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上下这两张都是以前上海的棚户区的一般生活形态,晒衣服吃饭。
像这张,很可能是妻子等丈夫回家。
棚户区是没有上下水的,所以下雨就是“水泥”路,
住哪儿也得成家娶妻生子,那时也没有计划生育,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是件很自然的事。
棚户区干活的年轻人
左边这位,应该是至少四个孩子的爸爸
这一看就知道是解放后,而且是改革开放后,只不过把它搞成了黑白照,看看旁边的拆房子,这就是希望。
街面房子,一般住户都租出去给外地到上海做小生意的人,这些“新棚户区”的住户,是没有权利享受如果拆迁带来的好处的。
等候拆迁的时候,日子还是得过,大约从60-70年代开始,棚户区就掀起了改建的高潮,最开始用的材料是电石,就是电焊剩余的材料,砸成砖来重建房子,怎么也比草房好多了。
这儿显然不全是原先上海棚户区的居民了,炸油条的一定是外来妹,悠闲地翘着两郎腿穿睡衣的女人,很难说清,但右边这位毛衣男子,毫无疑问是“原住民”。
管什么时候拆迁,日子还是得过了乐胃些,养鸟的人家。
倚门而望,盼星星盼月亮,只盼早日搬新房
往后面看,这就是希望这就是将来
为着将来的日子,别看我现在提的是尿罐子,好日子在后头呢。
住哪儿的生活也得讲究个“美”,鲜亮的背心高高挂。
棚户区的厕所一直是个极大的问题,环境之重要,只好咒他们全家了。
这看上去像是在南市区,那还不算什么的棚户区。
棚户区的人与人住得贴近,邻里关系处好了人情味浓得很,看,隔墙喂小孩好吃的东西
一小群邻居唱戏,告诉你,他们百分之九十九唱得是淮剧。
前面说了棚户区没有给每家每户装自来水,建有给水站。
这些则是“新上海人”。没有户口没有福利的“外地人”,其实我很不喜欢这种说法。
网上转载过来一些棚户区的生活剪影。
富有上海特色的晒衣服,走路小心别钻了女人的裤衩
这显然就是“违章建在工人新村”外的新棚户区,这个拆迁的话是有城管执行的。
狭小的弄堂,就怕火灾
也是网上看到普通棚户区的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
这个街面房子的店铺就很有可能是住户(有上海户口的)自己开的,家住楼上,楼下开店
棚户区的地盘扩张,靠的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左右不能逢源,我往上发展总可以吧, 拆迁时就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啦
立体发展, 向天要空间
一寸天空一寸金,
子女的婚房,养老的金钱,做生意的启动资金,全在这个大大的红字“拆”上
“啥辰光拆到阿拉此地呀?”
拆了我还可以搬到后面的高楼里去啦。
好日子等着等着一定会等到的
把鞋洗干净点,跑新房子去的时候可以跑快点
什么时候从前到后去?唱一首“到敌人后方去,我们搬进新房去”
蕃瓜弄是上海的棚户区改建典型,乖乖隆里隆,新房子快来啦。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xuhui/node38190/node38198/node38200/userobject1ai23320.html
估计吴兴路264~294弄(路东侧)曾经是棚户区。同学们都很淳朴,家长们都很勤劳,自己做home improvement, 家里大都整洁、干净。小区内没有pavement,都是泥地,所以下雨后比较糟糕。
王沪宁不是南模出来的,也不是棚户区的,但与棚户区同学们同班。文革开始后是按地区上学。
王沪宁健在,哪来“故”居?
棚户区经过自我改造也是不错的。都是小楼房,家里都接了自来水,晚上老酒米米,很自得其乐。记得大家都笑话某个同学的老爸,他爱荷酒,一喝高了就大叫“吾要翻台子啦”。
前几年回国想去棚户区找认识的人,乖乖隆地东,都是高级公寓住宅了,显然我是“priced out” --- 那是在徐汇区吴兴路上,建国西路、肇嘉浜路之间。
那里要是出了个魔岩级的人物,那是连“故居”都找不到了。
对了,哪位高参王沪宁先生也与我们同过学。他的故居在建国西路上,高安路、吴兴路之间,应该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