楼上海纱厂工商界人士联合俱乐部内。因经常由老二莫有财出面交税、办事,故名。莫德峻原是扬州银行公馆的厨师,技艺精熟,善制扬州菜肴和点心。莫有财厨房设有两个餐厅,可容纳50余人就餐,成为工商界、银行界及文化界人士的雅集聚餐之地,生意相当不错,一度须至少提前两周预约。荣毅仁及其家人经常在这里就餐。董必武、陈毅、李富春都曾来此品尝扬帮佳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和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等也曾是该厨房的座上客。水晶肴肉、莫家干丝、蜜汁火腿、清炖蟹粉狮子头、三丝鱼翅、蟹粉汤包、八宝鸭、火腿萝卜丝酥饼、扬州煨面等名菜名点,深受中外宾客的青睐。1970年,为面向大众、适应顾客的需要,莫有财厨房迁至北京东路213号(近江西中路口)扩大营业,并正式改名为“扬州饭店”。1975年,扬州饭店迁至南京东路308号(山东中路口、近河南中路)营业。饭店新址规模扩大,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除厨房外,设有铺面、地下室两个大餐厅,可同时容纳360人就餐,经营品种也由原来的30余种,增加到二三百种。1997年底,因地铁2号线施工,扬州饭店迁至南京西路72号“喜来临”楼上营业,后由于“新世界城”二期工程开工,该店停业。2004年10月,扬州饭店又迁至福建中路345号原“知昧观酒家”所在地重新开业,后又开出几家分店。

18、迎风旗帜礼品商店(原址:南京东路309号)
原名永顺祥礼品商店,专营彩旗、锦旗、奖杯及匾框、镜架等,自产自销,以工艺精细闻名。本市和全国各地的企业、单位,经常到这家商店来定制锦旗、红旗。这家商店经销各种镜框。加框丝织风景画片与杭州都锦生挂钩协作,花色品种繁多,如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名胜古迹等。各有关厂生产的新品种、新题材,优先在该店上柜,再根据丝织画不同题材和色泽,配上自制的不同花型颜色的镜架。商店特约画家在丝绒上作画,所临摹的人像名画题材广泛,形象生动。首创的植绒制品,把植绒工艺应用到纸质奖状、绸质锦旗、尼龙围巾上,后又制成20多种不同颜色的植绒纸.绒毛均匀,色彩鲜艳。

19、友谊照相馆(原址:南京东路311号)
原名英明照相馆,以拍摄人像照、结婚照和彩色照为主要服务项目。同时,为工业拍摄产品照、商品广告照、工厂企业的厂房设备照、工艺过程照、产品样本照和供展览用图片照,以及印刷制版用反转片摄影等。该馆在天然彩色摄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门拍摄顾客出国护照用的彩色人像证件照,烫伤、红鼻子等病理症状的彩色照;还为外宾、华侨拍摄结婚、生日、宴会活动的彩色照。  

20、上海灯具总店(原址:南京东路360号)
上海灯具总店开设于1980年,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家灯具商店。它有二十开间门面,1400多平方米的商场,陈列着各种各样灯具、灯罩、照明电器。在商场的大厅里,专辟一个“房间摆设”橱窗,装配着各种室内灯具,供消费者观赏挑选。经营的品种有建筑灯具、工矿灯具、舞台灯具、交通灯具、民用灯具等共48个大类、1500多个规格品种。用于客厅的吊灯,从单叉式到二十一叉式,规格齐全,最大的吊灯是三层二十一叉式,对径有二米多,高达四米。各式车料台灯、有机玻璃台灯也是式样新颖,美不胜收。经营的灯罩规格齐、式样多,从六到二十英寸都有。由于经营品种齐全,各种灯件都能配套,全国各地很多宾馆、饭店、厂矿企业都向这家商店采购灯具。

21、王仁和食品店(原址:南京东路361号)
王仁和食品店是一家百年老店,自设工场,主要生产苏、扬式糕点,以苏式为主,如蛋糕、桃酥、麻糕、桃片、酥糖、猪油定胜糕、百果蜜糕等,扬式的京果粉、麻油撒子、净素黑麻月饼、水晶月饼、荤素年糕等亦负盛名。该店选料考究、加工精细,道道工序严格把关,产品吃口甜肥,颜色和谐。

22、五芳斋点心店(原址:南京东路391号)
五芳斋点心店初名“姑苏五芳斋”,1858年秋由苏州糕团名师沈敬洲开设。由于其自产自销的苏式糕团原料来自玫瑰、桂花、松花、莲花、荷花五种天然清润芳香的植物,故取名“五芳斋”,店主和糕团师傅又来自苏州,所以取店名为“姑苏五芳斋”。“五芳斋”首先在沪上用水磨粉制作的“汤团”和各式糕团,吃口香糯细腻,很受顾客欢迎。花色品种做到四季不同,既有大众化的“赤豆糕”、“黄松糕”,也有“八仙过海”、“双龙戏珠”等各种花色糕团。“五芳斋”主要经营四季糕团、苏式面点,兼营饭菜、筵席。特色糕团有寿糕、寿桃、蜜糕、方糕、糖年糕等,品种繁多,口味各异;苏式面点有高档花色如虾仁面、虾蟹面、鳝糊面、青鱼甩水面等。寿桃点心可以预定。据《鲁迅日记》载,1928年4月14日,鲁迅同方仁往书店浏览,中午就在“五芳斋”吃面。1956年11月,陈云来沪视察企业公私合营情况时,特地前往该店品尝了汤团,并称赞说:“我从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在上海工作时,曾多次在你店吃过,三十年后重尝此品,觉得仍然颇有特色,很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一次来沪访问时,下榻在锦江饭店,曾经品尝了“五芳斋”师傅为他特制的“含馅八珍小圆子”,色泽洁白如晶,皮韧而薄,吃口细腻而甜,异常别致。尼克松吃后极为高兴,说:“此品贵如珍珠!”1998年,“五芳斋”迁至四川中路136号;2008年,“五芳斋”总店迁址云南南路28号。

23、中艺绣品商店(原址:南京东路409号)
中艺绣品商店经营绣品有百年历史。解放前,在昼锦里一带(现山西南路)有几十爿经售各类绣品、化妆品的商店,以选料讲究,针法多变闻名。解放后,为了发扬刺绣传统特色,将品种单一、经营分散的各个中小型店合并成中艺绣品商店。中艺绣品商店荟萃各方名绣,有色泽鲜丽、针法细腻的苏绣,神态逼真、风格豪放的湘绣,内实外松、起针独特的蜀绣,构图简练、形韵生动的瓯绣等传统工艺,还有反映现代工艺的机绣和反映民族工艺的绣花、织花、印花、雕花等品种,共有400多种。经营品种中,有高档名贵的软缎绣花被面,有绣工精致的苏绣挂屏条幅,有软缎枕套,还有刺绣台布、三件套、靠垫、手绢、围巾、拎包、缝纫机套、电视机套等小绣品。

24、小花园鞋店(原址:南京东路423号)
20世纪初,浙江路慈德里内有幢花园洋房,门前有个小花园。因先后开设过“半解仙”(扬帮)、“都益处”(川帮)两家菜馆,是当时社会名流往来之处,于是人们把这里称为“小花园”。20年代有名自称“吃素人”的拎包鞋匠,背着一包绣花鞋面(业内称为“出包”),走街串巷地跑公馆、上青楼,让客户挑选花样,然后按照她们的要求和脚型,定做绣花鞋子。由于他手艺精湛,做出来的鞋子穿着轻软舒适,博得不少太太、小姐的称赞。与此同时,另有一名叫陆国义的鞋匠,选择广西路“小花园”开了一家女鞋店----泰源祥鞋店,前店后场,专营绣花女鞋。他模仿“吃素人”的一套工艺,采用“苏刺”软缎绣花鞋面,做工精良,生意兴隆,引起同业青睐。原在昼锦里(现山西南路)经营女鞋的一些商店,也纷纷将店迁移到“小花园”一带开店,到三四十年代,短短的二三百米街坊,女鞋店鳞次栉比,多达55家。这些店招牌各异,但找不到一家名叫“小花园”的鞋铺。当时颇具盛誉的有“美最时”、“麒麟阁”、“福美祥”、“美雅”、“九福”、“大光明”、“丽丽”。由于鞋子品种齐全,特色显著,渐渐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要买鞋子到小花园的习惯。因此,当时在浙江路和广西路两地段鞋店所出售的鞋子,人们都称为小花园鞋子。解放后,为发扬小花园鞋子的经营特色,1959年在南京东路423号专门开设了小花园鞋店。这家商店自设工场,拥有经验丰富的技师,经营的有绣花鞍、尖足鞋、软底鞋、拖鞋等四大品种,以花样新颖、色彩鲜艳、配色大方闻名。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上海时,因闻上海“小花园”女鞋的盛名,特地要求给夫人定制。总统和夫人捧着一双花团锦簇的中国女式棉鞋,对中国的传统工艺赞美不已。1993年,小花园鞋店迁出南京路,几经搬迁,现在落户老西门中华路1288号(近复兴路)。

25、马咏斋熟食店(原址:南京东路445号)
马咏斋熟食店创始人马咏梅早期在常熟古里村制作酱蛋、酱鸡、酱麻雀等卤味野味,每日到城里串街走巷叫卖,后在苏州、常熟开店,以质量考究闻名。1937年来上海开设这家商店。马咏斋除冬令供应各式野味,夏令供应糟肉、糟鸡等各种糟货外,日常供应的有上海烧鸡、五香酱鸭、五香酱肉、酱汁肉、熏青草鱼等二三十个品种。该店尤以油鸡和油锅沃鸡著名,烧煮时选用肥嫩草鸡,以特种香料配制,皮呈油光,色泽蜡黄,肉白,吃口鲜嫩,食之清香。当年在西藏南路16号还设有马咏斋西号。

马咏斋西号

26、冠生园(原址:南京东路449号)
冠生园食品公司创建于1915年,其鼎盛时期,在全国各地设有37家厂、店,连同代销店共有292家之多,成为全国食品行业执牛耳的工商合一的企业。其创始人广东南海人冼炳成(后改为冼冠生)先在广东路竹生居小吃店当学徒,1908年在南京路开了一家“陶陶居小吃店”。后因该地翻建大楼,搬到南市九亩地新舞台附近露香园路开设“小雅园点心店”,供应云吞、芝麻糊等。当时附近的新舞台上演文明戏卖座较盛,糖果瓜子之类消闲食品随之走俏。冼见此情况,就用洋风炉小量试制陈皮梅和果汁牛肉,在新舞台场内托盘出售。由于配制得当,别有风味,颇受欢迎。时间一长,引起了京剧名伶夏月珊、夏月润等人的兴趣,便结合6人,每人出资500元,共3000元,由冼将点心店改为食品店,并于1915年在大境路正式开业,取名“冠生园”,自产自销陈皮梅和兼营糖果、饼干、糕点,批发零售都做。1918年“冠生园”扩充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之一、电影导演郑正秋认为,“冠”乃“第一”之谓,“生”则“民之生存”,“冠生”含有“民生第一”之意;“园”较“店”气派大,且股东中有一半是梨园弟子,称“园”能显出与“梨园”的密切关系。1923年,增资三千元在河南路棋盘街开设“冠生园”总店,1930年因河南路房屋翻造,“冠生园”总店迁至南京路(今南京东路449号,近山西南路口)扩大营业。总店为八开间、三层楼店面房屋,底层自产自销各种食品,兼营洋酒罐头,铺面附设西餐冷饮室;二、三楼开设饮食部和茶室,供应广式菜点。南京路冠生园总店以广式月饼和广东菜点而著称。上世纪20年代,许多文人雅士,如林微音、邵洵美等常来这里品茗吃点心。该店制作的广式月饼在沪上颇有名气,当时杏花楼月饼还未问世。1934年,“冠生园”曾在“大世界游乐场”举办了一次月饼展销会,开幕时,特邀著名影星胡蝶(为“冠生园”股东之一)到场剪彩。1930年,还在漕河泾建立“冠生园”农场,取名为“康健园”,不仅设有厂房,还布置了山石花木和错落有致的堂馆亭榭,设有饮茗和娱乐场所。解放后,“冠生园”经营方式有了变化,但经营范围和产品质量仍有扩大和提高,各类“生”字标记的特色食品驰骋全国市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冠生园”厂、店分开,全国各地和上海各区的分店都改名为“冠生园食品店”,各自独立经营。漕河泾的“康健园”农场易名为“上海冠生园食品厂”。1966至1976年,南京东路的“冠生园”总店曾改名为“上海食品商店”,1977年起恢复“冠生园食品店”名称。1986年改名“冠生园公司”。1988年,总店又易名为“上海冠生园食品公司(黄浦)”,1996年后暂停营业。

27、四川饭店(原址:南京东路457号)
四川饭店初名“四川波赛饭店”,1946年由贺壁特女士开设,原址在新康路(今沙市二路)15号中央商场内(近四川中路),是一家仅有两开间门面的小店。“波赛”由沪上川帮名厨、“海派川菜”创始人何其坤(人称“何老爷”)掌勺,供应的菜肴用料考究、制作精细、质量甚佳,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合川肉片、麻婆豆腐、干烧鲫鱼等数十个品种,价格均低于大饭店,很受顾客欢迎。当时外滩附近银行、商行较多,一般职员中午都在中央商场的食摊或饭店就餐,所以“波赛”的生意较好。1948年,饭店歇业。1951年11月,恢复营业,改名为“四川饭店”。1957年,为发展川帮风味,四川饭店迁至南京东路457号(近山西南路)扩大营业。底楼为两开间门面,供应经济实惠、价廉物美的大众化川帮菜肴,有近百个座位;二楼为八开间,设有“泸州”、“嘉陵”、“峨嵋”、“重庆”、“成都”5个餐厅,供应筵席小吃,可容纳300多位顾客同时就餐;三楼也为八开间,设有“凤凰”、“芙蓉”、“牡丹”3个餐厅,专门摆设酒席,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闻名中外的川帮菜馆。四川饭店自迁至新址后,又从各处聘请了一批名厨,该店为了保持川帮菜肴的特色,不断派人前往成都、重庆考察学习,然后根据本地人的特点,改用轻辣、微辣等方法,使改良后的川菜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该店经营的川帮菜肴有200余种, “干烧鲫鱼”历经数十年盛名不衰,是该店的看家菜。“贵妃鸡”,虽号称“四川名菜”,实为上海“陶乐春川菜馆”首创,四川饭店经营此菜时由名厨操作,略加改进后更具特色,更适应沪上顾客的口味。“贵妃鸡”选用生鸡翅上半节为原料,略炸至金黄色后喷酒调味,用鲜汤焖烧至酥烂,加味精、着薄芡,再浇上红葡萄酒即成,色泽金黄、卤汁宽浓、咸中带甜、鲜香可口。1977年,四川饭店被列为接待外宾单位。1993年5月,四川饭店关门歇业。

28、天禄鞋店(原址:南京东路462号)
天禄鞋店前身是清道光年间开设的“天禄鞋庄”,是一家驰名全国的男式布鞋店。该店自设工场,向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规格齐全,穿着舒服不走样为特点。解放后,这家商店仍保持原有经营特色。著名品种有:毛料面子的布底小圆口、方口、三分口夹鞋,缎面布底鞋和黄牛皮皮底、扎底翻鞋。

29、海鸥照相材料商店(原址:南京东路471号)
海鸥照相材料商店和它的新中、风光两个门市部,原由华昌、益昌、沪新、新成4家照相材料行合并而成,经营各种型号照相机和照相器材,并兼营冲晒放大、彩色冲放、135彩底拷贝和修理照相机、镜头、闪光灯、曝光表,出租照相机和附件以及零拷显、定影药液等。商店还自行设计加工彩色拷印两用机、多用翻拍机、弹簧高晒夹、六寸金属放大机等。由于备货多、品种齐、选购方便,被誉为“摄影爱好之家”。新中照相材料商店原址:南京东路743号;风光照相材料商店原址:南京西路258号。

30、文艺戏剧化妆用品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01号)
原为老妙香室香粉局,是一家开设于1860年的百年老店,花色品种繁多、自设工场,专门生产、经营化妆用品及戏剧化妆用品,凡是各大名厂的化妆用品、高级雪花香脂、名牌香水、高级生发油、上等胭脂等均有出售。经营的戏剧化妆用品,有各种油彩卸妆油、化妆粉等,在戏剧界素有盛名。该店还专营东风日用化工厂(原老妙香室香粉局工场)生产的各类香粉、生发油等,香粉用料讲究,香型芬芳,如蛋形香粉,就是传统的特色产品,又如芝兰香粉、玳玳花粉、玫瑰宫粉,也都是过去清王室内的化妆用品。这些特色商品不仅深受国内顾客欢迎,不少东南亚侨胞也常托亲友来店选购。

31、上海制花一厂门市部(原址:南京东路522号)
上海制花一厂门市部经营各种各样塑料花,有娇艳惹人的月季花、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潇洒高雅的菊花、喷芯盛放的百合花,还有喇叭花、文竹、大理菊、马蹄莲、玫瑰花、苍兰花等,这些花都是上海制花一厂生产的。为了适应人们对花色品种的不同需要,每年都要设计几十种新品种应市,设计的塑料花有四五百个品种,门市部常年经营的,也保持在百种以上。
在南京东路外滩至福建中路段,还有好几家“老字号”(有的还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已消逝,现补充介绍如下:

1、海达衬衫公司(原址:南京东路123号)
海达衬衫公司初创于1945年6月,原名“海达衬衫厂”,由石玉麟、孙振初合伙开办,石玉麟为经理。当时,门市部位于四川中路416号,工场设在吴淞路306弄3号。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海达”厂改称为“海达衬衫商店”。1958年门市部迁到南京东路123号营业。1961年,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审定“海达”为名牌特色店,成为衬衫零售行业第一家被授予这种称号的企业。1978年,上海市商业一局评定“海达”为上海市特色专业商店。1981年,“海达”衬衫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这是上海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的衬衫。1984年,“海达”衬衫又荣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的称号。1988年,“海达”改名为海达衬衫公司。该公司素以做工考究、质量上乘、品种繁多、规格齐全而著称。1953年,苏联驻我国大使尤金到上海,特地到“海达”定制了白府绸衬衫10余件和数套睡衣裤。1956年,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抵达上海后,“海达”为他定制了高级衬衫 20余件和睡衣裤近10套。“海达”经营特色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艺与众不同。早期采用双鹿领衬,用废影片融合于化料中,将之胶涂在缩水已透的领衬上,可使领头久洗不缩,且保持平挺。后采用薄膜树脂衬领,并进而以平挺复合领更新,使领头既不向里卷,又不向外翘,确保久穿不走样。用40号针线锁眼,每只钮眼达50针左右。锁好的钮眼,既紧又光,穿后眼不毛、钮不落。二是产品花色多、品种全。供应的衬衫除自行设计的小方领式样,适合于佩带领带时穿着外,在款式上,有小腰身元裥男衬衫、宽松衫、女式硬领绣花衬衫、新创礼服衬衫等新品种;在产品上,还有晨衣、浴衣、阿罗裤等等。三是设立特殊规格服务柜,专营A型(加长衬衫)、B型(加肥衬衫)、D型(大肉肚衬衫)等男式特殊规格衬衫,女式37-39公分的特大衬衫。同时还设有定制、来料加工部,并建有“尺码档案”,凡前来定制或加工的顾客,只要本人提出,即为之建档案卡,将其衬衫尺码登记入卡,下次再到该店做衬衫,本人即使不来,只要报出原定单号码即可加工,深受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外地顾客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的海达衬衫公司

2、一中商店(原址:南京东路126号)
以前在南京东路上有家一中商店,门面只有二开间,但曾名扬全国,是当时上海市数一数二的专业烟店。1949年以前,一中商店原为二家店:一为美国人开设的时评洋行,经销运动器具、猎枪、猎装、猎具、气枪、鱼具等;一为英国人开设的明远洋行,专售进口眼镜等。1949年,时评洋行和明远洋行合并由中方代理人经营,改名为“一中商行”,主营进口古巴雪茄、沪产雪茄及英美进口卷烟,如“茄立克”、“三五”牌、“三炮台”、“骆鸵”、“吉士”等。此外,还有各种高中档的板烟丝。公私合营时,该店改名为 “一中商店”。一中商店所售烟斗,款式新奇,雕工精细,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它的制作选材考究,有楠木、柚木、老红木等名贵材料。此外,还经营各式水烟壶,从铜制、铝制乃至竹制,琳琅满目,对众多的烟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中商店还是当时市烟草公司指定的销售国产名牌“中华牌”卷烟的定点单位。

3、东海皮件公司(原址:南京东路200号)
东海皮件总店前身是“中兴皮箱厂”,开办于1937年,创始人叫顾福生。因顾经营不善,濒临倒闭。顾的亲戚、上海江湾人李鸿生于1942年盘下中兴皮箱厂的全部财产,决心重整旗鼓,使“中兴”在皮件业站稳脚跟。当时皮件店、皮箱厂在近南京路一带的西藏路尤为集中,约有20余户。因此,市民们称这一带的西藏路为“皮件街”,而中兴皮箱厂正是位于这一带的西藏中路 389-391号。为使中兴皮箱厂在众多的皮件店中立于不败之地,李鸿生采取了三条办法。当时的商人把商店称为厂,一般都是虚称,以迎合大众爱用国产品的心理。而李鸿生为使“箱厂”名副其实,首先,在海宁路858弄1号设立了皮箱作坊,以适应门市定制的需要;其次,捕捉市场信息,他经常亲自接待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进货品种,或改变生产品种,适应了市场的变化;第三,整修门面,改善营业环境,并加强与厂商的协作,加快进货周期,扩大新品种的应市。如可收缩延伸的皮软盖箱、内有隔离格式托盘的蜡布箱等新品种,由于造型美观、收藏使用方便,推向市场后,立即走俏,成为众多皮件店争相经营的商品。该厂终因规格齐全,质量上乘,而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1947年5月,李鸿生以巨资盘下了西藏中路385-387 号的大新祥烟行,改设“福兴皮件箱厂”,他也由此被誉为“皮件大王”。1948年,李鸿生去了台湾,并在台湾开设了中兴皮箱厂和福兴箱厂。上海的“中兴”和“福兴”由经营粮食业的胞兄李金生全权代理,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由于中兴皮箱厂在国内外较有声誉,特别在南洋群岛一带更有影响,于是它的周围7家皮件店于1957年冬季并入,扩大了门面,并定名为“中兴皮件商店”。1966年,中兴皮件商店改名为“东海皮塑制品商店”;1986 年又更名为“东海皮件公司”,并设立了2个分店。由于“东海”的皮件工场撤销,商店采取了定牌监制的方法,以扩大经营的品种和规格,提高商品的质量,从1985年至1989 年先后与13家工厂达成协议,定牌生产“东海”牌系列皮件制品,同时还与浙江和江苏的2家企业联营开设2家箱包厂,于 1988年投产。该店在扩大经营品种方面,还进一步加强与名优厂家的联系,经营名优皮件产品,使全店的经营品种大类达700 余个。另外,还特别重视小商品的效应,设立皮裤专柜,附设免费打洞的服务项目,并备有皮带65-170公分的22档不同规格,虽然营业额不多,但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销售。东海皮件总店1989年8月被评为上海市市级企业,同年9月被上海市第一商业局等单位命名为第一批上海名特商店。1990年10月,东海皮件公司由西藏中路迁至南京东路200 号。

1990年代位于南京东路上的东海皮件公司的外景

1990年代位于南京东路上的东海皮件公司内景

4、沙利文食品号(原址:南京东路223号)
1912年英国水手沙利文在抛球场(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附近不到10平方米的空地上搭建一间亭子,挂“沙利文糖果厂”招牌,销售糖果、饼干。以后租赁今南京东路223号开店营业。沙利文曾在外白渡桥附近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开设面包厂,1921年创建美商沙利文糖果饼干有限公司,1933年又在新闸路1432号、近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口建成美商沙利文糖果饼干有限公司制造厂,开始生产机制糖果、饼干、面包。门市部除南京东路食品店外,在南京西路设沙利文西区分店,在贝当路(今衡山路)设沙利文西点部。1948年外籍人员回国,职工组织“同仁互助号”继续经营。1950年12月,该公司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1953年,全部资产和债务由华东工业部益民工业公司接收;1954年1月,更名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南京东路门市部1952年由上海油脂食品公司接管,店面停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东路223号原址房屋拆除,建造了华东电业管理局调度大楼。

5、大丰土特产食品商场(原址:南京东路300号)
大丰土特产食品商场创建于1952年,素以经销全国各地名、特、优土特产品种繁多、规格等级齐全而闻名遐尔。商场曾连续4年摘得区销售服务“龙虎榜”金龙桂冠。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地铁二号线建设迁址到西藏中路营业。

1990年代位于南京东路上的大丰土特产食品商场外景
  
1990年代位于南京东路上的大丰土特产食品商场内景

6.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原址:南京东路300号)
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曾有“远东第一书店”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上海解放初。1949年7月,新华书店南京东路门市部成立,11月1日迁至南京东路364号。1956年3月,南京东路门市部建成7开间3层大楼,面积3500多平方米(南京东路360号),为全市最大的以文、史、哲、经为主的综合性书店。1963年6月改名为南京东路新华书店,1972年2月迁入南京东路300号。书店有大楼底层、一楼、二楼使用面积365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2200平方米,经销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图书及音像制品,兼营文教用品、工艺美术品、小型家用电器,零售兼批发,代办邮购、托运业务,图书销售全部实行开架服务,每天接待读者2万人次以上。1992年销售额为3200万元,实现税利400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居上海同行业之首。书店还专门开设了“学术书苑”,备货从“高、精、尖”着手,每年向全国各地订进图书达6000种以上,颇受学者欢迎。上海书城成立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改名为上海书城南东店,2008年3月底关门谢客。2011年7月,在南京东路830号第一百货商店6楼重新开业。

位于南京东路300号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

7、协群贸易信托商店(原址:南京东路479号)
该店前身是1942年附设在西藏中路迪沙多汽车公司内的迪沙多寄售店。该店有铺面和二楼商场,营业面积800平方米。在福建中路还设有专营钟表、电器、杂货和家具、自行车的旧货调剂商店。上世纪80年代除了保持旧货经营本色外,逐步扩大经营新品业务。  1992年6月,先施公司以重振先施百货的愿望回到上海,和上海福星实业公司合作在南京东路479号(协群贸易信托商店原址)开办上海先施有限公司,并于1993年1月8日开业。大厦第一期土建工程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分地上8层和地下1层,全部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公司经营面积3850平方米。第二期土建工程延伸到九江路,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高12层,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公司经营面积2800平方米。该公司汇聚世界名牌精品和中外合资企业产品,在南京路上推行全方位开架售货服务,从进货、销售到统计结算,实行全套电脑管理。

8、上海家具店(原址:南京东路512号)
上海家具店的前身是水明昌家具店,创设于1926年。当时,该店自设工场,自产自销。也代客设计定制,经营柚木、红木家具,亦兼营窗帘、地毯等商品。 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与红旗家具店合并,迁至南京东路512号营业,店名仍称水明昌家具店。该店积极发展家具新品种,生产各种款式的柚木、核桃木、红木、水曲柳木等高档成套家具,被列为黄浦区名牌特色商店。1964年,商店自设工场被划出,经营特色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店名改为“红卫”家具店,高档家具停止经营,特色消失。1977年以后,该店营业逐步恢复,销售额有较大增长,1979年,店名改为上海家具店,扩大经营,恢复部分服务项目,销售额不断上升。 1987年商店进行大修,将店堂内天棚拆除,使二至三楼增加营业面积,并将四楼阳台改建商场,使营业面积扩充至1400平方米,同时安装了电梯。1988至1991年,上海家具公司一年一度的新产品博览会在该店举办,1989年市二轻局新产品评销会也设在该店。1992年,经营品种330种,有木、钢、塑、软体(沙发、弹簧软垫)家具,分卧房、书房、餐厅、会议室、办公等家具;营业额2830万元,利润150万元,职工33人,人均创利4. 54万元。现址为耐克南京东路旗舰店。

9、国际电视机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18号)
该店前身是“百声唱机行”,创立于1934年4 月,坐落在繁华的南京路上,主要经营国产、进口留声机和百代、胜利、高亭等粗纹胶木唱片,不久又扩大经营收音机。当时,上海无线电工业基础薄弱,直到1935年,始由亚美无线电公司生产 “亚美”牌1651型5管超外差式收音机(其中电子管还是进口配套),并生产一些无线电零部件。“百声”经营的多数是进口舶来品,国产品极少。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无线电工业发展迅速。“百声”也改为“无线电唱机行”,以经营收音机为主,并自设工场,组装“百声”牌收音机和25-30W扩大机,还附设无线电修理部,精修各类收音机、唱机;同时,还经营话筒、喇叭以及小型收发报机等军需用品。随着世界电视机工业崛起,1958年,我国也开始生产电视机。第一台电视机是天津720厂生产的14英寸北京牌黑白电视机,接着上海广播器材厂也投产黑白电视机。1970年,上海又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百声”是全市最早经营电视机的四家定点户之一。由于电视机销售不断增长,1979年8 月“百声”改名为“国际电视机商店”,成为全市第一家专营电视机的企业。该店与本市和外地数十家工厂建立商品购销关系,零售兼营批发,业务范围日益扩大。以后又增加经营录像机、摄像机、音响,以及电视机室内外天线、天线放大器、频道转换器、电子保护装置、各种稳压器、滤色片、金属馈线、录像带、耳机插座等影视附件商品,成为全市最大的电视机专业商店。该店营业门点多----设有总店和两个分店;经营品种齐全----有各种规格牌号的国产的和进口的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等 25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设备先进----配有各种仪器和检测设施;服务周到----上岗人员都经过培训,有一套技术服务规范,从而闻名全市,198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市级先进企业”和 “上海市名特商店”。
1980年南京路(福建中路-西藏中路)商店一览

1、双号门牌商店

老大房食品店、新新美发厅、国华瓷器商店、南洋袜衫商店、儿童玩具商店、协大祥绸布店、上海绸缎商店、上海儿童鞋帽商店、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三阳南货店、沈大成点心店、东亚饭店、上海服装商店、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上海帐子商店、三八医药商店、新妇女服装商店、北京中药店、茂昌眼镜店、泰康食品店、光明钟表店、国际照相馆、王星记扇庄、重庆参店、利男居食品厂门市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2、单号门牌商店
朝辉文化用品商店、新建酒店、上海中成药新产品商店、长风钢精搪瓷商店、清真食品店、新风照相馆、国光电料商店、蓓丽童装店、乐源昌铜锡五金店、火炬钟表商店、报刊门市部、新纶化纤商店、锦艺装潢五金门市部、上海玻璃仪器商店、敦煌烟店、新韵楼餐厅、风雷皮鞋店、华侨商店、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金桥百货商店、闽江饭店、宝大祥绸布店、长江钟表店、恒源祥绒线商店、新雅粤菜馆、红雷百货店.新中国照相材料商店、盛锡福帽店、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门市部、燕云楼、华东皮鞋店、延风妇女服装商店、长春钟表店、精益眼镜商店、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门市部、重庆参店、冠心药房、万红妇女用品商店、前进皮鞋店、金叶烟店。

二、部分消逝的商店简介

1、新新美发厅(原址:南京东路546号)    
该店设立于1925年,原设在新新公司(现食品一店)内,服务对象主要是该公司职员,且限于男子,所理发型也较简单。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外先进理发技术的传入,尤其是洋人理发店女子烫发的出现,使上海华人理发业受到了冲击。为了能在竞争中领先,新新公司老板李泽在1938年花大本钱对所属的新新美发部(位于三楼新新旅馆部)进行了全面的扩充与装修,增设女子理发部,引进国外先进理发设备和高级化妆用品,并聘请了上海一批理发高手, 1939年秋以“新新美发厅”为名正式对外营业。经营面积达300平方米,打蜡地板,红色的丝绸窗饰,分设男女贵宾包房,还有冷暖气;所有理发用具用品、设备设施都从美国和法国引进,其中有一部当时最先进的烫发机克莱姆冷烫机,即电烫头发时该电烫机会排出冷气,夏天烫发不会热,取代了过去简易的火夹烫发,让顾客感到十分舒适。为女子烫梳理成的“满天星”发式,以卷曲松柔、造型独特、美丽高雅而风靡当时的上海滩;为男子设计出的“菲律宾”式发型,以潇洒大方、别致时髦而深受当时一些老板、小开的青睐。该店的服务项目也不断增多,有女宾美容化妆、修指甲、白发染黑;男宾按摩、敲背、翻眼皮……顾客还可“包发”,叫自己认定的理发师梳理发型。让人叫绝的是座位下还设有电话插座,使来理发的生意人不误交易,可打电话买卖股票债券。重修后的新新美发厅被当时报纸称为远东第一流美发厅,当时的电影明星胡蝶、白杨、陶金等都到该店理过发。解放后,在国庆十周年前夕,“新新”迁到南京东路546号营业。有3个楼面,共600多平方米。底层为男子部;二楼、三楼为女子部、贵宾室、美容室。该店工作人员都经过认真挑选,严格训练,店里还集中了一批著名的技师和名师。男子理发坚持三统一:操作姿势统一,操作程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女子烫发要求三把关:修剪把关,烫发把关,造型把关。男子理发轧剪定型讲究色调,洗头皂沫均匀、搔透泼清,剃须修面手轻刀快,面部按摩舒适爽快,吹风梳理式样大方;女式修剪仔细认真,长发分层分批修剪,做好头发不易走样。对电烫、化学烫有专门的研究,发型经常创新,有波深浪宽的长波浪,卷曲自然的油条式等。此外,还为顾客染发。设有专门的美容室,为外宾、华侨和新娘美容服务。在多次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赛中,该店多名理发师荣获大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都对“新新”作过专题宣传报道。歌唱家李谷一、苏小明、关牧村、成方圆等曾多次到新新美发厅美容烫发,对新新美发厅的高超技术深表敬佩。 1991年“新新”彻底翻造后扩展为5个楼面的新新美容城:一楼为男宾部,二楼为女宾部,三楼为烫发部、化妆部、电脑选发部,四楼为贵宾部,五楼为美容中心,配有桑拿浴、土耳其浴,以及冲浪美容浴、高级测肤仪、多功能美容机等护发护肤器材,先后推出“瀑布”、“长浪”、“垂柳”、“飞燕”、“天鹅”、“松鼠”等数百种发式。由于技术一流,“新新”曾一度“客满为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客人要排长队才能轮上,尤其是逢年过节,有的天不亮就来排队了。2007年后,“新新”由于南京路业态调整退出南京路步行街,分别在汉口路575号和浙江中路466号安生立命。

2、王裕和酒店(原址:南京东路547号)
南京东路福建路口的王裕和酒店.创办于1904年,为一幢两开间两层砖木建筑,坐南朝北使用面积230平方米,经营绍酒以自制耋酒、花雕、太雕等为主,畅销国内外,曾得西湖博览会奖状。但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王裕和”所在的南京路发展为上海最繁华喧闹的商业街,而酒馆则要闹中取静为宜,于是文人骚客、巨商富豪逐渐冷落了此处。“文革”中,“王裕和”曾改名为新建酒店,供应低档冷菜和水酒。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店重新复名为“王裕和酒店”。自设工场,聘请技师,恢复发扬传统特色,供应太雕、花雕、元红、善酿、香雪等特色绍酒。同时,兼营全国各地瓶酒。该店供应商品应时适令,既可堂吃又可外卖,堂吃时有佐酒食品。每当蟹肥膏满之际,二楼增设河蟹筵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门歇业。

3、国华瓷器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50号)
国华瓷器商店曾是上海首屈一指、专营各地名瓷的商店。它的前身是建华瓷业公司, 1919年创建于南市福民街,1933年迁入南京路。公私合营后改为建华瓷器商店,1966年改为国华瓷器商店。经营的品种有高级成套的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咖啡具,还有造型美观、装饰优雅的陈设瓷和生动活泼的雕塑瓷。其中有景德镇独创的粉彩器、青花瓷、青花玲珑瓷;有层次丰富的斗彩瓷(由釉上金边和釉下花相结合而成);还有薄胎瓷,从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面的彩色图案,可谓薄如蝉翼,古人曾经这样形容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还有各种挂盘、仿古花瓶,供装饰客厅之用;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观音、关公、五子罗汉、刘海戏金蟾等雕塑,以及大尺寸福禄寿三星。此外,国华瓷器商店还广为经营湖南、浙江、广东、福建、河北等地的产品,长期自运和采购各地名瓷,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家商店还继承传统特色,设有多种服务项目,如:出租中西餐具,修补瓷器,缺件登记补配,以及大笔订货定制;并自设工场,为顾客在礼品上写字、彩绘;还辟有外宾接待室,陈列各地名瓷,供国际友人选购。由于南京路业态调整,国华瓷器商店退出南京路步行街,迁至金陵东路467号(近浙江南路)营业。

4、南洋衫袜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58号)
南洋衫袜商店创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原名为广升祥广货店,经营洋广杂货。1916年10月,经理张劭棠为顺应反帝爱国潮流,提倡国货,于广东路336号设立“南洋衫袜厂”(实际是一家商店)。先从香港和上海两家工厂购进一些线袜,略加改制,贴上南洋袜厂的“群岛牌”商标销售于市。后发展了丝袜、麻纱袜和各种色袜;再后又发展丝袜、麻纱袜等花色品种,设立改制业务,如在素色袜上绣花,大袜改制小脚袜,专供老年妇女。1924年在南京路山西路口开设大东袜厂,生产“多福牌”袜子。1927年在南京路558号开设南洋袜厂南号。1938年在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开设了大东袜厂东号和勤兴袜衫厂,生产120支“黑猫牌”麻纱袜。后来,“南洋”把广升祥和先后建立的几家袜厂联号组建为“六合公司”,形成衫袜经营独特优势。当时市民中就有“买衫袜,到南洋”之说。1954年,南洋袜厂改名为南洋袜衫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取消了“群岛牌”商标。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为扶持其经营特色,国营批发公司在货源分配上对汗衫、棉毛衫、腈纶衫及袜子等在牌号、数量上给予优先供应,有的还给予独家销售,直拨供货。“南洋”“三衫一袜”花色品种多,规格齐,在服务上发展了单(一只)袜配双,还供应老太太穿着的尖足袜,仍为专业经营衫袜的特色商店。“文化大革命”后,改名为五洲衫袜商店。改革开放后,恢复“南洋”原名,1982年又恢复使用“群岛牌”商标,加工生产、定牌监制。内衣有高支汗衫、精梳棉毛衫、闪色棉毛衫、弹力背心、翻领衫等,规格从50公分童衫到130公分大胖子穿的内衣,四季商品常年供应。各类袜子花色繁多,从8公分的宝宝袜到32公分大规格袜一应俱全。时新流行的各色袜子,有长统锦纶丝袜、平口丝袜、尼龙弹力袜、薄型花袜等,并经常举行各袜厂新产品展销。该店还独家经营专为残缺病者和患有静脉曲张者服务的假肢套的医疗袜及下水田的袜子等。该店设有各种专门服务项目,例如为了解决不同体型穿着需要,自设的工场专为顾客定制瘦胖长短和畸型身材的内衣衫袜。1990年被列为上海第一批名特商店。1992年组建为南洋百货总公司,在原址扩建成南洋商城,把原来以经营衫袜为主的商店,发展为经营百货、皮革制品、服装、化妆品、金银饰品、家用电器、工艺品以及餐饮、娱乐等业的大商厦。1995年销售额达到1.4亿元。现址为上海旅游品商厦(南京东路店)。

5、乐源昌铜锡五金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79号)
乐源昌铜锡五金店创立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店主乐嗣基,浙江镇海人,原是个穿街走巷专门焊补铜锡器皿的小铜匠。上海开埠后,旧城小东门一带商业开始向花园弄(今南京东路)转移,花园弄两旁造起了不少新屋,所需门窗插销、绞链等,都从国外进口,一时供不应求。乐嗣基积攒了一些钱,就在南京路上开设了乐源昌,前店后工场,经营酒壶、茶壶、烛台、香炉、脚炉、暖锅等家用铜锡器皿。这家商店经营的铜锡器皿做工道地,再加上又是开在闹市中心,所以名气很响,业务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银行、银楼、交易所在上海兴起,所需铜招牌、铜栏杆、铜饰件等包括汇丰银行、交通银行、大陆银行、宝大祥的铜质招牌都向乐源昌定制。该店适应业务需要,又在福建路增设“乐全昌”、“乐大昌”两家铜锡分号。前者做铜招牌、铜栏杆,后者做日用铜锡器皿。这三家后来在同业中被称为“乐家三昌”。公私合营后三家合并为“乐源昌”一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乐源昌”开始生产系列西点工具、食品模具,其产品有裱花嘴、模具、刀具、扦具、夹具、铜锅等6个大类几百个品种规格,畅销全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沪,锦江饭店安排宴会需要200只暖锅,由“乐源昌”定制。改革开放后,“乐源昌”在传统经营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恢复传统商品,发展新的铜锡器皿。这家商店供应的商品,除暖锅、汤婆子、铜脚炉、锡酒壶等老产品外,还有冰淇淋夹子、蛋糕模子、西点奶油裱花头子等新铜锡器皿。北京饭店需要一批冰淇淋夹子,采购员跑了很多地方,没有商店经营这种商品,结果在乐源昌找到了,大、中、小号都有,有镀克罗米的,也有黄铜抛光的。本市洪长兴菜馆要添一批涮羊肉锅,也在乐源昌得到了解决。另外,增添了代办书写、委托放样等经营项目,在加工工艺上开发了凸板、雕刻凹板、锈蚀凹板、镀板等,以适应市场需要。1989年,该店产销的铜火锅、铜汤婆子等传统民用铜锡器皿,获得上海市“四十金秋”展评信誉奖。“乐源昌”1990年代初拆除。

6、协大祥绸布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80号)
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大小绸缎呢绒棉布庄不知有多少,但妇孺皆知的为数并不多,而提到“协大祥”,则鲜有不知其名的。该店创建者孙琢璋,浦东川沙人,幼时家境贫寒,19岁经人介绍学生意。24岁这一年,他由土布店转至“协祥”洋布号当职工,为店主丁方镇、柴宝怀所赏识。1912年,委派他到小东门外大街的店堂去当经理,因该店开间要比协祥布店大,故称“协大祥绸布商店”,以图发迹赚大钱。协大祥绸布商店一开业,孙琢璋就独揽经营、人事、财务权。柴、丁两人因视商店初创,前途莫测,故作让步。大权在握的孙琢璋使名不见经传的协大祥绸布商店声誉大振,生意兴隆,挤掉一些本街同业。柴、丁见“协大祥”有利可图,就想方设法与孙琢璋争权夺利,不料遭到孙的拒绝。当时,“协大祥”全部资产共12股,而柴、丁即拥有11股,另1股是送给孙的,他两人就以拆股威胁孙琢璋,结果仍遭回绝。1924年,柴、丁拆股另建宝大祥洋货号,用以瓦解“协大祥”。孙琢璋在1股微薄资力情况下奋力经营,“协大祥”没有因此而倒闭,反而不断发展壮大,跃居全市之魁。“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入南市,使地处南市小东门的“协大祥”营业一落千丈。为图谋生存发展,于1937—1938年,“协大祥”在金陵路八仙桥附近开设第一支店和第二支店。1949年,为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展开竞争,便开设第三支店。继承和发挥老店的经营特色,业务不断扩大,成为上海棉布业“三大祥”中的首位,始终执棉布零售业之牛耳。“协大祥”在当年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其经营有特色:(1)敞开货架,明码标价。实行开架售货,便于挑选。同时,废除讨价还价陋习,挂出“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所经营的绸布一律明码标价。(2)备货齐全,严格质量。(3)足尺加一,童叟无欺。(4)注重服务,讲究信誉。该店制定店规117条,职工学徒都要逐条遵守。营业时间每天14小时,方便顾客购买。1956年公私合营后,“协大祥”各分支店相对独立。各店继续发挥传统经营特色。其中,尤以南京路上的协大祥绸布商店最具代表性。改革开放后,南京东路上的“协大祥”实行了多渠道采购,与各地纺织印染工业和供销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与厂店直接挂钩,经营商品从以棉布为主,发展到呢绒、绸布并重,高、中,低档品种达1100多个,丝绸、呢绒、化纤、棉布、衣片小商品一应俱全。1992年,商店翻建后。改名为“上海协大祥商厦”。2000年,协大祥商厦被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收购。

7、信大祥绸布庄(原址:南京东路614号)
“信大祥”是旧上海南京路绸布业中颇有名气的“三大祥”之一。创办于1929年,最初开设于南市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87—91号。1937年抗战爆发,暂迁石路(今福建中路)营业。1938年盘进南京东路原宝成银楼店基开业,原小东门老店改为分店。“信大祥”经销商品为棉布、绸缎、呢绒等。该店自行设计花型,自定规格,直接向工厂定织、定染,并向工厂投资,操纵工厂产品经销大权。在销售上实行明码标价,并以“足尺加三”、“薄利多销”招徕顾客。货源以定货、托购现货、包机定织、投资设厂相结合。1956年“信大祥”迁往兰州。原址现为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

8、上海绸缎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92号)
上海绸缎商店创设于1966年,备货充足,品种齐全,花色繁多,经营商品计有真丝绸、人丝绸、交织绸、合纤绸和各色被面,共有1200多个品种。其中真丝印花双绉和素色双绉、乔其绒、立绒、利亚绒最受顾客喜爱。市场上少见的杭罗、杭纺、芦山纱、香芸纱、以及手绘绸、印花绵绸都保持经常供应。1987年,绸缎商店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新辟二楼商场特设时装厅,开架陈列各式丝绸服装。1989年被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命名为市级名特商店,后又被商业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原址后为上海中丝伊都锦商厦。

9、锦艺装潢五金商店  (原址:南京东路599号)
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素负盛名的特色商店。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郭志记五金号,以专营装潢五金著名。商店为顾客上门装置窗帘,为戏院设计台幕,并遍交钱庄经理、洋行买办,广开资金、货源渠道。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何应钦、孙科、吴国桢、陈大庆等人公馆的室内装潢均由“郭志记”承办。1958年合并了“大昌”、“久昌”等9 家同业后,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专业装潢五金商店。1959年被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命名为经营特色户,1965年改名为锦艺装潢五金商店。这家商店备货充足,品种齐全,从门窗装潢、墙壁装潢到地板装潢的各种材料、配件都有供应,并且有一支经验丰富的职工队伍,能够根据不同气候、环境和房间格局,进行设计和装潢。首都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工程的室内窗帘等装潢就是由这家商店设计承装的。虹桥国际机场的候机室、京沪线上的游览专车、烟台疗养所、杭州西泠宾馆、广州白云山庄,以及一些外国驻华使馆和驻沪领事馆工程,也都有锦艺提供的设计和装潢。改革开放后,“锦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经营范围从高级建筑的室内装潢,汽车、船舱装潢发展到一般家庭房间装潢,品种有窗帘、窗帘零件、家具零件、沙发布、沙发零件、打蜡用具、汽车和船舱装饰件等8个大类、800多种,仅窗帘一项,就有绸、绒、纱四季成套的各种品种。1988年以后,营业场地由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展到450 平方米,经营品种增至26类1800余种。198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名特商店。商店总店设在宁波路,南京东路是门市部。现址是南京东路世纪广场。

10、上海华侨商店(原址:南京东路627号)
华侨商店是一家综合性的侨汇商店,主要为归侨和侨眷服务,经营商品有黄金首饰、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烟酒食品等近3000个品种,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侨汇商店。1960年6月,上海实行凭侨汇券购买市场紧俏商品的办法,适应归侨、侨眷消费需求。1961年7月,设立上海市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商店(后改为华侨商店)。“文革”中一度暂停供应。1978年10月,市革委会决定恢复设立上海华侨商店,经营品种扩大到16大类、1800余种,并开办旅游,代售电影票、戏票、船票、火车票、飞机票,代订宴席等服务项目,营业额、利润额年年上升,侨汇券回笼率年平均在80%以上。华侨商店经营的轻纺商品多数是名牌、优质、新型商品,具有“高”、“精”、“新”的特色,例如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的花牌、金鹤牌皮鞋,获得国家金质和银质奖的鹦鹉牌毛啥呢、国产羊毛华达呢以及男女中长大衣、羊毛衫、混纺毛毯和成套家具。其中许多用料考究、设计精良的优质商品都是商店向生产单位专门定制的。商店还供应不同型号的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还常年供应茅台、五粮液、竹叶青、泸州大曲等当时的中国十大名酒,中华牌、红双喜等高级香烟,海参、鱼翅、干贝等名贵海味。同时,还供应一些进口手表、电视机等商品,有的实行侨汇优待价。  

11、闽江饭店(原址:南京东路679号)
闽江饭店初名“林依朋厨房”,1942年由福建籍厨师林依朋开设,原址在南京东路126号一中大楼二楼(中央商场对面)。由于附近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较为集中,像“惠罗公司”、“哈得门内衣公司”等不少商家都由该厨房承办包饭,送货上门,因此生意不错。后来厨房面积扩大,又增设了现烧现卖的小餐厅。当时主要经营福建风味的大众菜肴,如“七星鱼丸汤”、“南煎猪肝”、“闽生果”、“红糟鸡”等,兼营部分上海家常菜和客饭,由于营业额不大,所以无法扩充开店。虽是小小厨房,但许多在沪的福建人和福建来沪办事人员都慕名前来就餐,有些福建商行的老板还经常邀请该厨房的厨师上门烧菜、办筵席,因而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名气。解放后,由于部分机关、商行关闭,包饭业务逐渐减少.林依朋厨房就以小餐厅经营为主,兼营包饭和上门办家宴业务,营业依然不错。1959年初,为迎接国庆十周年,进一步发扬闽帮菜肴的风味特色,黄浦区饮食公司将林依朋厨房迁入南京东路308号(山东中路口)的“五福斋菜馆”(苏锡帮)所在地,改名为“闽江饭店”,供应正宗闽菜,自此,林依朋的技术特长得到较好发挥,闽帮菜肴的传统特色也逐步得到发扬,当时在沪上已销声匿迹数十年的“佛跳墙”、“八宝布袋鸡”、“淡糟墨鱼梳”、“醉糟鸡”等数十道福建传统名菜又重新应市,深受顾客欢迎。1975年,闽江饭店又迁至南京东路679号原“大三元酒家”所在地扩大经营。新址设有两个大餐厅、一个小餐厅,共有200多个座位。闽江饭店是上海唯一的一家福建地方风味菜馆。为了制作好福建菜,曾两次到福州学习取经,烹调技术不断提高,著名菜肴有佛跳墙、七星鱼丸、醉排骨、白雪鸡、桔烧巴、闽生果、酸辣烂鱿鱼、鸡汁燕丸、炸糟鳗、鸟柳居、鸳鸯鱼等。“佛跳墙”是福建菜中传统名菜,选料讲究(有鱼翅、海参、干贝、鲍鱼、火腿、鸡、鸭、猪内脏以及香菇、冬笋等),制法独特(放入特制的绍兴酒坛内煨制),食昧浓香,营养丰富。“佛跳墙”,是福建菜中的首席名菜,始于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名厨郑春发首创,因用料珍贵、滋味特别鲜美而闻名全城,一些秀才品尝后又诗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故取名“佛跳墙”。“桔烧巴”也是纯粹福建家乡风味菜,用白膘做原料,制菜时有很大技术性,要炸得恰当,油膘既不溶化,又炸到酥脆,口味甜中带咸,香脆可口。“七星鱼丸汤”,是在鱼丸中包有虾仁等七种原料制成的馅心,制成汤后,鱼丸洁白如玉,柔软而富有弹性,汤清如镜,鱼丸漂浮在汤面上,形如星斗,故名。  1988年,闽江饭店拆除翻建。1990年9月装修竣工后,与香港财捷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开办“上海闽江大酒店有限公司”,一、二楼供应港式快餐,三、四楼经营闽帮菜肴、小吃和筵席,曾风行数年。后来,随着各种菜馆的增多、各式快餐的盛行,该店营业有所减退。1994年,闽江大酒店因地块改造而关门歇业。2001年11月,一度在南京西路226号人民饭店二、三楼恢复营业。2002年后停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八大菜系入驻世博美食区,几番波折,代表闽菜亮相世博美食区的重任落在了上海南新雅大酒店,该酒店闽菜主要依托的是原闽江饭店的闽菜大厨。

12、春秋服装商店(原址:南京东路727-731号)
春秋服装商店创设于1948年3月27日,原名叫春秋标准西服厂,由廖光道、廖光如两兄弟合伙开设,以廖光如为主。廖光如原是做旧货出身,有一套经营办法,他看到西服业是一个新兴发展行业,并且南京路上所有西服商店都是为高层次顾客服务,而对一般中低档层次需要的西服店却很少。为此,他别出心裁,以西服现货为主,不做定货,在3楼、4楼自设工场,采取外包内做的方法,以降低工缴;其面料和里衬也都是用中低档的粗花呢、海力斯、法兰绒等,尽量不加大成本,因而制成的现成西服,价廉物美,很受当时一般消费者欢迎,生意特别兴隆。新中国成立初期,穿着上趋向朴素,对南京路上一些大店、名店影响很大,营业额普遍下降,唯有“春秋”生意兴旺。公私合营后,春秋标准西服厂改名为春秋西服商店,并成立“春秋中心工场”。改革开放后更名为“春秋西服公司”,继续发扬老店的服务特色,且不断创新工艺。在服装款式和技艺的处理上精益求精,坚持做到“三准”:即体型吃准、尺寸量准、试样穿准,每年接受的各种来料加工、定制服装多达6000多套,其中有相当数量是特殊体型顾客的服装。为丰富市场商品花式,满足青年顾客的要求,特设计美观大方、穿着舒适的“春秋衫”,还承做远洋轮船公司海员服和各式西装。
生产的全毛男式西大衣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全毛中山装、化纤茄克衫1987年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3、盛锡福帽店(原址:南京东路747号)
盛锡福帽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专业性帽店。在20世纪20年代,该店老板先在天津开始设店,由于经营得法,相继在北京、上海、南京、汉口、济南、青岛、台湾等地开设分店,被全国帽业称为“帽业之冠”。1939年它以中国最大帽业的资格,参加了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外人士对该店展品“平顶金丝草帽”、“高级兔子呢帽”评价很高。上海盛锡福帽店开业于1939年,原名“盛锡福帽厂上海发行所”,是天津盛锡福帽厂设在上海的分店,专营盛锡福帽厂生产的各种礼帽、皮帽、草帽等。1954年,上海“盛锡福”建立工场,自产自销,重点生产各式圆顶帽、八角帽、便帽等品种。1972年,为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盛锡福”,上海“盛锡福”新创“雪蝠”牌商标。改革开放后,这家商店进一步发扬经营特色,增加花色品种,恢复了断档多年的高级毛料帽子,并对帽顶帽身作了放大加深的改革,配上真皮圈、绸夹里、防缩塑料条舌,成为特色品种。在造型设计上,继承民族传统形式,吸收外销式样的优点,不断创新花色品种,如夏季的男、女、童太阳帽,运动帽,春秋令的新颖女帽,冬令的高级水獭、紫貂、羊绒皮制作的北方帽等。对于特大特小规格也有供应。雪蝠牌帽子以选料考究、做工精湛、款式新颖而著称。从1985年参加全国评比起,雪蝠牌帽子得奖比例为全国第一,获得商业部部优产品称号的,有全毛华达呢圆顶帽、全毛花呢便帽、尼龙网眼儿童朝鲜帽、防雨卡晴雨帽等。高档裘皮帽子有海龙皮帽、水獭皮帽、海豹皮帽、紫貂皮帽等。

14、工艺美术工厂门市部(原址:南京东路751号)
工艺美术工厂门市部经营方式分商品出售和代客服务两种。出售的有宫灯、电转灯、丝绒制品、灯罩、国画、油画、丝绒花、邮票贴画,以及供作道具用的大头娃娃、狮子头等;代客服务的有裱画、画像(有绘图纸、瓷版、瓷盆三种底料)等,还承接各种灯会的彩灯定制业务。工艺美术工厂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如从走马灯发展起来的电转灯,用电动代替蜡烛的热能,同时改革了灯体造型,只要灯光一亮,灯身上的人物、山水就随之旋转活动,既安全,又增强了艺术效果。又如邮票贴画系选用邮票上的颜色剪贴成画,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再如人物画像采用特制颜料,经久不褪色;裱画严整熨贴,能使旧画翻斯,损画补全。

15、华东皮鞋店(原址:南京东路775号)
华东皮鞋店于1929年创办,专业经销男、女皮鞋。1950年到1953年,还在外国旅客住宿较多的上海大厦设有分销处。产品选料精细,做工考究,款式新颖,质量优良,品种四季换新,有时多达五六十种以上;产品有平跟、中跟、高跟,花色以镶、嵌、串、滚等工艺为特色,穿着舒适不走样。该店向以服务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著称。顾客有特殊需要或困难的,可以预约登记,函购邮寄,送货上门,逐渐形成了定制异型皮鞋的特色,为许许多多的特殊脚型的顾客解决了买鞋难的问题。起初只是量足定制供应,后因慕名而来的顾客不断增加,在量足定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特殊规格皮鞋柜组,经销华东皮鞋工场批量生产的特大、特小、特阔(简称“三特”)皮鞋。特大规格有男皮鞋28、28.5、29厘米,女皮鞋25、25.5、26厘米; 特小规格有男皮鞋22.5、23厘米,女皮鞋20、20.5、21厘米;特阔规格有男皮鞋3型、3型半,女皮鞋2型、2型半。这些规格都作为常号上柜供应,顾客随时都可选购。随着销量日益增加,又先后和11家协作单位横向联合,建立了“三特“皮鞋的生产基地。1990年,共销售”三特“皮鞋24511双,平均每天供应136 双。该店被亲切地称为“特殊脚型之家”。

16、王星记扇庄(原址:南京东路782号)
王星记扇庄是一家百年老店,开业于1875年,原店主王星斋,曾在杭州自设工场制作扇子,运往北京销售。由于其妻陈英有一手好手艺,铲贴、泥金的技艺极高,刨作精巧,因此,王星斋扇子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国际博览会上也屡屡得奖。后在杭州太平坊自设门市部,1937年迁来上海,悉心调研上海各阶层用扇情况,并吸收当时风行国际市场上的日本、法国扇子的特点,力求加以改进,开发了用檀香木为原料的檀香绢面扇,绘以西湖风景画,并以“西冷”、“双峰”、“玉带”等胜景作为扇名,畅销国内外,名声远播香港、南洋、欧美等地区,屡获国际博览会嘉奖。解放后,这家商店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经营品种已发展到了14个大类800多个品种,最小只有10厘米的折扇,最大的有100厘米可以陈设于客堂的屏风扇。其中檀香扇就有烫花、画花、拉花和“三花”相结合的高档扇;有中档的绢面拉花、格景、全拉花以及供欣赏留念的4英寸小檀香扇等,还有中国名贵棕竹制造的黑折扇,洁白如玉的拉花骨扇,产妇爱用的鹅毛扇,彩色漆边的女绢扇,儿童喜爱的绢团扇,以及泥金扇、绒毛扇、孔明扇、舞蹈扇、书画扇、戏剧评弹用扇等。“王星记”黑纸扇的制作须经过大小86道工序。扇骨除采用冬季的毛竹外,还用棕竹、湘妃竹、象牙、檀香、乌木、鸡翅木等名贵材料制作;扇面用浙江淤潜皮纸、柿漆糊成,黑里透亮,浸水不损,日晒不翘。檀香扇能散发天然清香,有 “扇在香存”的特点,一扇在手,香溢四方,若藏于衣柜箱中,还能收到防蛀护衣的功效。戏剧舞蹈扇也是“王星记”的特色。当年, 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中的祝英台需要一把华丽的扇子作道具, 袁雪芬亲自到“王星记”来定制。几天后, 当她拿到扇子, 打开一看:白扇骨, 泥金扇面, 上面画着一朵鲜艳的牡丹花, 感到十分满意。京剧大师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杨贵妃手中的象牙泥金花色扇,也是出自“王星记”的精制产品。

17、利男居食品厂门市部(原址:南京东路790号)
利男居创始人为广东中山人钟安樵先生,于1900年在南京路盆汤弄开设,原名“利男茶居”,以经营广东同乡婚嫁喜庆所需的“龙风礼饼”和中秋月饼为主,兼营广式茶点和广东土产、烧腊制品等。当时,广东风俗嫁女时要定做大量的龙凤礼饼馈赠亲友。为迎合人们多子多孙的心理,取店名为“利男”。凡上海讲究老规矩的人家,有小辈婚嫁,总忘不了叮嘱去利男购买龙凤礼饼馈赠亲友,以讨个好口采:吃了礼饼,生个男孩。由于店名吉利和送货上门,在当时上海的广东同乡婚嫁所需的礼饼糕点,十之八九都向利男订购。20世纪20年代由于房屋纠纷,这该店迁往天潼路,后又迁往四川北路邢家桥营业,改称“利男居”。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商店被迫迁往英租界的浙江路宁波路口营业。当时的“利男居”根据茶食糕点消费的特点,一年四季,随着时令,上市各种点心,从麻球到油炸春卷,从端午粽子到重阳糕,从中秋月饼到香肠大包,无所不有。“利男居”的声誉,在上海广式茶食业中首屈一指。“利男居”20世纪初就开始制作广式月饼,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致、花色繁多、色泽匀称而称誉上海,成为该店一个看家食品。该店从1920年起开始生产广式萨其马,以其独特的技艺而为人称赞。萨其马,原为我国东北地区满族的糕点,称“萨其非、码拉木壁”,指其成型工艺是堆码和切块的意思。北平首先传入制作萨其马,称“糖缠”,后普及全国,按原名简其音为“萨其马”。因萨其马帮式不同,用料及工艺亦异。京式萨其马的特点是面条纤细,条须紧密,饼面有芝麻或红绿丝点缀;广式萨其马是面条较短,质地酥松。“利男居”生产的萨其马,在原广式基础上加以改进,用鸡蛋代替水调制面团,改善色泽,提高疏松程度,且更富营养。20世纪40年代起,“利男居”又增加著名的挂炉烤鸭、叉烧、香肠等广式烧腊等食品。该店一直保持前店后工场,自产自销的经营形式。特色品种有:全蛋刹其马、南乳小风饼、奶油椰蓉酥、椰蓉杏仁饼、佛山盲公饼、奶油酥蛋面包和各色中秋月饼等。其中椰蓉月饼是该店首创的名牌品种;南乳小凤饼1956年曾参加东德菜比锡博览会,获得好评;全蛋刹其马1979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二商业局的优质产品,1983年和1988年两度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8、万红妇女用品商店(原址:南京东路819号)
万红妇女用品商店原名王锦绣斋,以专门经营赛珍饰品、高档化妆品闻名,最早开设在豫园商场,抗战期间迁到南京东路,1968年改名为万红妇女用品商店,是一家妇女用品专业性商店。该店经营范围除保持化妆品、赛珍饰品外,又增设了羊毛衫、尼龙衫、腈纶衫、围巾、胸罩、袜子、手帕、伞、包等妇女用品。其中一部分针织腈纶衫裤、尼龙衫裤系自行设计加工。该店结合季节变化,经常举办商品展销活动,为顾客介绍新产品,并设有羊毛衫、尼龙衫、腈纶衫小修小补服务项目。
1980年南京路(西藏中路——石门二路)商店一览

1、双号门牌商店

新世界百货商场、中国皮鞋店、茂昌眼镜店分店、华声钟表店、万象百货商店、喜来临(食品店)、金门绸布店、中国照相馆、华侨饭店、华安理发店、北京翠文斋(食品店)、光芒皮鞋店、中国彩色摄影、国际饭店、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大光明电影院、人民饭店、人民理发店、跃进工业摄影、上海乐器门市部、金陵食品分店、全心百货商店、工农茶叶店、南丰果品店、培艺(培罗蒙)服装店、黄河医药商店、兰苓服装商店、又一邨点心店、上海花鸟商店、金陵食品店、洁民食品商店、科学眼镜店、成都百货商店、长风皮鞋商店、新华理发店、凯歌(食品)、朝阳体育用品商店、上海远东钮扣厂门市部、新成誊印打字社、春江缝纫机雨具分店、电子元件应用服务部、精艺家具店、立新食品商店、利民洗染店、上海友谊商店古玩分店、黄河皮鞋厂门市部。

2、单号门牌商店
苏州采芝斋分店、人立服装店、海燕饮食店、上海医药邮购商店、英雄金笔厂修理服务部、创新藤柳制品厂门市部、上海分析仪器厂营业部、久丰果品商店、大众文化用品商店、京华服装商店、丽都百货商店、翼风航模材料商店、天马妇女服装商店、锡风点心店、航海樟木箱商店、利民服装商店、伟光皮鞋店、成都药房、长风洗染店、菁菁果品商店、春江百货商店、雷允上药店、新时代服装店、金光皮件商店、黄山茶叶店、丽新绸布商店、上海照相店、新剂药房、博步皮鞋店、新海服装商店、绿杨村饭店、万年红草药店、新华书店、开开百货商店。

二、部分消逝的商店简介

1、上海精品商厦(原址:南京西路1号)
“叩开名流之门,共度锦绣人生”,这个上世纪90年代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出自西藏路、南京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精品商厦。这里原是东海皮件店、南海衬衫店、人立服装店、苏州采芝斋食品商店所在地。该建筑建于1921年,为三层砖混承重、木楼面的西式建筑。1990年初,黄浦区人民政府决定将上述几家商店拆迁别处,在原地组建上海精品商厦。商厦改造设计在保留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将原建筑改造装修成一个使用功能和空间组织合理,人流及交通路线简捷畅通,技术设备及购物手段先进、安全可靠的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商店用材集中于镜面、半透明新材料, 突出商品和营业场景的立体感, 灯光系统组合成几何图形, 适当采用新光源, 既有亮度又有典雅的风度; 对经营不同的商品,采用不同的格调,有的宽敞明亮,有的僻静雅致,有的富丽堂皇, 有的朴实自然。牛仔味、绅士派、时髦风尚, 感受各不一样。“小超市” 敞开式,博览厅自由自在可以逛逛。这种精心设计、周密策划的营业环境不是传统百货店和专业商店的简单组合,穿梭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新鲜感、享受感、留恋感。
经过一年多时间修建改造,上海精品商厦于1991年8月正式开业,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营业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有3个楼面,以经营中、高档商品为主,包括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家用电器、金银饰品、皮件包箱、美容美发、钟表、食品等16大类近2万种商品,大都为国内外名、特、优、新产品。开业后的第二年即实现销售额2.82亿元,利润3622万元。推出的第一台多媒体电脑导购系统,融现代科技与传统优质服务于一体,为顾客当“参谋”。各商品部实现电脑前后台联网,各职能科室也应用电脑对商品档案和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先后在曹杨、崇明、青浦以及无锡、哈尔滨等地开设多家公司和连锁店,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了上海精品商厦国际贸易公司。1995年,精品商厦实现销售额5.4亿元,比1992年增长91.5%,每平方米创利、资金周转速度、人均销售额等12项指标均列全国同行前茅,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十佳明星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市财贸系统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进入新世纪,因为地铁建设等需要,精品商厦与邻近的上海音乐书店,以及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人行天桥相继消失。  

2、喜来临西菜馆(喜来临食品厂)(原址:南京西路72号)
“喜来临”原名“起士林”。有个叫阿尔伯特·起士林(Kissling)的德国人,曾在德军中当过面包师,他见中国缺少西餐馆, 1901年以自己的名字在天津开了家“起士林”餐厅,经营西点、面包和德式饭菜。1938年,又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开设“起士林”,经营德式糕点、面包、糖果,自产自销,兼营咖啡、西菜。
1956年公私合营后, 按照同音相谐的办法,“起士林”正式改名为“喜来临”,内堂除供应西菜, 外堂供应“喜来临”饼干、琥珀蛋糕、花生糖外,还特设咖啡部供应现磨、现煮咖啡。
1959年,光明咖啡馆并入“喜来临”。“光明咖啡馆”,曾是老上海规模较大、较有名气的一家西点咖啡馆。1930年由石运尧、史林才开设,原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230号,设有近百只座位,经营西菜、咖啡、冷饮、洋酒等。该店开业后,由于地处大光明大戏院(今大光明电影院)附近,对面又是“跑马厅”(今人民公园、人民广场),楼上又有“大沪舞厅”,故生意很好。当时来该店的顾客大多数是社会名流、中上层人士。解放后,光明咖啡馆仍然经营西菜和咖啡、冷饮业务,但生意远不如以往。1950年,陈毅市长到大光明大戏院参加干部大会后,曾在该店休息片刻,也品尝了该店的小煮咖啡,并询问了该店的营业情况,鼓励职工克服困难。1952年,该店增加了大众化中式饭菜、中点供应,生意逐渐好转。1953年,又增设了音乐茶座,生意更有起色。1959年,并入南京西路72号“喜来临西菜馆”。1980年,光明咖啡馆恢复营业,新址在延安东路441号原“光辉点心店”所在地、延安剧场(即共舞台)隔壁,经营大众化的简易西菜、西点及冷热饮料。2005年,光明咖啡馆关门歇业。
“喜来临”的西菜在沪上也有名气,相对价格也高。1999年,华尔道夫色拉12元、牛尾汤18元、烙蜗牛35 元、烟熏银雪鱼4 0 元, 黑椒牛排6 5元、冰淇淋10元。“喜来临”自产自销德式西点、蛋糕、面包,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质量新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节日喜庆奶油蛋糕是该厂著名的产品,不仅保持德式风格,还创制了富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松鹤、熊猫、双喜、寿字等新颖花色。该店生产的各色糖果配料讲究、包装精美,如奶油咖啡硬糖、奶油咸味硬糖,素负盛名,远销海外。吹糖也是该店特色品种,用糖吹成的水果、动物,形象逼真,既可食用,又可观赏。其中老技师王连平吹糖技术久负盛名。王连平14岁到天津“起士林”学艺,后去沈阳、南京“起士林”联号店工作多年,1938年起在上海“起士林”工作。长期的面点制作实践,使他娴熟西式点心和糖果的创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吹糖技术堪称绝活,在同行业中独一无二。
现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的“喜来临”已消失,而起士林大饭店依旧是当下天津最著名的西餐馆。饭店主要生产经营德、俄、英、法、意五国风味西式大菜、西点、面包、糖果、饼干、咖啡、冷食等共计七大系列千余种。饭店曾接待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政府官员和国际友人。

3、中国照相馆(原址:南京西路88号)
地处南京西路国际饭店和华侨饭店之间的中国照相馆,创办于1937年,以拍摄结婚照、大型团体照和放大着色照著称。到20世纪80年代,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总部下设三个分部:一是设在南京西路242号的中国工业摄影部,配有专业技师和专门设备,是上海乃至全国负有盛名的工业专业(产品、设备)广告摄影单位;二是设在南京西路248号的团体摄影部,是全市唯一的大型室内团体摄影场所,可同时容纳200余人拍摄团体照;三是设在西藏中路228号的中达照相眼镜总汇,经销各类照相器材,并引进彩照扩印设备。
中国照相馆历史悠长。1857年,上海第一家由华人罗元佑开设的照相馆公泰照相馆开业。进入20世纪后,照相业日益发展,到1930年,仅黄浦区就有照相馆61家之多。其中有一家汇芳照相馆,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户,生意清淡。1937年由王开照相馆摄影师吴建屏盘下,更名为中国照相馆,经他悉心改进经营,异军突起,一跃而成为当时上海著名的照相馆之一。1939年,上海沪光大戏院首映由陈云裳和梅熹主演的《木兰从军》,吴建屏和电影院联手加工、印制了5万张陈云裳不同姿态的照片,买一张影票送一张明星照片,轰动一时,上海人由此记住了中国照相馆。以后,中国照相馆能平步青云、蜚声同业,主要靠的是拍摄婚纱礼服结婚照,适应当时结婚拍照留念的新潮流。该馆所摄结婚照,讲究婚纱礼服式样,视质量为生命,能集神、形、景、光、韵于一体,把新婚伉俪的形象、气质等烘托得丽丽生辉,在人们脑海中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故有“要拍结婚照,到中国照相馆”的赞语。中国照相馆除了拍摄结婚照具有特色外,还擅长拍摄艺术人像照、时装照、儿童照、团圆照、大型团体照和艺术瓷盘照。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为响应周总理“繁荣北京服务业”的号召,16位中国照相馆的职工带着家小以及照相馆里的全部家什,与当年同批迁京的上海服务业职工一起,乘坐一趟铁皮列车来到了北京。关于中国照相馆迁京后的位置,中央领导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还是周总理亲自选定:“放在王府井挺好,而且要放在王府井口上。”1956年9月25日,中国照相馆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正式营业,从此开始了“服务首都人民”的新历程。
如今,上海南京西路上的中国照相馆已消失,而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180号、营业面积900多平方米、还拥有5家分店的中国照相馆,还在引领时尚,续写中国照相馆的历史。

(北京中国照相馆的“镇馆之宝”,曾为很多中央领导拍摄过照片)

4、翠文斋清真食品商店(原址:南京西路126号)
翠文斋清真食品商店即“北京翠文斋”,原开设在南京西路国际饭店和华侨饭店之间,自设工场,自产自销,产品富有南北色彩,尤以京式糕点闻名全国,在旅居海外的少数民族华侨中颇有影响。该店清真食品有300多个品种,向以选料考究、质量精细、花式繁多著称。京式特色品种有:京八件、百果提浆、自来红、自来白、合子酥、茯苓饼、金丝麻花、状元饼、大京果、蜜三刀、蝴蝶酥等。其中茯苓饼、合子酥获1979年上海市第二商业局优质产品奖。苏式糕饼有:水晶百果、清水玫瑰、黑麻椒盐、枣泥麻饼、桂花蛋糕、杏仁酥、洋钱饼、鸡油年糕、鸡丝饺、鸡丝月饼等。该店还创制了清真西式蛋糕,利用西点原料生产中式糕点,别有风味。

5、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原址:南京西路190号)
该原址最早为福利公司门市部。1843年,英商爱德华在南京路114号开设爱德华会堂,为上海最早的外资商店。1855年,改名福利公司,3个楼层商场,主营进口日用品、衣着用品,兼营食品。不久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190号设门市部,公司总管理处迁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公司被日军接管。抗日战争胜利后,资金短缺,无力全部恢复经营,部分柜台出租。1955年6月歇业,原址改上海市儿童用品商店。1965年原址改为上海工艺美术用品服务部内销商场和陈列室。
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1956年10月1日在茂名南路73—85号正式开业,共有职工11名,营业面积250平方米(包括5间陈列室),这是上海最早的一家工艺美术涉外单位,以接待外宾和宣传介绍中国、上海工艺美术品为主要任务,汇集了上海工艺美术6大行业的精华和工艺美术老艺人制作的各种精品,博得了各国宾客的赞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和贸促会出国展览的展品很多都是该部提供的,如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携带的“雕漆嵌玉屏风”和国际展览会展出的乱针绣人物肖像作品“齐白石肖像”等。为进一步扩大工艺美术品的宣传和经营活动, 1958年,该部迁到南京东路327—345号,职工人数增加到70余人,营业面积扩大到900平方米。该部还先后接待了锡兰(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王后、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朝鲜金日成主席专程到该部定制羊毛衫,周总理指示专程为班达拉奈克夫人定制皮鞋,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陈毅副总理夫人张茜也专程定制出国礼品。
随着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该部经营面积已难以适应中外宾客服务的要求,在中央领导薄一波和轻工部工艺美术局局长胡明的关心下,1965年上海市领导将南京西路190—208号(儿童商店)拨给该部作内销商场和陈列室。南京东路327号大楼作外宾商场,职工人数增加到270余人,营业面积扩大到2700平方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该部几乎所有商品都被列为“封、资、修”打入冷宫,经营销售陷入停顿的困境,只能以经营一些政治宣传品维持企业生存,营业面积缩小到1200平方米。1977年,该部恢复经营特色,销售业务有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上海第一家定点专业商店。1978年,将二楼商场和三楼商场陈列室专辟为外宾商场,1980年又开辟四楼商场,并在上海各大宾馆和旅游景点开设几十个工艺品卖品部,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的销售。1980年,国务院批准全国17家企业的小额进出口贸易权,该部成为上海第一家全国第一批拥有小额进出口贸易权的企业。1981年,完成120多万元外汇人民币的出口任务。1988年,上海外经贸委批准该部拥有自营进出口贸易经营权,使该部的出口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旅游销售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旅游创汇和上缴利润都创了该部历史的最高水平,成为上海集销售、展示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于一身的多功能、多渠道的,以出口贸易和旅游销售为主内外销兼营的大型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1990年贸易创汇160万美元,成交额比1989年猛增了18.1%。1991、1992、1993年分别以80%、76%、82%的速度增长,贸易创汇达500万美元。1992年,该部销售总额突破1.3亿元大关。
1989年,为发挥“前店后场”的传统,开发旅游新品,该部建立了“石泉”印泥厂、“金龙”礼品厂和中日合资丰越服装有限公司,生产高档精品印泥、礼品和服装,成为集经营、销售、出口和生产于一身的多功能渠道的外向型企业。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首批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服务部经营的品种有5千多种,如玉牙雕刻、珠宝饰品、文房四宝、名家书画、绣衣绣品、手织衣衫、绒绣丝织、地毯挂毯、木雕石刻、珐琅制品、屏风箱橱、红木家具、漆器镶嵌、工艺接画、美术陶瓷等。服务部的外宾供应部,承接定制绣衣业务。各式商品除门售外,还接受小批量订货,并有代刻石章、代办外币兑换、代办包装托运、代叫出租汽车、代办送货等服务项目。

6、人民饭店(原址:南京西路226号)
该店开业于1937年12月,原在南京西路华侨饭店东侧,只有两开间门面,楼上楼下共有两个小餐厅。最初仅经营鲜肉馄饨、小笼汤包、面筋百叶、龙眼田螺等点心,名为“五味斋”(北号)。后来经营业务扩大,增加了苏锡风味菜肴。1958年迁到南京西路226号大光明电影院西隔壁,改名为五味斋菜社。1966年又更名为人民饭店。六开间门面,楼上楼下共有4个大中型餐厅,备有650个座位。楼下铺面和地下室供应大众化快餐饭菜和点心,二楼大厅供应各种苏锡风味菜。三楼环境幽雅,可容纳120位顾客同时就餐。
该店以继承、扬弃、改造、创新的态度,挖掘出苏锡帮风味特色菜上百种。所制作的菜肴,以选料新鲜、操作精细、色泽和谐、味浓带甜、富有江南风味而著称。形成了春季以鱼鲜为主,夏季以凉菜为主,秋季以蟹宴为主,冬季以火锅为主的四季特色菜肴。传统苏锡菜肴有无锡香酥鸡、枇杷肉、太湖银鱼、松鼠黄鱼、双虾豆腐、黄泥煨鸡、鸡油菜心、金镶豆腐、炒蟹黄油等二三百种。
该店以制作苏锡帮名菜“天下第一菜”而众口皆碑。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来到太湖边一个小渔村,已是正午时分,乾隆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但见村头挑出一方旗幡,乃是一家饭铺,便入内唤店家炒菜取酒侍候。这家店本是村野小店,再说已过午市,哪里还拿得出好酒好菜? 店主见这一伙人气度轩昂,哪敢怠慢,正苦于无菜招待,还是老板娘急中生智,剥些河虾,炒些笋丁,放下几瓣青椒,烧成一碗羹。又看看量太小,便又灵机一动,将大饭锅内的锅巴铲出,放在温油锅里炸透至金黄色,装在大汤盘里端上桌来,将那碗羹往锅巴上一倒,但听“哧哧”几声,异香满屋,色彩白、绿、金黄,煞是好看。乾隆本已饿极,闻得此菜香味,怎能不动筷?一吃便觉此菜香、脆、酥、鲜,别有风味。问店家此为何菜?老板娘生性伶俐,见此人含笑问话,便知客官满意,于是顺水推舟说,此菜乃是小店新创菜谱,今见贵人驾临,才牛刀初试,正欲请贵人赐名。乾隆龙颜大悦,便道:大凡菜肴,色、香、味三绝俱全者为上品,今日此菜又多一绝,耳听之成声,目遇之成色,鼻闻之香,舌尝之味,可谓“天下第一菜”。从此,“天下第一菜”成为苏锡菜肴特色之专利。
人民饭店以优质服务闻名中外,涌现出了桑钟培、胡国良、瞿惠钧、郑斌、杨洁五代劳动模范及一批又一批优秀服务群体。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对这个店的精良菜肴和优质服务赞赏不已。

7、跃进工业摄影社(原址: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西面))
跃进工业摄影社原名容新照相馆,是一家专门拍摄工业照相的专业摄影社。该社服务项目有:拍摄机器商品、工艺美术品、厂房设备、生产过程、文件蓝图、印刷线路版、仪器仪表表牌、教学幻灯片,以及各种天然彩色负片、反转片、135号彩色幻灯片等。同时,还承接样本照片、外贸商品广告的摄影和展览会照片放大、黑白片来底加印、放大和照相喷绘等业务。该社拍摄的产品,具有光线均匀,透视角度好,立体感强,质感强,层次丰富,线条清晰和不变形等优点。拍摄各种比例的印刷线路版、表牌,采用大型轨道式翻拍机,配有进口专用制版镜头拍摄,接受电话预约外拍业务。

8、上海花鸟商店(原址:南京西路364 - 394号)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有关部门决定在南京路上开设一家全市最大的花鸟商店,经过筹建和动迁住户,于1959年10月1日正式开张。商店门面为16开间门面用月洞门串联,间间布局新颖考究,被誉为“屋里的小花园”,营业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店后有温室及露地面积600平方米。商店经营品种有花卉、苗木、鸟禽、金鱼、热带鱼、科研动物、盆景假山、陶瓷瓶盆、园艺工具、农药及书刊杂品等10大类约1000余种,还承接制作花篮,为客户摆设台花及宴会会场等盆花布置业务。该店特设园林工具专柜,除供应轧草机、大草剪、高枝剪、双剪、手锯、批草刀、锄头、铁搭、浇水壶等各类工具外,还经营各种喷雾器。上海花鸟商店东侧之间,建有小型动物笼橱,内铺水泥、瓷砖,清洁卫生,笼内存放着大耳兔、青紫蓝长毛兔和满身花斑的豚鼠等小动物样品。开业之初,每日光顾者数千人,节假日达上万人。三年经济困难期间,商店的花木主业曾一度营业清淡。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商店的营业情况也趋于正常。尤其是国家开展群众绿化运动,该店的营业额从1960年的61.24万元,逐年增加到1965年的87.88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种花、养鸟者受到批判,该店业务受到较大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提高,爱好花鸟者日益增多,该店业务迅速发展。1982年销售额193万元,比1965年增加1倍有余,1992年该店销售额3000万元,利润250万元。

9、创新藤柳制品厂门市部(原址:南京西路413—417号)
该部创设于1914年,原名森林藤柳器厂门市部,是沪上唯一组织生产经销藤柳制品的老字号名牌商店。森林藤柳器厂创业人吴春泉出身上海引翔港农家,读过私塾,十三岁学艺,会英语、精业务、有抱负,22岁时筹资30元银洋于1914年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1012号设立森林藤柳器号。该号从做欧美人惯用的柳条箱起家,并通过洋行推销,产品百分之六十出口。1933年和1934年,吴两次到日本参观,学习日本废棉制品及柳、草、竹制品生产与销售,带回低背柳、条椅、棉毯和草制品样品,根据日本利用农村副业方式,扩大生产与销售。后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1080弄24号1200平方米土地上建造四上四下楼房,并盖11间平房,专做出口棉毯。他亲自赴江苏扬中采购上乘柳条,做藤柳器与日货抗争。继后在军工路虬江桥购地设第二厂,并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新世界西首设分店,又在闸北交通路志丹路建第三厂。1934年于苏州盘门处建第四厂房,制造竹器花色布袋、西草绒两用地毯。森林藤柳器厂产品以“水”为商标,在20世纪20—30年代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如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美国费城150周年商品展览会并获得金奖及优质奖。1935年出版的《中国国货工厂史略》有这样的介绍:“森林藤柳器厂为我国藤柳器业工厂中之规模最宏大、出品最精良。” 抗战时期,森林藤柳器厂军工路、交通路工厂相继毁于战火。
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时有7户同业并入森林藤柳器厂,由于出口业务停止,国内市场受经济、住房等条件限制,销路减少.转做工业藤柳安全帽。20世纪80年代塑料安全帽替代藤帽,藤柳行业在上海濒于绝迹,再加上海青年大多不愿学这门“苦手艺”,使藤柳行业后继乏人。以后,藤器厂归属于上海室内装饰成套用品公司。该公司通过仅有的几个藤器老师傅到市郊及江、浙、粤等地指导生产,组织货源,供应上海市场,继承和发扬原有工艺特色,所生产的藤柳产品有全套房间家具、全套会客家具、椅子(扶手椅、躺椅、折椅、摇椅)、台子(方台、圆台、长台、吧台、写字台)、茶几(方茶几、长茶几、套装茶几、单层多层茶几)、箱(手提箱)、篮(圆、长、方篮,腰篮,花边篮,叠层篮)、架(书架、装饰摆件架、花架)、筐(各式各样箩筐)、灯(台灯、落地灯、吊灯、壁灯)。其中特别是大藤制品深受宾馆、饭店、文艺团体青睐。随着市民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藤柳器由于舒适、朴实、精致、高雅、实用,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藤器行业曾出现新的生机。尤其是大热天,普通藤椅供不应求。1992年销售额为420万元。

10、京华服装商店(原址:南京西路441号)
京华服装商店曾是一家经营各种男、女服装,专门设计承制运动员服装的商店。这家商店长期来在设计承制运动员服装中,系统地摸索了在各种比赛项目中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和服装穿着的要求,设计加工的服装造型健美,活动方便。1978年,该店承制我国参加亚运会运动员服装任务,获得运动员的好评,得到国家体委的赞扬。现址为功德林素菜馆。

11、翼风航模材料商店(原址:南京西路459号)
原名翼风模型飞机材料行,于1952年创办,是国内最早的模型商店。创办人郭传龄,酷爱钻研飞机模型,曾担任航模运动比赛的裁判。当时沪上尚无航模专业商店,只有几家小书店兼营进口飞机模型,品种很少。郭传龄萌发创设航模材料商店的设想,动员亲属合伙开设了翼风模型飞机材料行,自行设计航模图样,自产自销,独家经营,生意兴隆。公私合营后,兼营进口飞机模型的美琪书店并入,扩大店面和工场。“文革”期间曾改名为“新科技”。这家商店自设工场生产经营的品种有:1.模型套材,即成套的飞机模型和船舰模型。飞机模型有弹射式、牵引滑翔、直升飞机、橡筋动力、薄型塑翼等;船舰模型有帆船、潜水艇、炮艇、鱼雷快艇等。2.模型器材,即航模船舶中需要配套的各种材料。如各种规格的木块、木条、木片;无线电操纵用的内燃机、遥控设备,以及专用的橡筋、棉纸、透布油、快干胶配件等。3.各种制作航模船模的五金小工具。全国各地函电购货,该店代办邮寄、托运。上世纪90年代初,“翼风”模型店曾关闭过一段时间,后来由大众文具店接收了“翼风”的牌子,并在大众文具店内设了模型柜台。再后来,重新将南京西路的店铺拿回来,开始专门经营航模。航模虽是小商品,但对培养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技术、热爱航海航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4月,在经营了59年之后,“翼风”悄悄关门了,店方对外公告“停业是因经营场所租期到期”。据媒体报道,这家老字号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与“无力承担连年上涨的商铺租金”不无关系。

12、长风皮鞋店(原址:南京西路588—590号)
长风皮鞋店创办于1929年,原名“汤姆生”,是一家经营男女皮鞋的名牌老店,生产的各式平包头皮底皮跟男皮鞋和女式跑路皮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解放后,“汤姆生”改名为长风皮鞋店,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加,成为一家经营男女优质皮鞋为主的综合性商店。这家商店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特色,用料考究,精工细作,式样新颖。

13、黄河皮鞋厂门市部 (原址:南京西路702号)
黄河皮鞋厂门市部经销上海市皮革公司所属皮鞋厂的新产品和名牌产品。上世纪70年代末,这家门市部供应新颖的猪苯胺革皮鞋。苯胺革是一种用苯胺染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皮革,具有色泽鲜艳、天然皮纹清晰、穿着柔软舒适等优点,是升级换代的高级皮革原料,也是国际上流行的新产品。皮革公司于1979年试制成功紫红、青莲、墨绿、澄黄、咖啡等色彩猪苯胺革以后,各皮鞋厂精心设计制作了烧卖式、溜冰式、拎线蟹壳式、丁带式、元口拖式等20多种新式样的猪苯胺革中跟女鞋,集中在这个门市部试销。该门市部供应的彩虹牌皮鞋,由一个技术基础扎实的小组专门进行生产,其特点是:选料精良,款式新颖,做工讲究,楦型美观,每月都有一批新品种应市,冬季有满帮搭攀式棉皮鞋,春秋有金属镶扣烧卖式皮鞋,夏季有各类镶嵌式凉皮鞋。

14、金光皮件商店(原址:南京西路727号、1033号)
金光皮件商店创立于1942年,原名波司登皮件公司,由日本商人经营。抗战胜利后,日商回国,将该店盘给职工陈系科经营,店名仍沿用“波司登”。陈系科勤奋好学,熟悉经营管理,善于做生意,努力扩大经营品种,终以专营女式皮包而创出了牌子。他参照国外皮包的式样,设计出中国妇女喜爱的新颖女包。产品在选料上极为讲究,精选上等牛皮和进口的优质羽纱等辅料配件制作。尽管该店各色皮包比市面上的售价较贵,但由于款式新颖,质地优良,仍然吸引着许多女顾客,尤其是名流女士纷纷前来选购。
1956年,公私合营后,“波司登”改名为金光皮件商店,附设皮包制作工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前店后场皮件专业商店,逐步形成了“加工定做、制卖结合、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经营特色。当时以软玻璃新材料制作的皮包流行市场,陈系科就从美商那里采购“玻璃皮革”,自制各种女包。因为黑色“玻璃皮革”乌黑发亮,加上制作工艺讲究,造型别致,投放市场后,风靡上海。该店由此声誉鹊起,获得了“玻璃皮包大王”的称号。这家商店生产的“美冠”牌女包,以其独特的款式和精美的面料,被上海市第一商业局评为“特色女包”,从而,商店也列入上海市皮革专业特色商店的行列。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夫人张茜陪同出访印尼等国前,曾经慕名前往该店定制皮包。70年代,这家商店在经营各种真皮女包的基础上,又率先经营人造革女式拎、背包。生产拎、背包选用的原料质地柔软、弹性强、光洁度好,制作工艺考究,包内衬以海绵、钢板等辅助材料,产品外表光洁挺括,外形不走样,并且价格适中、经济实惠,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商店以品种繁多,产品色彩柔和,选型新颖、美观大方而闻名于市。 这家商店还兼营各种手提箱、旅行袋、皮茄克衫、针织泡沫人造革男衫、票夹、裤带、手套等,并定制电影、戏剧等各种特殊需要的拎包业务。
改革开放,给该公司增添了新的经营活力。1992年,由“金光”、“鉴昌”两家皮件商店合并,迁至南京西路1033号,重新恢复“波司登皮件公司”老招牌。公司汇集世界皮件之精华,以一流购物环境、一流服务与管理,成为世界皮件之窗口。上柜供应的各式女包达 100多种。同时不断扩大经营业务,逐步形成皮件商品的系列化,计有真皮包、仿羊皮包、人造革包、尼龙包和牛津包,以及皮箱、牛津软箱、各式滑轮嵌条航空箱、号码箱等品种。同时,还经营皮茄克、皮猎装、皮裙、皮裤、皮带、皮手套等穿戴商品。

15、绿杨村酒家(原址:南京西路763号)
绿杨村酒家开设于1936年,最初名为绿杨村菜社,以经营扬州菜为主,同时兼营咖啡、牛奶。店名取自清代诗人王渔洋“绿杨深处是扬州”的佳句,既意趣盎然,又暗示酒家设施和供应的菜肴、点心都具有扬州风味和特色。抗战胜利后,酒家又特聘川、扬名厨林万云大师领衔掌勺,“绿杨村”成为上海最早汇集川、扬风味菜肴精华于一炉的特色名店之一。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酒家几经扩建装修,所经营的川、扬菜点不下200多种。菜肴烹制注重各菜各味,一菜一格,尤以麻辣见长。该酒家素以选料精、刀工细、调料齐、香头重、口味佳、营养高而著称。酒家经营的传统特色菜点有五柳鱼丝、陈皮牛肉、干烧青鱼块、蟹粉狮子头、绿杨酥鸡、荷包鲫鱼、棒棒鸡、椒麻鸡、干煸牛肉丝、干烧明虾、虾仁锅巴、鱼香肉丝、樟茶鸭子、银耳西瓜盅、一品豆腐、三丝发菜卷等,特色点心有维扬汤包、四喜饺子、千层油糕、火腿萝卜丝酥、生鸡丝煨面等。其中,五柳鱼丝据传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杜甫欲避战乱,离开家乡漂泊到四川的成都,于南郊浣花溪畔筑起一座茅屋,即今天的杜甫草堂。当时诗人的生活十分清苦,但有时也和友人聚会饮酒。一日,有友人来到,刚巧家人从溪内钓上一条鱼来,杜甫喜出望外,亲手烹制。烧好端上来,众人尝过,齐声叫好,问及菜名,杜甫略思索后说:且看此鱼,背覆五缕长丝,犹如条条柳叶,先贤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此菜就叫“五柳鱼”吧。从此,这个菜就流传下来。“绿杨村”吸取原“五柳鱼”的烹制特色,改全鱼为鱼丝,烹制出“五柳鱼丝”,一经应市,深受中外宾客好评,成为“绿杨村”名菜之一。1984年,著名书画家钱君匋先生餐毕即兴挥毫,题写了“天厨妙味”四个大字,表述了对“绿杨村”的赞誉。
2009年,因南京西路整体商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绿杨村”从南京西路撤离,搬迁至离南京西路咫尺之隔的江宁路路口处。原来的4层大店缩至近700平方米。“绿杨村”还与人合作,委托后者经营广式茶餐厅,川、扬风味失却不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