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厚古薄今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
个人资料
正文

咬文嚼字

(2005-10-25 20:45:17) 下一个

读冯友兰三松堂全集中国哲学简史卷,讲到周朝的时候“官师不分”,有点走神儿。在想,我们今天所谓的专家一词应当和这个有点关系。

你看,那个时候,每个国都是周王分封土地来的,这些国君再把土地二级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这些采邑的封建主都是“君子”,也就是国君的儿子,同时也是享有受教育机会的文化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的是“小人”,是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的小写的人。

好,关键的地方:在周朝的时候,政治(国),经济(采邑),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国君,封建主,贵族,统统都是一家人。换句话说,家既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官即是家,家即是官。所以,所有分管各种专门知识的官吏也都是“家”的附属。

在春秋时期,我们现在所谓的“专家”其实应当称为“专官”才对,原因正是刘歆所说的“官师不分”,因为那时的专管一种专门知识(如经,史,天文,出使外国等)的贵族也就是某一相应政府机构的官吏,(专)家所含有的(知识的)私有的意义尚不明了。这也是为何最早的对于“百家”的划分直到汉朝司马谈(就是司马迁的老爸)才出现。

所以说当时的人们是不晓得什么叫专家的。要到贵族体系崩溃,官师分离,专管各种专门知识的贵族成为流落民间的私人教师,他们除了知识外一无所有,知识也成为他们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时才有人说,原来孔老二是儒家,而那个骑牛逃掉的,就叫他道家吧。

这样一来,称一个人为专家,就成为很严重的一件事情,它基本上意味着对某一类知识的垄断,不是学霸学阀那种不听话就给穿小鞋的野蛮垄断,而是真的没有别的人懂的那种没办法的垄断。从这点上看,如今那些动不动跨着若干领域头衔的教授“专家”们实在是在给人看笑话。而从东方时空到 CNN 的新闻到 Fox 的 O'reilly Factor 所拉出来 show 的专家都不过是为了混淆视听蒙骗老百姓的混混罢了。 O'reilly Factor 不如直接叫 Fear Factor ,免得总让我毫无防备地呕吐,这个等有了时间在来细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