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印度发生战争?这怎么可能。印度主动进攻中国?印度人脑袋还没有这么发热?现在是印度人占据着藏南地区,难道印度人会为并不重要的阿克塞钦地区和中国翻脸吗?我想不会。中国进攻印度?需要找什么借口?收复领土吗?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在中缅边界划分时却实践了这条线。让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人的口是心非? 
       鉴于此,中印战争不会爆发,中印战争只能是在脑子里存在的: 
       一、战争准备 
      1、装备和后勤供给线。 
       军方共分四大部:参谋部、政治部、装备部和后勤部。参谋部很好理解,就是出谋划策,制定战争计划的部门;政治部是做军人思想工作的;装备部是提供军事装备的;后勤部是提供军队吃喝拉撒的。 
       从战略方向来看,进攻印度有重要三个方向:西北方向,即从巴基斯坦或者从印度西北边境直接出发。中间方向,即从印控锡金出发。东北方向,从中国藏南地区。 
       供给线包括空中供给线、海洋供给线和陆上供给线。鉴于供给线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暂且只考虑陆地供给。这必然需要铁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 
       因此,铁路方面,已经开建的喀什—和田单线铁路。可能或者即将开建的国内公路有点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还可能有藏新铁路;跨国铁路有中巴铁路;拉萨至加德满都铁路。 
       至于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更不用说,当然是多多益善。 
       2、联盟战略 
       巩固盟友,即巩固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包括军事合作以及交通线合作。 
       增加新盟友,孟加拉国作为曾经的东巴——中国过去的盟国,现在依然保持牢固关系,孟加拉国成为中国的盟国,为中国找到了最合理的战争借口。
       使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保持中立。尽管西方一再渲染斯里兰卡和尼泊尔正在投入中国政府的怀抱,但是基于对历史的分析,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受到印度的制约更多一些,所以能够使得这两个国家保持善意的中立,就已经做到了战略部署。 
       3、支持印度民族独立和分裂势力,扶植亲华势力 
       民族独立是自印度建国就有的事情,印度主要的少数民族有: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特族(占7.6%),泰米尔族(占7.4%),古吉拉特族(占4.6%),坎纳达族(占3.9%),马拉雅拉姆族(占3.9%),奥里雅族(占3.8%),旁遮普族(占2.3%)。 
       其中泰卢固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旁遮普族以及人口较少的东北各邦都有明显的独立倾向。 
       充分利用印度内部异常复杂和日益累积深厚的民族、种姓、地区之间严重矛盾来全力挑拨离间,支持印度各民族的独立事业,建立专门的资助机构,成立专家部门进行宣传民族国家思想,秘密建立军事联系,供应军需用品,指导和训练反政府武装组织。民族、区域、军队这三个要素就构成了国家的雏形。 
       通过秘密大力的支持和援助从而帮助印度内部亲华势力(比如,就象是印共毛派这样的亲华势力)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夺取印度政权,进而实现中国对印度的完全控制。 
       4、扩大军工生产,备战印度 
       加速研制新一代飞机和新一代中远程导弹。鉴于印度空军装备的先进性,中国没有绝对优势,因此加速研制新一代战机有其重要意义。杀鸡用牛刀,那就是一刀见底。而对于新一代中远程导弹,那更是必须的。这是进行第一轮打击的重要手段。 
       扩大现役战机规模。中国应当从俄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储备足够数量的发动机(500—1000),来弥补国内发动机的质量不足。因为一旦发生战争,从外国获取发动机会变得非常困难。中国在发动战争的前一年必须做到战争期间能够保证1万架飞机的生产量。从而取得对印度的绝对制空权。 
       扩大坦克和装甲力量生产。对于中印还没有完成机械化的国家,战争的结局是在地面完成的。因此,地面部队的强弱往往导致输赢。而中国必须超过二战期间苏联的年生产量。 
       二、战争借口 
       师出有名。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借口是人权问题,发动阿富汗战争是“9.11”事件,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连美国这样的世界霸主尚且需要一个理由,何况是到处有反对声音的中国。 
       孟加拉国成为中国盟国,西孟加拉提出要与孟加拉国合并成立大孟加拉国。印度出兵西孟加拉,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惨案。孟加拉国要求印度惩治惨案凶手,并撤出西孟加拉地区的军队,印度不予理睬。随即孟加拉国向印度宣战,由于孟加拉是中国的盟国,中国加入战争,紧接着巴基斯坦也卷入战争。 
       三、四个战略方向 
       1、西北方向。西北方向又分为东西两支进攻方向,西面是中巴联军突破印度旁遮普邦和哈利亚纳邦直扑印度首府——新德里。东面是中国军队穿过喜马喈尔和北安恰尔和西路方面军合围新德里。西路方面军五十万,投入坦克和装甲车1000辆,飞机240架,直升机100架。东路方面军30万,投入坦克和装甲车664辆,飞机160架,直升机80架。 
       2、中部方向。集中30万军队,投入坦克和装甲车664辆,飞机160架,直升机80架。中国军队直扑锡金,控制大吉岭地区,占据西里古里走廊,将印度东北与印度本部分开。然后东向与东北方面军进行合围,歼灭印度东北各邦的军队。 
       3、东北部方向。集中30万军队,投入坦克和装甲车664辆,飞机160架,直升机80架。为了不使缅甸卷入战争,中国军队通过滇藏铁路运输军队,攻取印度防备森严的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并最终和中部方面军汇合。然后南下。 
       4、东部方向。向孟加拉迅速补充30万军队,投入坦克和装甲车1000辆,飞机240架,直升机100架。 
       四、战争动员 
       1、战前动员 
       1)战略总动员。政府宣布,停止非军事类投资,财政收入80%纳入军费,招募预备役补充军队,将陆军1/3兵力投入战场,加上预备役人员,第一阶段投入兵力100万左右。 
       2)装备总动员。各军工厂,日夜生产,将各种武器运往前线。研制机构不分昼夜研制新型武器。以导弹、飞机和坦克作为生产重点。生产能力将超过美国二战时期水平。 
       3)后勤总动员。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扩大铁路线建设,在短期内修建各种公路,使得后备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战场。 
       2、外交准备 
       由于印度对西孟加拉暴动的血腥镇压,联合国通过了制裁印度决议,中国和美国以及俄国政府协商,使得这两个国家保持善意中立。尽管西方尤其是英国反对中国出兵,但是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任何阻止行动。 
       西孟加拉惨案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指责印度,对印度政府的行为感到遗憾。中国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就出兵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3、印度内部各种势力积极响应战争。 
       战争前,印度南方四邦宣布退出印度联邦,单独成立民族国家。印度共产党开始领导无产阶级罢工,宣布要用暴力推翻现政府。 
       五、战争特点 
       1、不伦不类的高科技战争。由于两个国家都缺少实战,尽管新式高科技武器不断出现,高科技手段和传统作战模式并存。 
       2、回归二战模式。交战双方都以为会打一次高科技战争,但是随着第一轮的较量,国内储备的高科技武器用光殆尽,而缺乏财力支持在短时间制造出这些武器。而且由于配套不完备,不是缺这就是少那,使得许多武器无用武之地。最终回到了二战前:上面飞机,下面坦克的推进模式。 
       3、潜艇绞杀战。中国向外界宣布,印度半岛100海里以内为作战区域,任何其他国家船只不得驶入。对于贸然驶入禁区的船只,中国出动史上最大规模的潜艇舰队给予击沉或者消灭。 
       六、战争过程 
       由于中国方面准备充分,经过30天的鏖战,中国达到了既定目标,即攻取温迪亚山以北的印度地区。 
       原先要求建立民族国家的地区,纷纷脱离印度的控制,成立新国家。印度共产党接替政府控制了印地人为主的北方邦、中央邦以及拉贾斯坦邦和比哈尔邦的部分地区。 
       七、战争结果 
       1、成立大孟加拉国。西孟加拉并入孟加拉国,实现了建成民族国家的愿望。这种现实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同一民族远比同一宗教更重要。中国为了获取通往印度洋的吉大港口,将原印度的梅加拉亚和特里普拉两个邦并入孟加拉国。 
       2、中国获得地区。包括锡金、西孟加拉的大吉岭地区、藏南地区、印度东北各邦(阿萨姆、那加兰、曼尼普尔、米佐拉姆)还包括和孟加拉交换的吉大港口地区。此外还有印度洋上的安曼群岛。 
       3、旁遮普并入巴基斯坦。 
       4、印度各邦的独立。西印度的古吉拉特和马拉特、东印度的奥里萨和南印度四邦成立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 
       5、共产党执政的印度政府。控制包括原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和比哈尔邦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