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上海人真格天天早饭吃大饼油条?
(2012-08-04 10:14:43)
下一个
这些年来, 怀旧盛行,比如上海的东方网上有一个栏目叫“寻找上海记忆”,石库门大饼油条豆腐浆,夏日乘凉风情浓,外滩情人墙的浪漫情调,等等, 果真如此?
别的不说,今朝阿拉来刚刚迭个上海个早饭。
的确, 上海的早饭摊头大饼油条豆腐浆老虎脚爪糍饭团生煎馒头小笼包大小馄炖阳春面羌饼葱油饼裹脚布包油条,多不胜多,眼花缭乱,用句上海本地话“多去多来”,而且,可以说每天迭种摊头前一定是排着队的, 似乎人总是多得勿得了,那么,好像上海人是天天在摊头“上吃点心当早饭”的了,其实NO,不是这样的,现在人的回忆包含这一种对以前生活的“想往”,把一种想像当成了发生过的事情。
那么,上海的真正早饭绝大部分是什么呢?泡饭,酱瓜豆腐乳咸菜“过”泡饭是上海滩绝大多数人的早饭,而且在煤气尚未普及前,这个泡饭的“泡”顾名思义是用开水“泡”的, 不是”烧“的。
上海煤球炉子的发展史, 我还是大致记得的,先是煤球炉子,每天早上当家的一般是妈妈,早早的起床,拿马桶拎出去,去小菜场买小菜,回来后拿着钢种(普通话叫钢精锅,实际是铝制品)锅,里面装的是昨天晚上剩的干饭,到老虎灶一分钱用开水先冲一遍将水倒掉,然后再加上水泡着端回家,若饭比较多又是天热的辰光,那就可能先用开心冲两浦,反正还是一分钱,以保证冲透了或万一饭有那么一眼眼开始坏了的话也消足够了毒,“家主婆”回到了家, 开始叫起来当家的以及小赤佬们,这时的石库门理就可能听到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家的女人在喊“讨债鬼,好起来咧”“侬只小浮尸哪能还勿起来呀?”,各种方言的一阵早上交响乐。
上海的很多人家,尤其是石库门住户, 早上不全起床还吃不成饭,为什么? 房间小,打地铺,得起床收摊才能把八仙桌拉出来, 台子中间摆一盘酱瓜或咸菜或豆腐乳,一只锅子内有泡饭,几只饭碗,一个两个一人一碗泡饭,用筷子“搭”一点点“菜”,“匝匝味道”,呼噜呼噜刨一阵泡饭,胃口大的再吃一碗, 就这么, 一家们的早饭就打发了, 等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 然后女主人开始吃剩下来的,再收拾点火生炉子了。
忙碌的早上结束了。
要想到外头吃所谓“老三样”当早饭? 那是八十年代后的事了,再早的时候,或是经济条件特别好,或是当家赚钞票的,或者实在来不及的偶尔次把两次,才有可能。
有一朋友,其父母均为四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双双57年中奖当上了右派,还算上海的政策不太严,老头子从二百多块的四级工程师减到一百五一个月,老妈则从九十多元的银行职员变成了50多块钱,三兄弟,一下从每月三百出头到二百另点,就这在上海滩也算是挺刮刮的了,七十年代初中期那朋友给我说“勿要听伊种人瞎七搭八乱讲啥个天天到外头吃早饭,讲得像真格一样, 老实讲我小辰光阿拉屋里真格是几乎天天辣外头吃早饭格, 爷娘又忙钞票又不算少,天天三角五角吃早饭还吃得起,现在老娘辰光嘛又多起来了, 物价呢有勿像五十年代嘎便宜, 爷娘格工资又被减特一百多,说老实话, 叫阿拉天天出去吃,还未必舍得,未必吃得消。”
不过,伊拉屋里格夜饭,倒真的是相当讲究的,到底还有两百块一个号头。
最想念的上海的早点。
刚回来。最不开心的是现在的上海小孩(第四代)都不会说上海话。嘿嘿!
钢筋锅应该还是铝锅啊。呵呵
我买了好几年呀,我冤呀。现在想起来都难过。
你的生活我们当年是想都想像不到的啊
特别记得粢饭糕五分加半两粮票。 每天下午会去瑞金路口买一块粢饭糕边吃边走。 这倒的确是雷打不动的。 早晨多数吃泡饭。 因为不喜欢, 所以养成了不吃早饭的坏习惯。
诚如博主提及的许多上海早点确实琳琅满目,与上海人家的家常早饭还是有不同概念的。摊头早点大多数还是由无家庭负担的单身汉买了坐下来吃,或者买了边吃边上路的。给楼主补充一样早点叫蟹壳黄,大家都不会忘记吧。
至于上海方言的文字表达,同意博主的观点。我还是认为不要为了咬音而写错别字。“讨债鬼”不应写成“讨债巨”,“上海人”不应写成“上海宁”,等等`。同样的文字,上海人自会有不同的读音。
勿要纲几十年前吃泡饭,就是现在我还勒该切泡饭呢。不过勿是用油条,多数是用乳腐,疙瘩乳腐多得来,超市里几排桑,勿但有中国格,当然除特南方泊方,还有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挑挑改改蛮方便格。
天天有“油条过泡饭”人家有伐?有,勿多,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摆着的。
至于宁波人骂“婊子那儿子贼那儿子娘死劈”是连在一起骂的,当然老娘骂儿子“婊子那儿子”就有点搞笑啦。
至于忆苦思甜的“苔条花生”,“油炸花生”,咸蛋等等过泡饭, 那不是旧社会的“家里”早饭而是公司行号等“单位”提供的早餐,所谓老板或公家提供的,总比家里的好些,迭个是听爷娘讲的。
每每看人写"枪饼"不由得暗思告诉他是"羌"他也不懂为啥叫羌饼.
当时我羡慕得要s,心想旧社会多好啊!今天我只要一块咸肉过早饭就好了.
在南方很多年无法适应泡饭,吃完肚子很刮,没到十点就饿得要虚脱。
4cents
至于五六七十年代的早饭, 真的是以泡饭为主,因为算算上海的平均收入就那么一点了,社会救济是八块五角,工厂救济是十二块五角。技术工人工资高些,八九十块的蛮多,辅助工只有五六十块,中学教师最好的刚刚超过一百多一点,小学老师最可怜,白白披了一件现在叫“白领”那时类似“写字间先生”的外衣,其实工资只有四五十块而已,大家都说人均超过十五块就可以了, 超过廿块相当不错了,二十五就是好日子了。用大约十分之一的钱吃早饭?有没搞错!别的事你不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