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故事。
还是苏轼,这回是真事儿。
苏轼的博士论文 ( 就是中进士的文章 ) ,是关于赏罚体制的,题目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我认为可以翻译为“论法的精神”。大意是一个国家的赏罚体制,应当宽于刑而厚于赏,也就是量刑要轻赏人要重,这样才能够行仁政得民心无为而无不为垂拱而治, blah , blah , blah ....
举个例子吧,上古的时候,尧就是这样做的。尧的最高法院院长叫做皋陶,这位皋陶也算是个好官,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有人犯了死罪,皋陶要杀他,但是尧是老大,有一票否决权,赦免了此人。皋陶杀之三,尧宥之三。最后尧胜利了,尧是个好领导,天下大治,万民归附。
In conclusion ,苏轼说,要想做鸟生鱼汤,就得向上古的榜样看齐,刑赏忠厚之至!
这么一说,不是很过瘾,得看苏轼的原文,那真叫古今纵横,精练高深,看得导师和答辩委员们直呼人才,自愧不如,立马给了个 A +,列为头名(后内部调整到了第二)。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审的时候,考官发现苏轼论文里关于上古尧和皋陶的典故,自己居然从来没看到过,真是太汗了,不敢大意,拿了论文去找博导欧阳修,说这儿有一旷世奇才,文章震古烁今,不过其中有一典故,俺没学问,实在不知道出自哪一本典籍,请您老看看吧。
欧阳修一看,也惊为天人,然后一块儿汗,是啊,哪儿的典故,没看过。
欧阳修是牛人,牛人做事就不象我们一般人那么扭捏怕丢面子什么的。欧阳老师就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苏轼如此了得,将来成就非凡,还在我之上,向他请教也不算丢人。咱就把他找来,问问不就结了吗。
于是找来苏轼,寒暄互捧一通之后,指着文章里皋陶那一段,问道:典出何处啊?
苏轼:嘿嘿,《三国志-孔融传》。
欧阳老师急忙找出三国志,翻到苏轼说的某某章某某节,书中写道:
曹操灭袁尚后,曹屁看上了袁尚的老婆,曹操也没太反对。孔融听说了,就去找曹操,说,我听说丞相要把袁尚的老婆赐给曹屁,这么丢人现眼的事你们父子俩也做得出来啊?
曹操觉得挺没面子,就抵赖说,这怎么可能嘛,啊,哈哈,先生从哪里听说的这种谣言,告诉我谁说的,我找他当面对质!
孔融说,没人说,不过“以今日之事观之,想当然尔”!
读到这里,苏轼啪叽把书合上,说道,看见了吧,这就是我的典故的出处:
“以今日之事观之,想当然尔”!
小米粥曰:
写博士论文可以自编典故,然后用泰然甚至游戏的方式告诉教授们说:是我编的。我时常默想苏轼现编典故背后的惊世才学和豪迈作风,悠然神往,佩服不已。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3&postID=1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