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媒:我们必须变得“更像中国”

(2010-02-05 20:25:10) 下一个
2月4日编译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2月2日文章《我们能否借鉴中国?》,作者约翰·费弗,汪析译,内容如下:

据估计,在过去20个世纪里,中国高居全球经济顶端的时期达到18个世纪。不论你对数百年来主导这个大国的帝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所有其他主义有何看法,这无疑是个不俗的记录。甚至奥巴马在上周的国情咨文讲话中都赞许中国的发展方向。

  换言之,中国打败了我们。

  通常认为,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抛弃而非拥抱共产主义。中国只是在对农业私有化及采用市场机制后,经济才出现两位数增长。一旦中国有了自由市场,这个有着全球经济第一的历史和13亿人口的国家怎能不成功?传统看法还认为,中国摇摇欲坠:它腐败、实行审查,依附着业绩糟糕的国有企业。

  然而,尽管中国政府存在种种不足,倘使它是问题的解决而非问题本身的一部分,那会怎样?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就努力向东亚邻国学习,做出精明的投资选择。比起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中国政府的铁腕手段能使它更集中地调配资源。例如在1998年,北京宣布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投入。这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

  中国更大的动作是863计划,这是1986年发起的技术大跃进。在2001年,中国考虑到不能过于依赖肮脏的煤炭和进口石油,决定集中力量搞可再生能源。彼得·奥斯诺斯在《纽约人》杂志上写道,“2003年该国太阳能产业还是一片空白;而5年后,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

  现在,我们要颠覆另一个似是而非的流俗看法。中国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它接受了自由市场改革而变得“更像我们”。相反,中国的变化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变得更像他们。

  现在,世界需要的是又一次巨大的转型。正如奥巴马在国情咨文讲话中所说的,他认识到中国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之做法的重要性。但若说到把这些经验用于我们的经济,奥巴马只是半心半意。他的预算冻结方案让美国政府丧失了启动大转型所需的资本。

  这不是一场赛马。最终,到2025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拥有更大的经济体,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最大经济体能否合力引入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引导全球和国家市场向着对我们的星球最好的局面前进。

光明网-光明观察2月5日发表题为《反遏制:从两岸到亚洲》的文章,作者南之默,内容如下:

星岛环球网 2010-02-05

中美关系因为奥巴马政府的对台军售案,不仅出现动荡,而且受到外界的格外关注;中方对此次美国对台军售案的反对声音不可谓不小:除外交部召见大使严正交涉外,国防部、全国人大外委会、全国政协外委会等也几乎同时出动,表达反对声音。与此同时,中国网民对此表示愤慨的声音也同样充斥于各大网络论坛。

美国对此显然不可能视而不见。事实上,单就对台军售一案而言,中美台三方,并无赢家。对于这一点,美国方面不可能并无清醒的认识。此案一出,中美关系出现动荡不说,招致中方的强烈反弹、制裁措施,甚至在美国需要中国给予合作的全球议题上,中国不予配合,完全是有可能。更何况,中美双方之间的实力消长对比,也是美国方面值得深思的。以传统的对华思维出台此项议题,美国究竟能否真的“渔翁得利”,显然还是个未知数。

但事实是否只是停留于此呢?法国战略分析研究所所长、地缘战略问题专家弗朗索瓦·杰雷在接受香港《文汇报》的采访时就明确指出,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必须将美中关系与美国推动与整个亚洲地区合作的动向联系起来看。

对于这一点,事实上不难理解。奥巴马总统自上任以来,即对亚洲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攻势;除了加强与传统盟友,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关系外,提升与印尼、新加坡、印度的关系,对朝鲜、缅甸展开对话等,无不显示出奥巴马政府对亚洲的重视。

因此,概括而言,此番举动,都是为奥巴马政府强调“重返亚洲”的战略所服务的。这既是对布什政府“缺席”亚洲的政策调整,亦是对当下世界重心东移,亚洲复兴时势的回应。

因而,作为美国亚洲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美关系,自然与奥巴马政府的亚洲区域战略不无关系。出于亚洲地缘政治的需要,出于对中国的遏制,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干扰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与进程,必然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而事实上,在两岸关系上保持“平衡”角色的冷战思维传统,符合美国在台海事务上的一贯作风。这既是对美国在亚洲利益的维护,也是避免美国因此而陷入与中国的武装对抗中。比如在台湾陈水扁政府时期,面对陈水扁在台独路线上越走越远,布什政府不得不对强力对其进行打压,防止对触及中国大陆的“台独”底线,进而引发台海战争,从而损害美国的亚洲利益。

因此,在两岸关系得到良好的发展之时,出于战略平衡的目的,出于保持台湾作为美国制衡中国崛起的一枚重要棋子,对台售武以制造台海争端,显然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保持其在亚洲存在的战略目的。

对于亚洲各国之间,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特性,正是美国保持其在亚洲存在,防止美国利益受损的基本要素。在此种情况之下,加强美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显然有利于美国遏制中国崛起。对于美国这种通过全面加强与亚洲传统盟国的关系,尤其是在军事上的联系,以平衡中国崛起的方式,杰雷 称其为“软遏制”。

对于美国此番对台售武, 杰雷认为奥巴马政府的思路是一样的。其认为,亚洲国家,包括新加坡等在内的东盟国家,都支持“不独不统不武”。因此,美国出于这一考虑,要以出售武器加强台湾的“防务能力”,来平衡海峡两岸的“失衡”。

总而言之,奥巴马政府此番对台售武,其战略的重心,显然远不止于在两岸关系上制造干扰因素;更大的动机,在于为奥巴马政府实施其亚洲新政策所服务的。尤其是考虑到去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再次推出“东亚共同体”,试图借东盟一体化不断成型加速的机会,实现东亚经济的一体化,乃至安全、政治、军事上的一体化。对于这一排斥美国的区域组织机制,美国显然不可能坐视不理。正如在1月12日,国务卿希拉里在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杰克逊纪念厅发表题为《亚洲的地区性架构:原则与重点》一文中所强调的一样:美国在亚洲的战略目标上,就是要确保不会出现排斥美国的对亚洲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区域机制,确保美国在对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有效的影响力甚至是主导性作用,防止美国在亚洲新区域主义的进程中被边缘化。

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对于此次美国的对台军售,显然,就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个案进行反击。虽然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对美国这一做法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与此同时,也针对此次相关的美国军工企业进行了相应的经济制裁,但显然,这既非治标,又非治本的措施。这样的间接措施,既不可能对美国政府构成直接的冲击,也不可能就此而阻遏美国政府继续对台售武的行为。

所以,笔者以为,在现时下,除了进行以上间接的措施以应一时之需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如何加强中国从两岸之间到亚洲-周边区域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诸多中国核心利益,之所以不断受到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干扰与影响,是因为中国内部关系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就台湾问题而言,两岸关系现时下停滞于经济对话、交流,而在政治上缺乏相应的谈判、对话,是导致两岸关系出现瓶颈的原因所在。这其中,笔者以为,既有台湾内政政治现实的制约,也有大陆对两岸现状的认识过于主观性。如何避免台湾继续充当美国调节中美关系的一枚棋子,如何不让“主权外交”成为外国制约中国崛起的伎俩,需要中国从加强内部关系做起。

除此之外,加强中国的“亚洲-周边”外交,同样也是中国应对美国遏制的关键所在。包括中印领土争议、中国-东盟在南海领土领海争议、中日钓鱼岛争议等领土领海问题,都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说,美国政府从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如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实现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中国周边国家是否愿意配合美国。笔者以为,包括日本、印度等在内的国家,其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或倾向,是中国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无论是基于中国未来的国家崛起,或是基于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或是对美国进行反遏制,都要求中国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就是“亚洲-周边外交”

但观察现时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事实上并非十分顺畅。包括中印关系、中日关系等在内的周边关系,时常出现各种波折与起伏。尤其是中印关系,至今仍然远未正常化。

总之,笔者以为,包括美国对台售武在内的多种亚洲政策的实施,归根结底,是美国实施亚洲新战略的必然举措。其目的既是出于保持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同时也是对中国崛起的“软遏制”。中国要打破这种遏制,既要加强两岸关系的发展,也要实施“亚洲-周边外交”,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