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路,在时间齿轮的驱动下不疾不徐地走到现在,有一天不经意回眸,才发现,这条路已经被我抛下了这么长!坦途与崎岖、鲜花与荆棘……一段又一段,时而纵横交错,接驳成一道影影绰绰的轨迹,上面刻满了深浅的足印;时而又拼凑成一张斑驳陆离的板块,里面砌满了人生的碎片。
回望这条色彩斑斓的路,我的目光落在最遥远的那一段——求学之路,在主干道旁,我隐约见一道道侧伸的小径,它们犹如横生的枝桠,与树干紧紧相连。那一刻,它们正调皮地发射着频率各异的光波,明灭闪烁地刺激着大脑皮层内深浅不一的记忆细胞,唤醒一串串沉睡的过往。这些藤蔓一样不起眼的小径,是我上学途中走过的路。
幼儿园,我百般拒绝的路
我的上学之路,始于孩童,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学龄前,我与妈妈生活在广州郊区一所大学校园里。那时候,妈妈要上班,爸爸在外地工作,几岁的我便“被逼”开启了“上学”模式,然而,不知何故,我对上幼儿园一直很拒绝,几乎每天早上出门,都要扭捏哭闹一番,令妈妈不胜其烦。记得有一次,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我竟然趁妈妈不在意,掉头就往家的方向跑。幼儿园在硕大校园的最东边,我们的宿舍在中西边,才四岁的我,不知哪来一股狠劲,哭着跑着,横跨大半个校园,把在后面紧跟着我的妈妈也跑得气喘吁吁。本以为这样一闹腾,就逃学得逞,可以跟妈妈去上班了,可是,回到家里,妈妈让我坐下,继续哭吧,哭够了,妈妈让我喝杯水,然后还是连逼带哄地把我送往幼儿园。而我呢,也知道拗不过妈妈,只好垂头丧气地跟在她身后,又穿越大半个校园,回到幼儿园。
遥远的童年,抹不去的回忆,这条人生第一段“上学之路”,依稀里清晰地印记着一个稚童的任性,妈妈的严厉。
后来,随着大革命时代的滚滚洪流,妈妈暂时离开了校园,与一大批在校教工一起奔赴“五七”干校,把我留给了在市区居住的外公外婆,在他们的百般呵护下走完学龄前的最后一段路,开始真正的“求学生涯”,踏上了名副其实的“上学之路”。
“红绿”交织的小学之路
我幼儿园之外的第一所学校——永红小学,位于广州西关的街巷深处,同学们大多都是街坊邻里。在那个红色浪潮翻滚的年代,连小学生的上学之路也被染上了红色。那时候,私自走路去上学是不允许的,我们必须以班为单位,到指定的一个集合点集合,由班长领着,排着所谓的“红路队”,踏着散漫的“正步”,唱着当下的红歌,穿街过巷回到学校,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何等滑稽可笑的场景!
渐渐地,“红路队”变得越来越松散,红歌也不用唱了。
记不清到了几年级,“红路队”取消了,我们终于可以三两成群,嘻哈打闹地走在上学路上。
如今,当年的街区已面目全非,穿行过的街巷也不复存在,连我的母校也易名换代,变成了一所中学,但那条烙着时代印记的上学之路,连同等待“红路队”集合前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嬉闹的快乐时光,犹如镶嵌在白纸般纯真的童年板图里一块“红色”碎片,偷偷藏匿于记忆深处,虽颜色渐褪,却未曾远去。
后来,妈妈从“五七”干校回归校园,我也随之离开外婆,回到父母身边,告别读了四年的小学,转学到陌生的学校,心中充满忐忑。
新小学坐落在大学校园之外,那条上学之路真可谓一路风景一路荒凉。小路两边有一座不高但荒芜的小山,有农垦研究所的农田、蚕桑研究所的桑地,还有一片沙沙作响的竹林。从市井气浓郁的喧嚣街巷,来到这般绿意盎然、野味十足的“乡村”小径,真令我有骤然空降到另一个世界之感,清新却又有些胆怯。可幸,家附近住着几位同班同学,有她们的壮胆同行,我慢慢习惯了那条偏僻又人烟稀落的上学之路,然而,每逢遇上乌云密布的风雨天,又或者推迟放学的暮色黄昏,那段荒野之路还是会令一个十多岁的小学生后背发怵。
就这样,走着走着,我走完了那段“又红又绿”的上小学之路。
中学之路,青春前奏曲里那行跳跃的五线谱
我就读的中学,离家足有2公里。住在校园最西边的我,每天都要横穿硕大的校园,走出最东边的校门,穿越那条繁杂的五山街道,再走一大段黄泥山坡路,才踏进中学那道斑驳的校门。每天两个来回的上学、放学,四载的酷暑寒冬,印在这条上学路上数不清的足迹,有如一行行绵密的文字,写下懵懂少年时一篇篇喜怒哀乐的故事;又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谱成了青春前奏曲里一段段抑扬顿挫的旋律。
初中时期,我们还在“读书无用”的余波里畅游,托那段没有读书、考试压力,任意挥霍光阴的岁月之“福”,我们上学的脚步可以那样涣散又轻快。
进入高中,随着高考的恢复,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把措手不及的我们从“读书无用”的浪尖狠狠推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滩涂,恶补知识、沉浸题海、高考压力,上学路上的步履变得匆匆又沉重。
上中学要走的那段路很远,但因有同学闺蜜的相伴而不觉孤独和漫长。我们一起走过阴晴风雨,共享生活的喜怒哀乐,同品青春少年时的青涩,还要一起面对路上同班级“烂仔”的霸凌……印在上学路上那一行行同欢共泣的足迹,编织了一段时光不败的闺蜜友情。
四载光阴,留在那条上学路上的脚印,洒下的汗水,最后都化作录取通知书上的那枚印章,把我们送进大学的校门。
大学校园的路,处处散发着青春燃烧的味道
那个陪着我长大的校园,后来成了我的大学。穿过岁月为我开启的那扇叫“青春”的大门,我从东边家里的闺房,搬到西边的学生宿舍,眼前便染上一片从未有过的斑斓。
在大学,上学的路几乎都是在校园里兜兜转转,日复一日。
还记得,早上去课室因踏着最后一分钟出门而行色匆匆,也因前一晚的睡眠不足而无精打采,甚至哈欠连天;还记得,课间跑课室,从平地的一号楼到坡顶的12号楼,小跑般冲上那道校园地标百步梯时的气喘吁吁;还记得,从宿舍通往实验室的路,是一条铺满紫荆花瓣,还带着裂痕的林荫道……
校园的小路,波澜不惊,平淡无华,甚至还有些枯燥,然而,只因这些小路上刻满了大写的“青春”,是青春的火热、绚烂、疯狂,乃至荒唐所放射出的光芒,使其融化成一块色彩瑰丽的调色板;也因小路上处处散发着青春燃烧的味道,令走过那些路的人,会用一辈子去回味那股曾经令他们迷醉,如今虽已淡如云烟却依然眷恋着的味道。
带着一身青春燃烧的烟熏气,走出了大学校门,本以为,我的求学之路便从此走到了尽头,迈着忐忑的步履,从上学之路的拐角,有些茫然地转入了上班的路。然而,也许是上天发现我命中注定的上学之路还留有一段空缺吧,便以命运之手为我填补了空白,把走了10年上班之路的我,又一次推上那条逐渐陌生的上学之路。
研究生,一条在彼岸异乡的路
九十年代中,我来到大洋彼岸,初衷并非留学的我,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只好有违当初“这辈子再也不当学生了”这句得意洋洋的誓言,过关斩将考托福,GRE,终于获取“上学之路”的通行证,苦读硕士研究生。
那时候,已成为母亲的我,每天上学前,要先把学龄前的儿子送往幼儿园,才正式走在我的上学路上。当我拉着儿子的手走向幼儿园,当某天他扭捏哭闹的时候,我便会想起小时候的我,还有被我闹得烦不胜烦的妈妈。光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指缝间溜得无影无踪,不经意间,已是一代人的轮回!
站在时光斑驳的路口,遥遥回望求学之路旁侧那一道道不起眼的横丫小径,每一段都烙上时代的色彩;每一程,都着写满成长的见证。此刻,我以文字为线,把它们串成一条被时光打磨过的项链,珍藏于记忆盒子的一角。虽然,时间齿轮将把我带向离它更远的前方,岁月的尘埃也会将记忆盒子模糊,但是,我不会忘记打开它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